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926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926/2006

  目送宋奇乘天梯下楼。秦太仓忽一声叹息。
  翩翩浊世佳公子,奈何此生却步右国令后尘(详见:《四海·091
伯牙绝弦》)。
  蓟王都,临乡北港。
  鲁相宋奇,公船抵达。
  宋贵妃,命少府车驾相迎。入门下署鸾栖馆。洗漱更衣,以待王太后相召。
  至此,幕府中丞贾文和所求,掖庭令毕岚、越骑校尉曹冲、鲁相宋奇,悉数就位。
  董侯究竟种出何处。不日,当有定论。
  天下皆拭目以待。
  唯恐被奸人所乘。蓟王命绣衣,严阵以待,不得有失。门下署鸾栖馆,非二千石及以上高官,闲人免进。
  鸾栖后馆,逸乐精舍。
  宋奇与毕岚、曹冲,三人相见,各自唏嘘。
  时至今日,宋奇方知,曹节深意。之所以全众人性命。许,便为此也。
  “国相何意?”掖庭令毕岚,后知后觉。
  宋奇一声长叹:“大长秋,已知今日也。”
  毕岚这便醒悟:“国相之意。老大人已知,王太后必召我等?”
  “然也。”曹冲亦醒悟。试想,长兄曹节为人,胞弟曹冲焉能不知。既火烧蟾宫,又因何不杀人灭口。毁尸灭迹。
  换言之。不灭口,乃为存活口也。
  “何以至此?”毕岚,捶胸顿足,悔不当初。
第184章
增成问审
  逸乐舍中三人,皆历经磨难,生死两难。
  既应王太后之召,皆有必死之心。只求,不累及妻儿,延祸家门。如前所言,黄门内宦,亦有儿女。若一人之死,能活全家老小。区区残躯,又何足惜。
  然不可,不明不白,死不瞑目。
  三人备说前事。却惊觉,后事如何,皆指向曹节。并蟾宫诸事。
  奈何,曹节已撒手人寰。即便三人到场,又焉知其中详情。
  “‘首恶者罪特重,本直者其论轻’。”宋典一声慨叹:“曹节老死,我等皆为首恶矣!”
  言下之意。首恶无存,从众皆罪加一等。若董侯果真,非出汉室。相干人等,皆难逃一死。据三人各自所知,恐无人幸免。
  无妨。今朝有酒今朝醉,明日愁来明日愁。
  三人把酒言欢不言愁。
  西宫皇英殿。
  闻王太后亲临,二宫太皇,急忙出迎。今时不同往日。虽贵为帝后,却极尽谦卑。平礼相待。
  宾主落座。
  王太后先言:“事已至此,太皇何言?”
  王太后此来,乃言及利害。贾文和所求三人,皆已就位。天下无不拭目。若有不利,悔之晚矣。趁早吐露详情,或可转圜。免公审定罪,无从消解。
  “妾,无言。”董太皇,讳莫如深。至今不肯,吐露实行。
  “蓟王乎?”王太后忽问。
  “妾,无言。”董太皇,泪目下拜。
  “王太后,少安。长姐,必有所难言也。”窦太皇见状,亦于心不忍:“许,亦不知隐情。”
  “不知隐情。”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。换言之,董太皇非与人私通,乃为人所污。且与人苟且时,董太皇并无察觉。
  “然也。”窦太皇,柔声答曰。
  如此,王太后这便定计。董侯身世,唯公审可断。
  “公审”一词,语出《慎子·威德》:“蓍龟所以立公识也,权衡所以立公正也,书契所以立公信也。度量所以立公审也,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,凡立公所以弃私也。”本意共同标准,后引申为公开审问。
  临行前,窦太皇又问:“王上,何所言?”
  王太后答曰:“蓟王亦欲知,董侯何人子也。”
  言罢,王太后拜退。二宫太皇,恭送不提。
  王太后,素有大节。少时,与三墩相依为命,今又,坐镇深宫多年。蓟王出外,则临朝称制。蓟王就国,则还政于王。
  王太后,名重天下。为国人所深敬。试想,董太皇清白有损,居心不良。如何敢于王太后当面,居高称朕。
  谓,“母子连心”。董太皇,永乐隐秘,牵连甚广。且中丞贾诩,十年守口如瓶。避而不谈,绝口不提。若非,董太皇见事不可为。被发跣足,求救王太后当面。王太后遂传贾诩入宫。不料贾文和,似早有准备。开口便请召,毕岚、曹冲,宋奇三人。
  种种迹象表明,此中必有莫大干系。
  试想,能让幕府中丞贾文和,如此谨慎。除事关蓟王,还能如何?
  海内大儒,有此思辨者,数以万计。之所以,皆拭目以待。正因,蓟王身系三兴大业。且行事磊落,有礼有节,忠义双全。然若,果真与董太后私通生子。一世英名尽毁。
  谓,“名不正则言不顺”。蓟王不能居中守正,如何“拨乱反正”,再立新汉。
  “不正”何来“反正”?
  言归正传。
  择吉日,王太后请太皇、义王太后、诸国老、王傅、国相、国令、幕丞列席。涉事人等,无一有缺。
  掖庭令毕岚、越骑校尉曹冲、鲁相宋奇,并三人亲属,亦分席而坐。
  独缺蓟王。
  瑞麟阁女博士、女史,秉笔直录。更一式多份,相互比对。务必,言之凿凿,无有疏漏。
  待各就各位,众人无不屏气凝神。增成殿中,落针可闻。
  自鸣钟声落定。
  帘后王太后,轻开尊口:“贾中丞。”
  “臣在。”贾诩持芴而跽。
  “令行。”王太后,一语中的。
  “喏。”贾文和,再拜领命。
  无需离席下榻。贾文和,面向三人。
  “掖庭令。”
  “奴婢在。”毕岚闻声一颤。
  “时永乐太后,何人所掠。”
  “正是奴婢。”毕岚伏地答曰。
  “何人所命。”
  “大长秋曹节。”
  “掠入何处。”
  “太仓蟾宫。”
  “何人折桂。”
  “未可知也。”
  一问毕。贾诩又看曹冲。
  “越骑校尉。”
  “末将在。”
  “可识此人。”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926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