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928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928/2006

  以梁冀金山,嫖宿天子生母,已解心头之恨。貌似,水到渠成。
  殿内皆屏气凝神,且看宋奇如何作答。
  “下臣,未求。”宋奇掷地有声。
  一旁毕岚,曹冲,闻言神色各异。
  “掖庭令。”
  “奴婢在。”
  “宋相累入蟾宫,可曾折桂?”此问亦是关键。
  毕岚如实作答:“未曾。”
  “何以知之?”
  “时大长秋命奴婢,寻名籍以问。诸园贵人皆言,未曾侍之。”此答,亦是关键。曹节曾命毕岚,暗中询问诸园贵人。皆未曾与侯公子,行云雨之事。
  此足可佐证,宋奇豪掷千金,屡登蟾宫。非为寻欢作乐,乃行缓兵之计。力保宋皇后,清白不失。
  奈何,毕岚所知,乃出曹节授意。曹节言,永乐太后,乃宋奇所求。试想,彼时彼刻,毕岚必深信不疑。且事不宜迟,亦未曾向宋奇求问。如今,木已乘舟。更死无对证。追悔莫及。
  “越骑校尉。”
  “末将在。”
  “大长秋,可曾言及。”
  “大兄,并未言及。”
  此亦可佐证,永乐之事,唯曹节一人知。
  见贾诩,再无所问。
  殿中众人,心思各异。
  有顷,贾诩转问侧席:“永乐太仆。”
  “老奴在。”贾诩乃代王太后发问。故众人皆以,臣下自处。
  “我主,可曾与永乐太后苟且。”
  “未曾。”封谞以头触地。蓟王往来永乐宫,寥寥数次而已。且与董太后,隔帘相见。恪守君臣之礼。岂能暗中苟且。
  更加,董侯出生前后。先帝未崩。南北二宫,眼线密布。凡蓟王入宫,皆有黄门细作,密报详情。若果真与永乐太后苟且,先帝焉能不知。焉能不罪。
  此时,殿中宿老,皆稍得心安。
  唯二千石列,众谋主,肃容以待。
  “掖庭令。”
  “奴婢在。”
  “永乐太后入蟾宫时。我主可在?”
第186章
天下权柄
  “王上未在。”毕岚答曰。
  此供词,或可证蟾宫折桂永乐太后者,另有其人。
  奈何,并无确凿证言。尤其不得而知,董侯种出何人。
  “永乐太仆。”
  “老奴在。”
  “永乐太后,生子否?”
  “然也。”
  “今子为何?”
  “今为天子。”
  短短数语,已坐实董侯,乃出永乐太后。是否种出汉室,尚无有定论。
  殿中群臣,窃窃私语。史侯被废,董侯若非汉室血嗣。蓟王唯有再立新君。据“父死子继,兄终弟及”可知。麟子阿斗,理应上位。蓟国朝野传闻,立麟子为帝,蓟王尊“太上皇帝”,似为时不远矣。
  只需贾诩,悉破天机。
  “董箕何在?”贾文和,当不负众望。
  “学生在。”侧席一人,闻声下拜。
  董箕,便是童子申。华云号上,随董太后北归。后入王子馆伴读至今。论年岁,与董侯相差无几。或有人言,此乃王美人子。然,众说纷纭,皆无定论。
  “华云伴驾否?”
  “是。”
  “我主登船拜见,亦在否?”
  “是。”
  “我主,何所言,何所行。”
  “王上问太皇,所为何来,又有何求?”
  “如何作答。”
  “为天下权柄。”华云内室之事,董箕果然字字入耳。
  “我主,又出何言。”
  “王上言,天下权柄,早已在握。”董箕如实作答。
  “天下权柄,又是何物?”贾诩追问。
  “乃太皇角玉。”董箕终是道破隐秘。
  所谓“角玉”,便是“白玉角先生”是也。此物,汉宫颇为常见。宫人孤枕难眠,聊以慰藉。永乐董太后,亦不例外。毕竟寡居多年。彼时,三餐不继,孤苦无依。待卖官求货,盈满宫室。饱食思淫,亦是常情。无可消解,唯假外物。然毕竟深闺隐秘,男女禁忌。然防长不防幼。逐鬼童子,自幼豢养与深宫。必见过此物。
  此物,如何落入蓟王之手?
  殿中众人,心事重重。便是国之宿老,亦面色凝重。谓“瓜田李下”,“授受不亲”。蓟王以永乐角玉,为“天下权柄”,亲手送回。莫非,另有深意。
  “永乐角玉,我主何来。”贾诩必有此问。
  “未可知也。”董箕如实作答。
  “中丞。”王太后帘后出声。
  “臣在。”贾诩转身回拜。
  “请蓟王否?”王太后言道。
  “我主当避嫌。”贾诩早有准备。
  “也好。”王太后亦不勉强。且看贾诩,细问究竟。
  “来人。”贾文和,果有定计。
  “在。”便有增成署长融漓,闻声入殿。
  “速登皇英殿,求永乐角玉。”
  “喏。”融漓领命自去。
  皇英殿,位于西宫七重之上。乃蓟王命人,为二宫太皇所建。乘天梯可达。自增成公审。董太皇,便如坐针毡。本欲一死了之,唯恐延祸家门。尤其累及董侯,性命不保。生死两难,莫过如此。见融漓入殿,求取角玉。董太皇,面如死灰。
  窦太皇,耳语宽慰:“此乃天意,非你我可为也。”
  董太皇,亦知事不可为。这便起身入内。取漆木匣与之。
  融漓捧匣自去。
  本以为,贾文和,虽智多近妖。然,毕竟时过境迁。旧时所为,物是人非。不足为凭。岂料,竟被贾文和,逐个揭破。大白于天下。
  董太皇,木然就坐。不及落泪,忽见窦太后,取玉壶相赠。
  “同赴黄泉,如何?”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928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