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93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93/2006

  故而从根本上话说,外戚和官宦的反复厮杀,皆是围绕新旧皇权的争夺。
  邸报看完,刘备又看崔烈手书。提到太尉段颍畏罪自杀,皇帝问策群臣,谁人可继任。
  三公四府,推荐卫尉刘宽,继任太尉一职。
  刘宽,字文饶。弘农郡华阴县人。名臣、宗室。汉高祖刘邦十五世孙、司徒刘崎之子。早年历任大将军掾、司徒长史、东海相、尚书令、南阳太守等职。为政以宽,被海内称为长者。本朝时被征为太中大夫,在华光殿侍讲。后转任侍中、屯骑校尉、宗正、光禄勋。熹平五年,代许训为太尉,后因日食策免,拜卫尉。
  话说,时下三公,虽位高,权却轻,且很不稳定。多则两三年,少则一两年。少有人能坐的长久。乃是因为,但凡有灾异发生,上天示警。天子便会以三公替罪。除一位三公的职务。故而三公就成了天子的替罪羊。时刻有被罢免的危机。正因为是高危职业,皇帝卖官鬻爵,位列三公,才只要一千万钱。名士还能打对折。
  刘备之所以想到这些,乃因崔廷尉手书字里行间,流露出想买官的意图。
  五百万钱便可为太尉。
  安平崔氏凭借贩卖楼桑松泉酿,已成巨富。区区五百万钱,实在是不足挂齿。崔烈主要是忌惮一世重名,会因买官而被削弱。
  历史上也的确如此。中平二年(185年),崔烈耗费五百万钱任司徒。虽位极人臣,心里却也不安。一日,问二子崔钧:“我位居三公,外面的人作何议论?”崔钧回答:“父亲大人年少时就有美名,又历任太守,大家都说你,理应官至三公。如今父亲虽已当了司徒,天下人却对你失望。”崔烈追问:“这是为何?”崔钧答道:“时人都嫌弃你身有铜臭。”
  这便是‘铜臭满身’的典故出处。
  此一时,彼一时。先前崔烈为廷尉,虽是九卿却无法参与最后的决策圈。故而,传回楼桑的消息,多半不准确。甚至相差甚远。三公权利虽大不如前,却位高。但凡政策所出,陛下皆要先问询三公意见。于是,皇帝的想法,经过讨价还价,最后究竟能有多少著录在案,唯有三公可知。
  崔廷尉许多消息,皆是从同僚出得知。风言又岂能称得上精准。每次关于刘备的诏封,消息皆有大出入,便在于此。
  正如他信中所说,若能位列三公,消息必然精准。
  如此内有左丰,外有崔烈。禁中朝堂动向,刘备便可悉知。如何应对,亦有的放矢。
  崔廷尉将如此私密事,告知刘备。除了示好之外,且还另有深意。
  年前,刘备为救蔡邕,在朝廷内外颇多周旋。崔烈二子崔钧,乃是临乡侯右丞。必与崔烈有书信往来。得知蔡邕被赦,崔烈这才明白,少君侯在禁中颇有人脉。这便想通过少君侯的人脉,为自己卖官,添加助力。
  西邸卖官以来,卖官鬻爵者,络绎不绝。三公、九卿亦在卖官之列。即便三公四府,文武百官推荐的新太尉人选,刘宽。传言,皇帝也要他出钱五百万,方能就职。
  耿雍之所以亲来临乡工地,便是要问刘备的意思。
  刘备想了想道:“六百里加急去信给黄门令左丰,询问卖官太尉之事。”
  “喏!”耿雍这便乘船返回。
  十日后,左丰密信传回。
  言,确有其事。圣上已命人与刘宽传话,若要就任太尉,需出一千万“修宫钱”。所谓“修宫钱”,显然便是“买官钱”。刘宽并未一口拒绝,只说‘微臣且试筹’。
  又说,若崔烈想买官,可通过陛下傅母程夫人。傅母,乃负责辅导、保育贵族子女的保姆。这位程夫人显然是陛下身边最亲近之人。
  刘备觉得可行。这便抽空返回楼桑,与右丞崔钧商议。
  崔钧言道:臣父弃名买官。除了能为主公通晓朝堂内外,亦有私心。位列三公,位极人臣。乃是我等读书人毕生所愿。臣父亦不能例外。待主公及冠进京,臣父在朝堂,或可相助。
  恩师为人耿直。
  虽已稳坐尚书之位,可想要再有寸进,估计很难。三公中能有个心向自己的崔烈,确实有诸多益处。正如崔钧所说,及冠后,刘备这趟洛阳之行,估计是免不了的。
  这便和两位家丞定计,助崔烈买官。
  除去买官。刘备还有一事,要崔钧去办。
  这便取出一个青瓷扁壶,放在案上。打开壶塞,一时浓香扑鼻。
  不等两位家丞来问,刘备这便笑道:“此乃酒之精。”
  “酒之精华?”耿雍笑问。
  “然也。”刘备将造法说出:“取上好松泉酿,蒸而发出,凝结成精。故名:酒精。”
  按照刘备的估算,约莫有三十度左右。在此时,已经是高度酒了。
  这便取来三只酒杯斟满。君臣对饮,两位家丞先惊后喜。喉咙似火,暖心如熨。待酒意上涌,一口轻嗝喷出。不禁满室生香。
  “吮玉液兮止渴,啮芝华兮疗饥。”耿雍出口成章:“果然是酒之精。”
  刘备笑道:“美酒之精可比玉液琼浆。即便是劣酒,酒精亦有大用。”
  “有何用处?”崔钧追问。崔氏酿酒起家。自从贩卖松泉酿后,自家酿造的劣酒已无人问津。若能蒸成酒精,自然极好。
  “酒精可杀病疫,治愈创伤。”刘备这便将酒精杀菌消毒的作用,细细道来。
  耿雍已明白刘备心中所想。这便笑道:“主公可是想让安平崔氏,改卖酒精?”
  “然也。”刘备欣然点头:“所造酒精,皆贩来楼桑。存以备用。”
  “遵命。”崔钧肃容下拜。
第096章
酒精花露
  比起刘备一开始设计的粗糙的蒸馏器。侯府良匠已在夏馥、苏伯的带领下,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进。
  此蒸馏器,原型为甑(zèng)。时下用于蒸饭的一种陶器。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,置于鬲上蒸煮,如同后世的蒸锅。
  眼前这座紫铜甑锅,正是比刘备原初设计更加高效精美的蒸酒器。
  关于蒸馏,南宋张世南《游宦纪闻》记述了用蒸馏器蒸取花露的情况:“锡为小甑,实花一重,香骨一重,常使花多于香。窍甑之旁,以泄汗液。以器贮之。毕则彻甑去花,以液渍香。”
  甑锅的诞生,不仅解决了医用酒精的成规模制造。且还催生出另一种神奇药水:花露水。用来驱蚊止痒、杀菌除臭,堪称居家必备。
  尤其是炎炎夏季,在手腕,脖颈、脚踝处涂抹花露水,不仅清凉解暑,还能驱蚊杀菌。清凉一夏。
  同样是医用酒精。花露却远比酒精闻名。
  花露水的配方并不复杂。九成五的医用酒精,半成左右的花露。混合而成。沐浴时,滴入数滴,亦有清凉除菌、袪痱止痒之功效。且酒精易于香气发散,浑身持久留香。深受邑中女子欢迎。
  争相购买。
  一小瓶花露,竟炒到万钱!
  刘备顿时嗅到了浓浓的商机。
  家中胡姬颇通香薰。又暗中请来蕃邸的西域香师,合力调配高级花露。
  至于包装,刘备想到了琉璃。
  古法琉璃,乃是用“琉璃石”加入“琉璃母”烧制而成。源于炼丹术。
  《拾遗记》:“孙亮作绿琉璃屏风,甚薄而莹澈,每于月下清夜舒之。常与爱姬四人,皆振古绝色……使四人坐屏风内,而外望之如无隔,惟香气不通於外。”三国时,吴主孙亮命人制作了一座绿琉璃屏风,常于夜色明净时,张设在月下,让他最喜欢的四位宠姬坐在屏风当中,旁人可以清楚看到四位美人的形影,却闻不到她们的香气。想想就感觉很有情调啊……
  《西京杂记》亦有汉武帝所建神台上,门窗之扉、屏风“悉以白琉璃作之,光冶洞澈也”。
  《太平御览》亦录有《拾遗记》一则趣闻。武帝曾赐给美男子董偃一座紫琉璃屏风,董偃将其张设床后。侍者隔屏看到床头烛光,误以为没有隔挡,便立在屏风外,为主扇凉。
  古法琉璃的历史很长,到时下已达惊人水平。
  只可惜自先秦以来,受崇玉观念的影响,琉璃制造的最大目的,乃是仿造玉器。并在“仿玉”这个领域,取得了极大的成就。另一方面,从汉代起,西域异国生产的透明玻璃器,进入中原,被视为奇宝。大约在晋代到北朝期间,异域玻璃术一波波传入中原,其中也包括烧制透明或半透明玻璃的技术。
  《北史·大月氏传》记载:“太武时,其国人商贩京师,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。于是采矿山中,于京师铸之,既成,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。乃诏为行殿,容百余人,光色映彻。观者见之,莫不惊骇,以为神明所作。自此,国中琉璃遂贱,人不复珍之。”
  刘备这便赶到将作馆,询问夏馥:邑中可有匠人会烧琉璃?
  夏馥摇头道:此乃方士不传之秘。
  琉璃确实诞生于炼丹术。想了想,这便返回家中,乘天梯直达七层顶阁。女道和故大将军霜妻皆在。刘备最近诸事繁忙,已少有时间上来拜访。女道整日打坐养气,修炼仙术。寡言少语。故大将军霜妻,闲来无事,便向母亲索来针线,为刘备绣制新衣。
  比起初来时的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。久居侯府,如今已渐生归属。刘备唤其为:诸母。意为与父亲同辈或年龄相近的妇女,老妇。如此称呼,乃是从母亲处论。若是从同门师弟胡辅处论,刘备应呼祖母。只是胡辅现在姓胡,党锢未解,不宜声张。亦不能与祖母相认。
  女道和她平辈。却让刘备称姐姐。算了,出家人又岂会被这些俗事烦扰。
  各论各的。
  诸母喜红妆。
  此妆容,要先于面部涂抹一层胭脂,再用米粉(铅粉)轻轻敷盖,俗称“飞霞妆”。这妆面适合老妇。可使老妇显得面色红润、容光焕发、呈现青春美态。
  除红妆外,亦有白妆。白妆便是不施胭脂,单以妆粉敷面。称为“白妆青黛眉”。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,曾在两眼下沾妆粉,犹如啼痕一般,名为“愁眉啼妆”,曾风靡一时。两种妆面皆能凸显妇女忧戚的意味,易于博得男主的爱怜。
  身处高楼,足不出屋。却仍要化妆。这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。
  刘备在廊下行礼。
  诸母这便停下手中针线,目光慈炯,柔声说道:“快进来。”
  刘备落座问安。看了眼闭目养气的女道,这便低声问道:“姐姐何时会醒?”
  诸母亦轻声答道:“午后坐定,想必用不了多久。”
  刘备轻轻点头,静坐等候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93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