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940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940/2006

  “禀主上。臣,窃以为,扶南利大,不可轻弃。”薮东守乐隐,持芴跽奏:“并扶南入汉。岭南旦夕可定矣。”
  “乐公,所言极是。”辽海守郭芝,亦持芴奏对:“扶南东与象林苑,西与山南方国,皆互为腹背。得扶南,山南可安。山南方国,又与丰州比邻。如此,腹背相亲,南州皆安。待南州向化,尽为汉土。中、南天竺,传檄可定也。”
  “臣等,附议。”百官同声。
  “诸公以为如何?”皇上又问国老。
  卢少保持芴奏对:“老臣以为,纳扶南女王,于家国兼有大利。”
  儒宗等人,亦纷纷颔首。
  “当以何礼聘之?”皇上又问。
  “贵妃之礼,可也。”儒宗奏对。
  “臣窃以为,太妃足矣。(待)母凭子贵,(再)尊贵(妃)不迟。”又出薮东守乐隐。
  此言一出,百官赞同。
  皇上笑问:“时东海麋子仲,献地三百里。太皇太后言,当以王妃礼聘。今柳氏所携,广袤三千里。以只为妃乎?”
  “臣窃以为,不然。”乐隐持芴奏对:“谓‘此一时,彼一时也’。先时,主上为诸侯,今为天下共主。‘岂可同日而言之哉’?”
  皇上欣然言道:“言之有理。”
  “中书令。”
  “臣在。”荀采回身领命。
  “传书扶南女王,问太妃礼聘可乎?”
  “喏。”
  “公祐。”
  “臣在。”门下主簿孙乾,闻声出列。
  “代朕,尽地主之谊。”款待扶南使节,自毋需刘备亲临。
  “喏。”孙乾领命。
  翌日,朝议之事,被陈琳书于报端。三载之内。献地三百里,献地三千里,已不可同日而语。遂有典出,“千里之妃”。言指,献地三千里,可为太妃。另有典出“百里之妃”,言指,万事务早,不务迟。
  非但扶南女王如此。稍后,竹隅女王亦六百里遣使。日夜兼程,奔赴北都临乡。
  蓟王班师就国,与竹隅女王,临江相约。待扶南既定,山南归心。当以贵妃礼聘家门。言犹在耳,三千里妃。竹隅国,亦不过三百里地。何来三千里,陪嫁皇上。心中急迫,可想而知。何况,君流在即。若不能趁今季,九九重阳,嫁入皇门。需足等三年矣。试想三年之差,嫁资三百里,涨至三千里。再等三年。莫非三万里乎?
  蓟王自罪,君流十万里。不出十日,海内尽知。如前所言。内外环路,水陆通达。木兰先锋,日夜三千里。遍传万里之外,十日足矣。一月之内,海西亦知。
  竹隅女王,常居丰州治,王舍城中,山南方国邸。四海船商,往来不绝。更有《朝闻日报》,如期送来。大事小情,一览无余。
  三日之中。
  先见蓟王尚二宫太皇,自罪君流十万里;次见天子尊蓟王太上皇帝,加无上将军;三见扶南女王献地三千里,仅位列为妃。心中急迫,可想而知。
  焉能不日夜兼程,只求得偿所愿。
  连幸皇英太后,董姝、窦妙七日。
  八日清晨。
  干支海市,载巫山神女,抵达南港。除少数门人留守,云梦大泽,巫山神女峰。神女携门内弟子,倾巢而出。闭门弟子,江东二乔,亦伴神女随行。循上古门规。上代神女阳寿将尽,遂施秘法,传位下代神女。二乔姊妹,便是下代神女,不二之选。
  自经泉州,逆入巨马水。一路所见,鲜活人生。宛如人间乐土,世外桃源。
  四海船商,络绎不绝。五百城港,人烟鼎沸。摩肩接踵,车水马龙。且座座城池,俱为通都大邑,横竖七里,大衍之都。内外三郭,足有四十九衢。
  须知,巫山神女,舍清白之身,化身九天玄女降灵台。终唤醒刘备。救命之恩,无以为报。时,王太后有言。他日,当以贵妃礼聘家门。
  刘备遣田圣传书,请巫山神女,北上入宫。执掌迎仙台,集仙殿。
  巫山神女,欣然前往。同为神女,竹隅女王,玉清神女房素,贵妃礼聘入宫。亦当执掌,“三坛”之一。
  远眺九重皇宫,玲珑剔透,巧夺天工。饶是巫山神女,亦不由动容。
  巫山门下,早已叹为观止。
  “‘玲珑天宫’,所言非虚。”数年不见,大乔已落落初成。
  神女语透深意:“入宫可乎?”
  小乔不解其意:“可也。”
  大乔似有所悟:“姊妹为媵乎?”
  神女轻轻颔首:“然也。”
  二乔虽无言,然心意自明。
  北都临乡,十里京华。
  此情此景,别开生面。与终年立于巫山石室,俯瞰浩渺如烟,人迹罕至,云梦大泽。可谓,天壤之别。
  巫山神女,一时神游天外。
  蓟人常言,天下都北。自是空穴来风,绝非无的放矢。河北因蓟而兴。皇上将蓟国之一切便利,放之四海而皆准前,悉先放之于河北。河北上自宗王,下至黎庶。皆通行《蓟法》。历经多年向化,无不深得其利。世家大族,相继瓦解。爵民兴盛,势不可逆。
  《圩田制》下,分户不析产。试想,即便世家大族,亦有贫富之分,大小之别。大家豪门,与小家寒门,判若鸿沟。且遵循二八规律。一门之中。小家八成,大家二成。八成皆分户。余下二成,纵有良田千倾,无人耕种,如之奈何。
  或有人言。天下大乱,必有流民北上。须知,流民亦户户一顷良田,行三十税一。谁人愿为佃户,受大族盘剥之苦。田荒一季,依法论罪。更加,寄田券,寄舱券,助推如约获利。经商利百倍,十倍于种田。河北豪强大姓,何所为。不言而喻。终归,王法在上。
  目无王法,寸步难行。
  海市入港,旗船泊位。
  皇宫车驾,已恭候多时。
  皇上遣媵妃田圣相迎,亦不失礼节。
  “车往何处?”登车时,神女轻问。
  “南宫凤梧馆。”田圣笑答。
  小乔稚气未脱:“闻仙门多入云台观,四海仙馆。”
  田圣答曰:“太皇太后言,神女不可与仙门等同。”
  巫山神女,美眸生烟,心中大安。
第201章
机关大都
  皇上后宫,已改美人,尊太夫人。仙门久授不孕,无从母凭子贵。多为太夫人。唯上元、云华等,寥寥数人,十月怀胎,一朝分娩。加尊媵妃。母凭子贵,媵再尊贵。仙门之中,为贵妃者,凤毛麟角。至今唯筑紫女王一人。
  筑紫女王,号神女巫。先祖乃先秦时东渡。家传仙术,亦出鬼道。
  先时,张鲁据汉中,以鬼道教民,自号“师君”。或可证,筑紫女王巫术,乃出先秦方术。因兼鬼道,位又最尊。故皇上命筑紫女主,统御三殿女仙。执掌观天阁。
  然,瀛贵妃,非因仙术得宠。筑紫女王,为东瀛列岛共主。列岛国主,多以筑紫女主,马首是瞻。皇上有意,台与长公主,继筑紫女主之位。如此,女承母业,持续向化。东瀛列岛,并入汉土,当无出意外。
  换言之,瀛贵妃位尊,乃因身兼家国利益。
  巫山神女,并无寸土陪嫁。王太后却贵礼相待。乃因与皇上,有救命之恩。“滴水之恩,涌泉相报”。何况“大恩不言谢”。此亦足见,太上皇家行事,兼顾家国天下。
  先前,田圣出使云梦巫山。神女门内诸事未了,因故未曾同返。今随海市北上,故而泊于南港。需经通街,穿南港闹市。
  先前,因省城门候,故王都八门,皆由护国上将军,各营所辖。王都扩后,增设左右二水砦。称八门二砦。蓟王尊太上皇帝。遂增至十二城门,各三门道,左进右出。中门对御道,轻易不开。并立十二城门候。“城门每门候一人,六百石”。
  十二城门,皆有明渠环绕。兼有坞堡,扼守桥头。效仿函园九坂坞。经南港入临乡,需坞堡并谯楼,同时落桥,车马行人,方能通行。
  皇宫车驾,驰行御道,直入中门。此时,天光大亮,红日喷薄。城中五彩斑斓,盎然绚烂。高楼林立,绿树成荫。油壁香车,怒马鲜衣。
  街巷纵横,路嵌槽轨。车马往来,列队成行。更有巨大舫车,载满游人。一里一亭。既是邮亭,又是报亭,更兼车亭、梯亭。过街天桥覆道,可由天梯上下,通往上层天街。水绿琉璃,大行其道,反宇盖载,激景纳光。平座窗台,遍置缶景,花团锦簇,鲜艳欲滴。
  绕行街心。忽见前方,因故拥塞。便有亭卒,搬动“转车盘机”。轨路竟徐徐转动,行二次拼接。避开拥塞,绕行通路。巫山神女,一问方知。北都四通八达,道路纵横。槽轨皆如棋盘,可任意拼接变轨。
  轨路一出,泾渭分明。车马列队,井然有序。此乃儒家大治之风也。
  此技,乃将作寺良工,精研广宗机关城所获。国令黄承彦取名:机关轨路。
  北都安车,皆前后四轮。前轮小巧,用于转向。后轮硕大,用于载重。四轮更利停泊。更有甚者,轨路无需“蒲轮”,亦平稳舒适,轻便迅捷。诚然,铺设清钢轨路,耗费巨大。“银炭高炉精炼术”大成,助推清钢产量暴增。皇上足有余力,铺满全城。时下,郡治皆已动工,增筑机关轨路。稍后再增县治,乃至五百城港。更有甚者,城港之间,亦有轨路相连。
  或有人言,此乃好大喜功,炫富之举。实则不然。
  将作令苏伯上报。蒸发机关器(酒精蒸汽机),马钧、诸葛亮等人,已窥得门径。待蒸汽机车,应运而生。试想,舫车舍畜力,改蒸发机动,再行前车接后车,便是城内轨道列车。而城际之间,便是后世蒸汽火车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940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