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946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946/2006

  待安居洛阳,相沿成习。此生无忧矣。
  皇上所虑周全。诸国主,感激不尽。
  七月初秋。
  皇上于临乡北港,送北天竺诸国主,举家迁往洛阳。
  多摩梨王乞随皇廷,迁往长安。皇上言可。可先居洛阳离宫,待五陵原筑毕,再同徙长安。
  皇上所虑。赐支都护近西京。三百万天竺贵种,若知国主入长安,必起骚动。三载之后,赐支都护,民生安定。再议西迁不迟。
  比起拥居蓟北宫。洛阳离宫别苑,散布八关之内。山川锁固,更宜王居。
  皇上曾代为上表甄都。北天竺诸国主,仍享王爵食禄。丰州千二百万贱种,编户为丰州民,尽显三登地利。诸国主,食俸有增无减。坐享其成,富贵荣华,享之不尽。更加汉土,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。犹在天竺之上。诸国主,并无怨言。话说,天竺为王时,亦不过如此。夜夜笙箫,醉生梦死。只需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。纵朱门肉臭,又何妨。人活一世,草木一秋。所求无非,声色犬马,衣食无忧。
  将心比心。如皇上这般,心系家国天下,有道明主。世间罕有。
  试问。北天竺诸国主,焉不知国中贱种,为人牛马,衣不蔽体,食不果腹。生不如死乎?
  必然知也。
  只因,即便为一国之君,亦无力改变,种姓之恶。
  如皇上这般,神兵天降,摧枯拉朽。将天竺千年顽疾,一朝除尽。成非人力所能及,必有神助无疑。身证虎衣明王果位。亦是情理之中。佛门所求,众生平等,终非空谈。
  丰州之人事,如野火燎原。南天竺贱民,举家北投,不绝于道。中部台地,虽有百乘王朝,苦苦支撑。然持续失血,百业荒废,民生日艰。闻诸国主王宫,亦渐无人可用。不出三载,皇上当可不战而屈人之兵。
  至于扶南国。范氏篡位王,覆灭在即。柳氏女王登基,指日可待。九九重阳,以王妃礼聘家门。扶南为宁州,亦无有例外。如此,南州半岛,悉归太上宫府所辖。效仿西域都护府,领护五十五国之两汉先例。山南方国,并雪山诸国,当悉归为属国。遣属国都尉领护,受岭南亦或是赐支都护府所辖。
  皇上有意,立冰原日光城热阿沙,为枝郡。
  时皇上引军,顺下昆仑至此。日光城墙已先立。背靠红山,面陈吉曲水。横竖五里,易守难攻。
  红山之巅,乃皇上行宫。西南角山,为郡治。热阿沙城,围山而建。纵横街衢,交错闾里。一切皆出季汉营城术。
  待皇上满载而归,又过半载。三载之中,日光已近筑成。赐支都护府,因被西王母国所隔。日光城周遭,恐难为赐支治所。故皇上先立枝郡,待并东女国入汉土,再做计较。
  纳西王母入家门,非人力可及。
  然说王母,先封紫元夫人等诸女,为东女国主,再入蓟王家。当可一试。
  皇上班师,将将就国。便有王母四女,紫元夫人,携墉宫九玉女,入灵辉大殿觐见。上呈王母国书。字里行间,欲行“亲上加亲”之意,跃然纸上。
  皇上虑及,三殿名女仙,出王母门下者,已多达九女。余下仙门,不过一二妃,而已。即便,再纳女仙为媵,亦不欲再择王母门下。遂被皇上婉拒。
  紫元夫人,身负王母之命,岂肯善罢甘休。遂与同为王母之女,元、华二妃商定,行曲线救国。先为东女国主,再入皇上家门。
  须知。东女国风,不与竹隅相同。女王若薨,求宗女二人而立之。长者为王,次为小王,若大王薨,即小王嗣立。或“姑死妇继,无有篡夺”。
  东女承位,有二法:其一,宗女二人;其二,姑死妇继。
  据此可知,若以东女王论,皇上“三百子嗣”。悉出宗室。譬如,紫元夫人,若为东女国主,上元,云华,所生长公主,亦可承其位。如此一来,西王母国,皆可为长公主封地。循母国习俗,乃称女国。循大汉风仪,则称汤沐邑。虽各有出处,然殊途同归。
  换言之,若东女国,可为皇上长公主,汤邑之地。二家和合,并入汉土矣。
  如此,蓟王毋需迎西王母入家门,亦可并东女国入汉土。
  此举,于家国皆有大利。
  若紫元夫人,能为东女国女主,蓟王自当效竹隅女王,隆重礼仪,迎紫元夫人入宫。
  言犹在耳,千里之妃。扶南女王柳氏,陪嫁三千里三登沃土。亦不过得,太妃之礼遇。竹隅女王,虽不过百里之妃,却因功在先,故位在柳氏之上,尊贵太妃。紫元夫人,若为东女国主,当以太妃礼遇家门。
  不等西王母遣使北都。赐支长史傅燮,便六百里上疏。言,紫元夫人,已为东女国主。原东女国主,登王母瑶池,入墉宫修行仙术。以求早日,羽化飞升,位列仙班。
  人各有志。既心不在红尘俗世,亦毋需强人所难。
  毕竟,西王母乃东女国共主。由王母四女,紫元夫人继位,亦在情理之中。
  如此一来。东女国并入汉土,亦不出三五载之间。
  料想,此刻。王母使节,正快马加鞭,奔赴北都。以求赶在君流十万里前,纳紫元夫人入家门。
  亦如,“千里之妃”。
  今时不同往日。皇上一步登天,贵为天下共主。
  受命于天,监照下土。再无人,位居其上。
  据道义之巅,总礼法之极。
  待君流归来,挥师百万,一统寰宇。
  恐再无,和蕃之举。
第210章
受命于天
  三兴季汉,蓟国为基。
  嫡长子距及冠,尚有八载之期。皇上三载可归。足有五载,可供转圜。八载之内,太上宫府,当与蓟国,上下脱离。宫府陆续西迁,定都长安。蓟国回归,大汉一藩。
  两汉之交,西都毁于战火。百姓离散,赤地千里。后汉,西羌顺下高原,京兆残破。更加西域,三通三绝,丝路因而中断。陇右民生凋敝,不复前汉。幸有皇上,先平西域,再定羌氐诸胡。又南迁十四部鲜卑,立奢延属国。待漠北都护府创立,长城沿线,马贼绝迹。居延外道,因而兴盛。粮草辎重,大宗珍货,经外道直输塞上。
  又待皇上,命人疏通大辽水,首开草原航道。运力大增而僦费更低。助推草原牛马出栏。外道兴盛,尤胜先前。顺下奢延水入河,亦是常见。内外商道,陇右相连。大震关城,本为扼守陇山。随四氏云霞,多半北迁。大震关城,遂成商贾汇聚,丝路要冲。陇坂内外,人烟汇聚。
  时至今日,不算赐支都护府所辖诸羌。单陇右牢城,便足有千万羌氐,编户为民。凉州刺史府所辖汉民,亦足有二百万众。古羌出山,络绎不绝。
  太上宫府,留守西官,不惊反喜。如皇上所言。不出三代,皆为汉人。何患之有。
  为平衡分户。皇上有意,携千万蓟人,入主关中。亦是远瞩高瞻,定国安邦之策。
  此时再看,太行八径。
  时皇上传檄天下,收服白波、黑山残部。太行山中,黑山老寨,遂为蓟国屯驻。前有黑山别帅杨凤,拜黑山校尉。麾下五千勇健,自成一校。屯驻各处山砦,通渠修路,筑城圩田,四时操练。与白波右校尉杨奉、白波左校尉韩暹,互为犄角,守备西境。彼时,另有护军右校尉兼领北平令许定,率许氏部曲,并护军右司马兼领北平尉彭脱,率麾下葛坡黄巾,驻守北平关城。居中接应。
  数万雄兵,扼太行八径,足保西境平安。十载之内,旧貌新颜。
  太行八径,天堑变通途。山中屯田老寨,先为置驿,后扩坞堡。今多为城邑。扼八径要冲,守护往来商旅。并州南匈奴部,多驱牛马,穿八径,入蓟国互市。五阮关等,各处雄关,重兵把守,有备无患。
  待皇上迁都长安。关中内外,雄关漫道,固若金汤。且与洛阳百里之地,八关锁固,江山逼仄,无从自济迥异。凭八百里秦川,关中足可,自食其力。
  居中守正,分封五帝。只求皇上,延年益寿,长命百岁。螽斯衍庆,百子千孙。
  后世百亿之众,皆可养活。世界之大,何愁朕之子孙,无从裂土封王,向化蛮夷。
  先前,奉二宫太皇诏,增筑王宫至九重。七重之上,唯皇英大殿。蓟王恪守臣节,不曾僭越。今为太上皇帝。“受命于天”,“监照下土”。
  据道义之巅,总礼法之极。
  岂能屈居人下。
  更有董姝、窦妙二太后,枕边耳语。愿迁居北宫,常伴夫君身侧。皇英殿,宜作他用。皇上一笑了之。三载之后,便将迁都长安。前汉宫室,足可转圜。北都皇宫,当改离宫。以充他日北巡,回乡暂居之用。毋需再大兴土木,劳民伤财。
  见夫君,早有定计。董姝、窦妙,如丝媚眼。自顾不暇,再无闲言。
  闻史侯车驾,已入封邑。甘后亦得心安。虽说,再世为人,往事一笔勾销。然终归,十月怀胎,剖腹而产。史侯,纵与甘后不亲,亦是骨肉亲生。岂忍轻弃。
  不能为帝,亦是天命所归。史侯能安度此生,甘后足可安心。
  日前,小妹何贵太妃,入殿相见。言母舞阳君之事,问该如何自处。
  甘后颇多淡然。宽慰道,舞阳君为三药其一,救夫君之命。于你我姊妹而言,有存续家门之大恩。即便大恩不言谢,又岂能恩将仇报。况,舞阳君已随夫君,远去昆仑。拜入西王母门下,今道号“夫人”。虽常有书信往来,然已是方外之人。了断红尘,不问俗世。何惧之有?
  何贵太妃,涣然冰释。毕竟,仙人殊途。
  甘后又道,若有一日,“夫人”奉王母之命,传夫君玄素之术。于家国天下,皆福莫大焉。
  何贵太妃,心领神会。
  自皇上班师就国。河北风调雨顺。蓟国千里青禾,又是大熟之相。更加一丈青海禾,遍植滩涂。三十载不辍耕耘,终得大成。待颗粒归仓。纵君流十万里,皇上亦无心忧。
  何为豪杰。遇事不慌,处变不惊。义之所向,虽千万人吾往。
  买定离手,子落无悔。于人于己,从不勉为其难。
  譬如,坐领首谋,保全家门。既定并娶二宫太皇,便连幸七日不绝。鸳鸯合欢榻内,极尽宠溺之能事。非但窦妙,人伦初尝,欲罢不能。便是董姝,粗通皮毛,亦一日千里,食髓知味。受宠若惊,尽显妩媚风姿。
  董姝私语窦妙。言,与孝仁皇相伴十载,尚不及夫君七日之幸。
  窦妙窃问详情。董姝答曰:“朝露日晞”岂比“百川赴海”。
  声势骇人,触目惊心。
  窦妙闻弦歌而知雅意:长姐所言是也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946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