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947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947/2006

  皇上家和万事兴。除去不偏不倚,千锤百炼亦是主因。
  北宫,合欢殿。
  不等天光大亮,王上抽身下榻。
  九重华盖,鸾帐微动,鸳鸯宝榻,一闪春光。
  皇上披衣下楼,自入浴室。函园太妃,已恭候多时。
  洗漱更衣,赴无极殿用餐。侍寝九妃二夫人,犹在海棠酣睡。
  无极前殿。
  长姐携群妃,起身行礼。刘备英气勃发,含笑示意。
  问过今日,羹肴美味。便由七贵太妃,为夫君依次取来。
  夫君动箸,群妃用餐。毋需举案齐眉。心意相通,举手投足皆自然。
  今日休沐。逢五日上食礼。当由长姐携诸后侍寝。皇上已先行告知,皇英二太后,昭阳宋太后,当同寝。
  长姐,无所不应。
  论爱刘备至深。唯长姐公孙。
第211章
仁主无敌
  季汉三兴,始料不及。
  天下有识之士,悉投河北。皇上广开言路,博采众家之长。《朝闻日报》,国风民情,一览无遗。本以为,天下三分,群雄未灭。少则三五载,多则十余载。皇上方能平定天下,三兴汉室。
  不料,形势陡转。十载之前,董侯诞生之日。已是炎汉三兴之始。彼时,天命所归,皇上亦蒙在鼓里。便是董太后本人,亦茫然未知。一时心软,诞下无父之子。竟博得一场,大富贵。
  本欲携二子,北逃蓟国。华云号上,被何后掠走。又为贼臣董卓,立为汉帝。王太师灭贼,总朝政。欲行拨乱反正,询问皇上之意。皇上不欲再动摇社稷,董侯得保大位。待朝廷东迁,曹氏父子专权,陷王太师饮鸩伏罪。唯恐曹党不能相容,董侯引董氏外戚自保。董承遂阴结刺曹同盟,岂料行事不密,为家中食母窥破。食母出身史门,史夫人遂设毒计,端午刺曹,嫁祸董氏。
  至此,董侯出身被破。才有,太皇范太后,增成公审。
  十年隐秘,大白天下。
  董侯竟是,皇上九子。
  今汉代后汉,已有十载。而天下无人知晓。
  诚然,董侯称帝,不满五载。言十载前,今汉已代后汉,为时过早。然终归,有迹可循。
  “代汉者,宗王也。”
  “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。”
  董姝母凭子贵,亦是人之常情。无可厚非。
  唯一所憾。皇上世间豪杰。耻于涉事人等,代己受过。坐领首谋,自罪君流。三载之间,十万里路。如儒宗所言,皇上求仁得仁。董侯母子,非但不为,“负俗之讥”。反受天下所敬。
  只因,皇上自罪。君流十万里,前朝往事,新仇旧恨,一笔勾销。董侯母子,毋需一生负罪。
  皇上,至人无己,仁主无敌。
  董侯之事,自董太后始,正应此箴言:“天地之大德曰‘生’,圣人之大宝曰‘位’,何以守位曰‘仁’,何以正人曰‘义’。”
  早膳毕。皇上升阁理政。无极殿中,群妃陆续,起身离去。初为人母,则入东宫,哺育幼子。珠胎暗结,则回寝宫,安心养胎。若兼宫职,需入各署,治事理政。无事一身轻,相伴游玩内宮。若有昆弟外家(娘家)遣使,亦需入南宫披香殿,受家门觐见。宫中后妃,一日之中,各行其是。
  试想,一里之回,九重错落,太上皇宫。亦是雄城一座。养尊处优,居安思危。乱世容身,妾复何求。
  皇上君流之前,除去九九重阳大婚。初开秋闱,亦是重中之重。
  三季春闱,择天下才女,充填南宫少府。并广择女校良师。三等女博士,助国中女子求学风行。时,海内大儒,早有先见之明。三载之内,皇上必开秋闱。
  果不其然。
  春秋二闱,择优而仕。事关国策,兹事体大。不可不察。况皇上君流在即。今季不开,又迟三载。自兴五帝之学。莘莘学子,苦读数载,皆翘首以盼。蹉跎三载,二千及冠无望矣。
  瑞麟阁。
  皇上已命右相,效春闱,设秋闱之制。
  亦行初试、复试、殿试,三等。由儒宗携国老命题。皆出五帝之学,《大百科全书》。与春闱不同,皇上并未参与命题。此亦是皇上,刻意为之。治国安民,按部就班,循序渐进。不宜出奇制胜。
  此好比,万丈高楼平地起,断不可偷工减料。
  究其原因。今时不同往日。谓“打江山易,守江山难”。须知,季汉已兴,天下既定。关东虽乱,然必不可长久。待皇上归来,必兴百万雄师,一统天下。百废待兴,安邦定国,守业之重。怏怏上邦,居中守正。切莫,兵行险招。
  唯恐命题外泄。皇上已命儒宗,十倍命题。秋闱前三日,由太皇太后并太上皇后,抽题。交由门下报馆,刊印成卷。刊印期间,封门闭馆,自报馆丞陈琳以降,馆中属吏,皆不得擅离。待初试毕,再开馆放行。复试前三日,再循此例。殿试乃皇上,当堂命题。士子前十,当堂答题。
  由万石国老,拟定三甲。皇上御笔,圈出魁首。
  如何授官,亦效春闱。择优取士,名入复试,称“茂才”:“旧制,光禄举三署郎,以高功久次(资历长短)、才德尤异者,为茂才四行。”
  举孝廉茂才,多先授郎官,入朝历练,假以时日,再外放为官。
  秋闱亦循此例。初试为茂才者,先入五尹十守,二十一署寺,为二百石属吏。以备积功迁官。
  百名以内,授比三百石守令,称“进士”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,以告于王,而升诸司马,曰进士。”儒宗注曰:“进士,可进受爵禄也。”
  《礼记·王制》:“升於司徒者不征於乡,升於学者不征於司徒,曰造士。”疏曰:“学业既成,即为造士。”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亦有:“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於天子,学于大学,命曰造士。”
  又《礼记·王制》:“顺先王诗、书、礼、乐以造士。”儒宗注曰:“顺此四术而教以成是士也。”
  因武功爵,一级曰造士。故秋闱弃之不用,改称“茂才”。民间亦多称“造士”。“造士之秀”,称“进士”。造士、进士,与“举茂才孝廉”,“光禄四行”等同。并非官职实授。亦无品秩之说。好比进身之阶,仕途之始。不举茂才孝廉,不入仕途,不得为官。
  郡国并行,家国同构。察举、科举,双轨并行,亦是情理之中。循《蓟法》,名臣宿吏,守通都大邑,兴国有功者,加秩比二千石“光禄大夫”。可向太上宫府,举“光禄四行”。
  又如,甄都天子,“九月甲午,试儒生四十余人,上第赐位郎中,次太子舍人,下第者罢之”。此亦可视作,科举取士。
  十名之内,授比六百石守令,称“博士”。位列三甲,受比千石守令,尊“博士祭酒”。独占鳌头,一鸣惊人者,授比二千石高俸。达成二千及冠。
  皇上于万石之上,增秩万石君。太上宫府,足有高俸,虚位以待。
第212章
季汉大典
  立秋之后,暑热渐消。
  清风送爽,衣不沾身。七月流火,八月未央。
  《诗》曰: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一之日觱发(风寒),二之日栗烈(凛冽);无衣无褐,何以卒岁?”
  城中,人烟汇聚,后知后觉。河海,凉风吹面,久沐生寒。稻香始出,大熟在望。四海船商,正加紧清空舱容,已备贩督亢米还。
  皇上决意迁都。天下人尽皆知。此乃守业之道。比起蓟国,通江达海,江湖路远。长安守天下之中。雄关障道,八百里秦川,足可自食。距四方皆近,又扼东西商道。自是定都,上上之选。然皇上亦有先言。长安或改称“中都”。临乡当为北都。洛阳为东都。大震关城,或为西都。南都或为南阳,亦或改为建业。不一而足。
  皇上立蓟北为蓟都。必有全北都临乡之意。萧规曹随,一切如故。四海船商,当可安心。长安与洛阳间水路,历经疏通。四海船商,可经漕渠,入昆明渠。泊船于长安城下。唯一天险,便是中流砥柱。季汉能工巧匠,凿山开石,绝壁栈楼,辅以机关重器,可解船人心忧。
  过中流砥柱,便可入漕渠,直达长安。
  待蒸汽轮船,大行其道。天堑变通途。四海船商,追随皇上,远赴长安,亦无不可。
  携千万人同往,明主所行也。
  秋闱取士,近在咫尺。公府之重,莫过于此。盛大婚仪,自有少府,鼎力操办,毋需国老重臣费心。
  首当其冲,何人应试。
  士子学生,首当其冲。非出五帝之学。得博士举荐,亦可应试。见春闱可知。秋闱亦为,各家统考。凡有错漏谬误,皆以《大百科全书》为准。
  为示隆重,皇上易《大百科全书》为《季汉大典》。简称,《汉典》。
  虽远未编撰毕。然足可一用。
  皇上首开科举取士。天下学子,无不振奋。经学垄断,已成后汉顽疾。譬如皇上少时。老族长宗祠大考。为复爵大业,择选四子。奈何,楼桑刘氏,籍籍无名,故郡中大儒,只愿收为著录弟子,不愿亲传学业。窥一斑而知全豹。不能入门,为授业弟子。必不得大儒向郡县推举。无从扬名乡里,举孝廉自是无望。蹉跎半生,再无寸进。
  换言之,拜名士大儒为师。除求学,亦为求荐。一封荐书,鱼跃龙门矣。
  楼桑刘氏,举族之力,不过四子。寒门单家,可想而知。纵有寒窗苦读,满腹经纶。不得举荐,亦难觅出头之日。
  闻皇上开秋闱。当可比,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,“风雨不动安如山”。
  季汉三兴,尽得人心。
  谓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”。彼为后汉藩王,今为季汉太上皇帝。皇上一言九鼎,号令天下,无有不从。
  西宫,增成殿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947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