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958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958/2006

  周异,周晖,将手书遍示同僚。乃为堵悠悠众口也。此亦是,臣下守身之道。
  周瑜名列太学四子之一。又出皇上同门。深得卢太保真传。乃安汉之肱股重臣也。
  又谓,“三岁见老”。卢太保三子卢毓,伴读王子馆。习作语曰:“君明则臣直”,“古之圣王恐不闻其过,故有敢谏之鼓”。得蔡少师赞许。言,他日必是季汉重臣。
  且素与嫡长子刘封,相交莫逆。
  皇上尊太上皇帝,春秋正盛,故未立储。然王世子,必是嫡长子。承蓟王位无疑。可比先帝驾崩,皇后自升太后。循例,蓟王尊太上皇帝,皇太子,必是嫡长子。此亦无疑。
  “立嫡以长不以贤,立子以贵不以长”。试想,大儒学日盛。废长立幼,尚不可为。何况废嫡立庶。群臣必死谏。饶是皇上,贵为天下共主,亦不可一意孤行。
  嫡长子仁厚,兼有明主之姿。深得其父之风。皇上舔犊情深。乃至于立为玄帝,唯恐北疆苦寒,亦多于心不忍。
  《荀子·富国》:“固以为主天下,治万变,材万物,养万民,兼制天下者,为莫若仁人善也夫。故其知虑足以治之,其仁厚足以安之,其德音足以化之,得之则治,失之则乱。”
  守业之君,仁厚必备。
  唯一所悖。董侯已为天子。此时若立嫡长子刘封为太子。甄都天子,既是庶出,又非长子。当如何自处。
  皇上据此,求问儒宗,已解心忧。儒宗奏曰,待嫡长子元服,可先为蓟王,再立玄帝不迟。
  蓟王又言,漠北苦寒,北海更是苏武牧羊之地。分封嫡长子,与流徙何异。
  儒宗谏言,闻苍海郡,黑壤肥沃,风土类同。主上何不立为一州,为玄帝基业。假以时日,皇长子当可,以此为基,拓土万里。
  皇上言善。才有析分苍海,苍州早立。
  前苍海守张昭,儒宗赞其,乃“上公之材”。皇上擢升为苍州牧。又命右相,甄选良臣循吏以牧之。再遣将作寺,开凿五百里漕渠,连通大漠南北,续接千里蓟国渠。便为嫡长子,筑玄帝之基也。
  乃至于。君流之路,皇上亦亲为嫡长子,丈地拓土也。
  世人皆知。前汉最盛,后汉稍逊。再观季汉国祚,恐前所未有也。两汉之和,亦不足相提并论。
  何以见得?
  天下五帝。
  季汉十九州,海内震动。第二十州,呼之欲出。论富有四海,倍于两汉。
  三日后。
  门下主簿孙乾,中书仆射蔡琰,各携属吏,共组庞大使团,乘金乌船宫,出北港。绕行明渠,与列队南港之干支海市汇合。浩浩荡荡,顺下巨马水路,出渤海,驶往扶南。沿途江表十港,皆可停靠。来回月半足矣。
  季汉机关轮船,远涉重洋,无往不利。更加海渠通航,毋需绕行顿逊海崎,过云壤港,直入西蛮湾。再逆狼牙修国,丽水入海口,驶向扶南王都。
  效皇上假神鬼之力,灭林邑。周公瑾略施小计。以法烛涂抹兵刃,胆敢捉刀相向,必受天火焚身。扶南民众,皆视女王柳氏,为女神天降。顶礼膜拜,驯服无比。
  凡女王口出,皆为神谕。扶南民众,无不唯命是从。
  围陷王都,女王敕命:效先祖柳叶,嫁皇上为妻,共治扶南。
  先王共治,珠玉在前。扶南吏民,皆欣欣然,无有异议。
  公瑾之谋,举重若轻。可谓出奇制胜,以巧破千钧。
第230章
才气锋爽
  鸾栖馆,和乐舍。
  初试、复试,两场秋闱,陈琳携报馆属吏,禁于馆中,刊印考卷。累日无出。今得见天日。沐浴更衣,邀好友许攸,舍中小酌。
  知好友心牵秋闱。许攸遂手抄进士及第名册,与陈琳一观。
  不料名册足有十二人:
  司马懿、蒋琬、杨修、潘濬、诸葛瑾、张承、步骘、严畯、许辅、马伦、习询、习竺。
  转念一想,这便了然。三郡乌桓有四部,泰山四寇计五人。江表十港出十二。秋闱前十取十二,亦是常情。君子一笑了之,无伤大雅:“皆何所人也?”
  “零陵湘乡人蒋琬,字公琰。武陵汉寿人潘濬,字承明,师事大儒宋忠。二人为中表兄弟。襄阳宜城人马伦,字伯常。汝南许辅,字叔龙,门下许(靖)功曹次子。
  徐州彭城人张承,字仲嗣,乃新任苍州牧张子布长子,少以才学知名。琅琊阳都人诸葛瑾,字子瑜,金州港令诸葛珪长子;临淮淮阴人步骘,字子山;徐州彭城人严畯,字曼才;四子皆出儒宗门下,齐名友善,共入太学,又同入秋闱。
  另有襄阳习询,字伯究;习竺,字子笃;才气锋爽。”南閤祭酒,专掌人事。许攸自当,如数家珍。
  “司马懿,必魁首也。”陈琳慨叹。太学四子,闻名遐迩。且自司辰令庞德公,收四子入门墙。传授安邦定国之奇术。因四子居云台之上,容身四海仙馆。故有传闻,四子所学乃经天纬地,神鬼奇术。若非周公瑾先行出仕。首季秋闱,必拔头筹。
  言及周公瑾,许攸又道:“主上已封周公瑾为宁州牧。”
  “嘶——”陈琳不由惊问:“周公瑾,年方十八。如何能牧扶南大州。”
  “因功受禄也。”许攸微微一笑。
  “公瑾虽有谋,何以居首功?”陈琳后知后觉。话说,假托神鬼,实则法烛。欺南州蛮夷,不通方技之术,罢了。何受真二千石高俸。
  “夫‘用兵之道,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。心战为上,兵战为下’。”许攸为好友解惑:“捉刀相向,神火天降。乃至扶南蛮兵,皆不敢捉刀。如何言战?”
  “子远,所言是也。”陈琳这便醒悟。周公瑾,略施小计,乃至扶南军心涣散,不敢与敌。故一败涂地。篡位王范氏,虽有精兵,却不堪一击。百日之间,兵败如山倒。王都陷落,身死族灭。
  此等奇谋,如何不居首功。
  先前,孙策、周瑜二人,皆为守令。皇上论功行赏。孙策必得长史正位。
  四方都护,皆与西域比同。省“将兵”,称长史。加都护府号,如西域长史杜畿,赐支长史傅燮,漠北长史窦宾,岭南长史孙策。先前,幕府封国,数定品秩。都护长史,为二千石俸。
  然,今时不同往日。皇上由辅汉大将军,加无上将军。麾下“大将军”,位同上公,皆为万石君。故太上宫府品秩,亦次第擢升一等。
  无上将军营下,先前四辅将军,皆升上将军,位同上卿,秩万石。辅汉偏将军,各具名号,如麴义号“先登将军”,高顺号“陷陈将军”,各秩中二千石,辅汉裨将军,升偏将军,秩真二千石。营中五校,秩比二千石,如旧。军司空、军正,总领营事,皆为万石。军师祭酒戏贤,总参军事。另有大行令、公车令、军市令、符节令、武库令、典仓令等,各秩千石,分曹治事。
  原辅汉大将军府幕僚,本由左、中、右三丞,分掌内外事宜。左、右幕丞,分掌四大都护府,内政外交。中丞,总掌辅汉大将军府事。
  左右二丞,秩万石,设左、右仆射,计四仆射,各秩中二千石,分掌各具体事宜。
  中丞贾诩,拜太上九卿之少保,独享万石,双食高俸。总领无上幕府。其下左、右将兵长史,为幕僚之长,秩中二千石,若遇军情紧急,将兵长史,可入五大都护府,代行兵事;再下设左、右从事中郎,分掌诸曹,秩真二千石。协理治粟都尉部,水衡都尉部,及江表十港,并海外荒洲,治粟,水衡二都尉部,亦同升秩一等。不称都尉,改号“都督”。
  都督,出脱于督军御史。《晋书·职官》:“东汉光武建武初,征伐四方,始权置督军御史,事竟罢。”亦号“督军”,灵帝时首称“都督”。季汉三兴,皇上亦钦定“都督”,与“都护”品秩相同,秩真二千石。一言蔽之,地上称都护,水岸称都督。以示区分。
  若积功再升,可加“大”字。称“大都护”,“大都督”。
  太上宫府,三公九卿,渐得其主。且多出国老重臣。
  先前,皇上专为诸王子,立王子馆学。
  以四少师为国老,传四书五经,经世治学之道;左右国相为少傅,当传率众驭下,治国之道;卢少保,文武全才,乃传安身立命,自保之道;中丞贾诩,亲传识人辨物,安邦之道。
  谓“兼三才而两之”,正奇相佐,亦是正道。
  四少师,荣升太上九卿,不出意外。然左右国相,当为太上三公之太宰。不可再领少傅之职。且皇上已改封杨彪为少傅。必四少师,皇帝当另择贤能以充少傅之位。
  且太上宫府,二轨并行。无上将军幕僚,亦不可只称“丞”。
  皇上求问儒宗。儒宗进言,可立“大司士”。
  《礼记·曲礼》:“天子之五官:曰司徒、司马、司空、司士、司寇,典司五众。”儒宗注曰:“此亦殷时制也。”历代皆有沿袭,然职属,各有不同。
  古为今用。无上幕府,设大司士,以代太尉,掌天下兵马。
  皇上言善。不日当下诏,除辅汉将军府中丞,为无上将军府大司士。仍秩万石。左右二丞,改号左右司士。
  林林总总,不一而足。
  南閤祭酒许子远,将内外要是,娓娓道来。报馆丞陈孔璋,醺醺然,酒不醉人人自醉。身为人臣,自当与主上,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。
  太上宫府,建制齐备。陈琳与有荣焉,转而问道:“子远,封何雄职?”
  许攸笑答:“未可知也。”
第231章
幕府九卿
  循例。太上宫府,双轨并行。
  皇上,既有意,改幕府三丞,另号“大司士”。可知:无上将军幕府,与太上皇廷,并驾齐驱,各司其职之势不减。
  毕竟,殷商时,司徒、司马、司空、司士、司寇,典司五众,并为天子五官。
  太上三公,地位超然。总家国大事,顾问天下。可比皇上为蓟王时,所设国老独坐。
  上公之下,分置上卿,各领宫府之事。
  若无上幕府,不在太上九卿之列……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958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