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971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971/2006

  多年前,皇上许十四部鲜卑内附,立奢延属国。后平陇右,北地复兴。因彼时长安残破,后汉兴于关东,累及回中道并萧关,年久失修,沦为间道,渐不通车马。皇上定都长安,再兴关中。关中四塞:“东函谷,南崤武,西散关,北萧关”,函谷,为潼关所替,再加大震、燔史二关,今为六塞。至于往来汉中,孔道数条,尚未顾及。毕竟,汉中乃出甄都治下。远非萧关之重。
  须知,时下言关隘之重。守备要冲,乃其次。收取赋税,为其首。回中道乃丝绸枝路。可接居延外道。待皇上定都关中。草原各部,便可经回中道,直达长安。可想而知,车马必不绝于道。关税利大,无可计数。
  丝路流金,毋庸置疑。譬如前日,皇上专开朝议。立婼羌郡,及婼羌属国。凿穿羌中道。可比大司徒上表,重凿回中道。
  沿途郡县,必然复兴。引北地鲜卑各部内附,亦是二全齐美。
  皇上不禁慨叹。日前,将作令苏伯等人,还心忧顿逊渠开,再无大建。故上表,请开五百里苍渠。岂料,长渠尚不及破土,皇上已连开,羌中、回中二道。若再算斜驱张掖之,胡羌枝道。何愁匠人无用,年岁虚度。
  谓“居中守正”,居中而守正道也:“万民皆安仁乐谊,各得其宜,动作应礼,从容中道。”
  皇帝入关,从容中道之始也。
  “三载筑毕否?”皇上又问。
  “三载足矣。”安贵太妃,据实已告。
  “善。”皇上欣然言道。此时当知。九州之牧,赶在皇上君流前,遣使觐见。正因,“岁不我与”。
  待皇上流徙十万里归。万事俱备,只等登坛封禅,振臂一呼。挥师百万,克定中原。
  九州之政,汇聚北都。皇上累日无休,逐条批复。南宫少府,奉命制诏,传达各州。
  九九重阳临近。北国千里稻香。
  稻作之重,不容有失。虽官拜雄职,然一日守国中,需尽一日之所能。朝野上下,中断朝会,如临大敌。唯恐失之万一。
  亦因暂罢朝会。凡有要务,皇上必入瑞麟阁理政。若遇不决,则专开朝议。已成帝廷惯例。
  话说,自少复祖爵,皇上一掷千金,讨来“便宜行事”之权。励精图治,不疾不徐。悠悠二十余载。府议变朝议,家臣升朝臣。方有今日季汉,吏治之盛。
第252章
以安四方
  言冀州,必言封国。
  冀州封国之多,足见权益之重。
  两汉乃诸夏,大河文明之顶峰。若非合肥侯,割据江东。汝南袁氏,举族辅佐。引南方豪族大姓,争相投靠。江东之地,仍被蔑称为“蛮左”。豪门大姓,难洗“宗贼”污名。究其原因,乃朝中无人,言语尽失。
  时下朝野话语权,多半在河北、关东。
  许氏兄弟,月旦评,可见一斑。乃至,“天下言拔士者,咸称许、郭(林宗)”。
  “(袁绍)去濮阳令归,车徒甚盛。将入郡界,乃谢遣宾客,曰:‘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。’遂以单车归家。”
  曹司空祖父,曹腾为中常侍,故操门第不高,时人讥讽其为“赘阉遗丑”。得桥玄指点,曹司空千方百计,求许氏兄弟一评:“曹操微时,常卑辞厚礼,求为己目,劭鄙其人而不肯对。操乃伺隙胁劭。劭不得已,曰:‘君清平之奸贼,乱世之英雄。’操大悦而去。”
  再想少时,宗祠大考。楼桑刘氏择四子拜师,欲复祖爵。然已不得其名之县中大儒。只愿记为著录弟子,不肯及门受业。
  察举制下,出身来历,名声几许。其利之大,无人免俗。
  归根结底,皆是话语权之争。上达庙堂,下至江湖。天下九州,无有例外。
  再深思。江东大姓,得汝南袁氏作保。举家来投。甘为合肥侯所用。所求,便是“名正言顺”。正因各有所需,利益攸关,才能苟合至今。
  “名不正,则言不顺;言不顺,则事不成”。
  后世谓“话语权”者。便是时下,家国天下,一脉相承之大权也。绝非单指,唇枪舌剑,言语交锋。叔侄之争,皇权分立。群雄各聚其下,遮蔽私心。如此方能,名正言顺,达成所愿。
  儒家言:“君君,臣臣;父父,子子。”便是治国之精要。
  此时亦知。皇上以诸侯藩王之身,尚娶二宫太皇,儒宗为何定罪“不从”。“变礼易乐者”,君流十万里。唯有“名正”,方能“言顺”。
  彼时,蓟王乃下臣。二宫太皇为君上。以下犯上,以卑谋尊,便是“倒行逆施”。
  如何正名?
  尊太上皇帝,立季汉三兴。皇上终为己正名。受命于天,监照下土。居九五之尊,一言九鼎。凡有所出,皆替天行道。诏命所至,无有不从。
  前朝太后,今为臣下。“君君,臣臣”,皇上予取予求,为所欲为。天下,俯首帖耳,唯命是从。此时方可“言顺”。
  如此可知。天下三分,乃时局所致,非人力可及。用后世话说,此乃关键历史节点。必然发生,无从避免。
  至于后事如何。皇上明隐双线布局。大道至简,终得圆满。
  “冀州牧徐璆上表,言及诸王家事。”安贵妃,再取条陈诵读。
  “诸王何事?”冀州六国主,早与蓟王,暗结同盟。先前,假七国赛马会,互相往来。今季汉三兴,前汉藩王,虽亲疏有别,仍得享封国食邑,富贵传家。足见皇上,“苟富贵,勿相忘”也。
  “六国主,请立渤海国。”安贵太妃答曰。
  皇上涣然冰释:“必为童子申所求也。”
  “正是。”安贵太妃,一笑百媚生。话说,三十而已,便为贵太妃。于汉室而言,亦是寻常。女子十五及笄,便可谈婚论嫁。汉宫之中,“天子遣掖庭丞相,率於乡中阅视童女年十三以上、二十以下,长壮皎洁有法相者,因载入宫,谓之采女也”。年十三以上,便入宫伴驾。可想而知,凡有宠,立为帝后。汉宫二十载,亦不过三十而立。更有如董姝、窦妙,年富力强,花期正盛,已为太皇太后。即便董侯来年便可元服,董姝亦远不及言老。床笫之间,捣枕搥床,俯仰生姿。缠绵悱恻,妙趣横生,唯皇上可知。
  “善。”皇上欣然言道:“择日封童子申,为勃海王。立渤海国。以继灵帝之嗣。”
  “国相何人?”安贵太妃又问。
  “舅父王斌。”蓟王亦有决断。
  “喏。”
  “大司士,并幕府上卿表奏。无上将军,大营五部,将校品秩初定。”士贵太妃,续言条陈。
  “善。”皇上取名籍细观,确认无误。笔笔功勋,皆有所出。军功不足,权且先升,积功后补。众将品秩,不出皇上所料。麴义号“先登将军”,高顺号“陷陈将军”,亦如皇上所想。唯有牙门八将,遂升秩一等,然却并未得名号。
  “八将,当为何号?”马贵太妃,代幕卿求问。
  “‘四安’可乎?”皇上早有定计。
  “‘以安四方’乎?”马贵太妃,闻弦歌而知雅意。
  “正是。”皇上笑答。
  “位同何职?”士贵太妃笑问。
  “四辅上将军,位同三公。四绥将军,位同九卿。四安将军,位同四绥。”皇上亦又定计。
  言下之意。四安,位同四绥,而居其下。皆为重号将军。
  皇上取名,兼顾各方,自有深意。
  稍后,甄都亦置四征、四镇、四平,三等重号将军。然与太上宫府所设,四辅、四绥、四安,高下立判。季汉天下,以和为贵。征、镇、平,杀气过重,故弃之不用。反择辅、绥、安,以慰人心。
  “夫君,明见。”
  遂命少府制诏。
  擢升,前牙门右将赵云,为安西右将军,前牙门左将陈到,为安西左将军;右牙门右将张郃为,安北右将军,右牙门左将马超为,安北左将军;左牙门右将张辽,为安东右将军,左牙门左将华雄,为安东左将军;后牙门右将许褚,为安南右将军,后牙门左将庞德,为安南左将军;秩中二千石,银印青绶。位同四绥将军。
  四辅、四绥、四安,乃出无上将军幕府。
  如太傅黄忠所携,护国上将军营中诸将,荡寇将军颜良、讨虏将军文丑,扬武将军高览、奋威将军韩当,鹰扬将军太史慈、折冲将军黄叙,黑山将军杨凤、白波右将军杨奉、白波左将军韩暹,皆秩真二千石。银印青绶。
  前为藩国属将,今为帝廷宿将。
第253章
共守天下
  前守一国,今守天下。
  护国上将军与横海上将军,共号“帝廷双壁”。
  横海上将军,黄盖麾下五部:右艂舰队,破贼将军凌操部,戍守南皮港,巡弋河北水路;左艂舰队,楼船将军郭祖部,戍守金州港,巡弋半岛珠链;先艂舰队,锦帆将军甘宁部,戍守泉州港,巡弋千里蓟国渠;后陈(阵)舰队,戈船将军文聘部,戍守黎阳营,巡弋大河沿岸;中军本部,由横海上将军黄盖亲率,携左右横海中郎将潘鸿、朱盖,坐镇南港,兼顾海内。
  另有先艂舰队,锦帆右中郎将苏飞,率队戍守象林港;左艂舰队,楼船右中郎将胡玉,率队戍守殑伽港。
  自攻灭北天竺十余国,续接海路五千里,得内外良港数十,皆需水军驻守。皇上求善水良才,黄盖遂举“彭氏四虎”。今亦同升秩一等。
  拜彭虎为锦帆左中郎将,戍守多摩梨港;拜彭式为楼船左中郎将,戍守始发港;封彭绮、彭材为校尉,携麾下五千精兵。并楼船、斗舰五百艘。另遣分支舰队,戍守阿逾陀、王舍、华氏、瞻波、圣河、江绕、广严、舍卫诸内港。守护丰州内外。
  正如“王上”尊“皇上”,“主公”尊“主上”,太上帝廷,不设大将军,加尊“上将军”,位同太上九卿,秩万石。太上九卿,位尊大将军。故甄都天子麾下二外戚大将军,见帝廷上将军,需先礼。
  或有人问,横海中郎将,与锦帆中郎将、楼船中郎将,品秩相同乎?
  既为中郎将,品秩自当等同。皆食二千石禄。然横海上将军麾下直属,左右横海中郎将,仍可再升秩一等,号“(左右)中护军”。便是后世所谓,“中护军将军”。品秩与横海上将军麾下,五部将军等同。
  “中护军”,与无上将军营,“中垒将军”类同。唯一区别,中垒乃守卫皇上本阵。并兼领宫禁宿卫。唯有太上皇帝,亦或是天子,可置中垒将军。
  四辅将军,皆尊上将军。故中垒将军典韦,亦号“中垒上将军”。食万石俸。麾下皆为楼桑武卒,白毦精卒。楼桑武卒或为司马,或为曲候。二十年如一日,守备皇上周全。今多有子嗣成年,亦如愿入选中垒。父子俱在军中,武卒相沿成习。且闻名天下绣衣吏,唯出白毦精卒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971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