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198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198/2006

  见少君侯面色不对,耿雍急忙上前,替主公将接待事宜揽过。恭送黄门少令前往客舍。左丰却要住一住蕃邸胡舍,尝一尝游牧风情。耿雍自当满口答应,殷勤备至不提。
  黄门令左丰,从来不把自个当外人,也是对了。
  送走一干人等,刘备缓缓坐地。
  忽闻一声轻唤,抬头正是母亲。
  “我儿为何怏怏不乐?”母亲笑问。时光荏苒,母亲未变,刘备亦未变。
  刘备苦笑:“百般滋味,无法言喻。”
  母亲又岂能不知:“可是因‘有功不赏’,却‘无功受禄’?”
  刘备点头道:“诚如母亲所言。儿子千里奔袭,血战十日。麾下抛头颅,洒热血。为国尽忠。却不如三瓶琉璃香露,来得值钱。”
  母亲亦点头:“所谓‘家国天下’。‘天子无私事’。或许,对天子来说,‘私事亦是国事’。”
  真不愧是母亲。
  刘备笑着起身:“儿子受教。”
  母亲其实是将‘天子无私事’反过来理解。便是‘私事亦国事’。或许,陛下高居庙堂。所思所想,并不是身居楼桑的刘备能体会。
  待耿雍返回,刘备已和崔钧找到了容城、益昌二地的出处和渊源。
  容城自秦置县,属上谷郡,初名“桑丘”或“宜家”。汉初分封诸侯,容城初为深泽侯国。高祖六年(公元前201年),封匈奴人董渫(xiè)为成侯,连袭两代。高帝十二年(公元前195年),建易县。景帝中元三年(公元前147年),以匈奴降王徐卢封容城侯,始置容城侯国。王莽立新朝,恢复旧制,置深泽县。今汉已废县,并入范阳县。
  楼桑距容城故城,直线距离约百二十里。距离容城南界,约一百六十五里。
  《地理风俗记》:“方城县东八十里有益昌城,故县也。”益昌位于楼桑东南,距楼桑直线距离约二百三十五里。
  增封后,刘备的临乡县乃延伸至幽州南界。与冀州博陵郡、河间国毗邻。
  临乡县境,向东、向南,延伸百余里。面积扩大一倍有余。
  刘备固然欣喜。然而想着乃是由三瓶琉璃香露换来,又觉得受之有愧。
  倒是大儒蔡邕一语惊醒梦中人:“今地增百里,少君侯能救多少黎民于水火?”
  刘备这便顿悟。
  乱世将至,比起万千百姓,自己的荣辱又算得了什么。
  圣诏同时下达地方。容城、益昌两地官吏,齐聚楼桑。侯府不敢叨扰。便纷纷投上名帖,求见两位家丞。耿雍来问刘备,刘备笑道:见见何妨。
  耿雍和崔钧这便在官舍逐一接见。礼物权且收下,以安其心。又令刺奸、贼捕,细细查探。两地皆是古城,民风淳朴。无奈却时遭水患。刘备问过方知,两地间,竟有一处堪比督亢大泽的广阔水域——掘鲤淀。
  掘鲤淀,后世称白洋淀。
  时下范围极广。上古时曾是大河故道,洪水滔天。东汉永平十三年(公元70年),大河改道南移,河水存积在这片洼地,形成大面积水域。西晋著名辞赋家左思《三都赋·魏都赋》中曾写道:“……其中侧有鸳鸯交谷,虎涧龙山,掘鲤之淀,盖节之渊。”唐代注释家李善对“掘鲤之淀”的注释为:掘鲤之淀在“河间莫县之西”。正是后世的白洋淀。故白洋淀亦称掘鲤淀。
  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记载:“莫州有九十九淀,今县境以淀名者不一处,掘鲤淀其一也。”莫州,便是指时下河间国北境周遭的广大地区。
  后世的白洋淀,自然水域面积三百六十余平方公里,淀内共有一百四十三个大小不等,星罗棋布的淀泊。被三千七百多条沟濠连接,淀淀相通,沟濠相连,形成巨大迷宫阵。白洋淀是众多淀泊中面积最大的一个,约两万亩,故以此命名。
  两千年后,仍有如此规模,可想而知,时下掘鲤淀又是何等的壮阔。
  水患频发。掘鲤淀百里水域,甚至有“居民溺死大半。”的记载。
  难怪我家陛下如此大方。
  水患猛于虎。听两位家丞转述地方官吏道不尽的苦水,刘备心中反凭生出一丝解脱。
  这才像是我家陛下干的事啊。
  先前封了个一片白泽,别无寸土的临乡。如今又把水患猛于虎的容城、益昌,两块烂泥地划归治下。如此行事,一脉相承。
  刘备终于放心了。
  让两地百姓举家迁往临乡,不是好主意。容城、益昌,亦需人手。尤其是容城附近,古城林立。有葛城、浑埿(bàn)城、三台城,三座战国古城。春秋、战国时期,淀区分属于燕、赵统辖。以易水长城为界,南葛城属赵、北浑埿城归燕,故淀区有“燕南赵北”之说。
  战国时的战略要冲,时下不过是范阳、安次两县下辖乡土而已。官吏品秩甚低,皆是斗食小吏。
  与州郡交割完毕。刘备便遣心腹前往容城、益昌二地,张榜安民。又许以高官厚禄,令各级官吏,恪尽职守,勤于政事。待临乡督造完毕,再处理容城、益昌诸事。
  应该不会比督亢圩田难。
  且容城、益昌,城池皆在。横竖三里,虽年久却时有修缮。还算完好。从临乡废城能屹立不倒,便可见一斑。只要是能保存下来的古城,可称坚固。抵御一般的匪患、水灾,足够了。故而,两地民众颇多。年前上计,各有齐民数千户。合计十万余口。
  不错。
  土地是一方面。人口才是重中之重。
  话说,人口突增,今年的献费又是好大一笔开销啊。
  啥也不说了。
  吃肉还是喝汤,全看本季稻作了。
  送走黄门少令,临乡一百五十万亩水田,完成插秧。田间管理交由家中长者。壮丁健妇,这便复归临乡大建。
第103章
人力秧机
  之所以能不误农时,乃因插秧机的研制完成。
  修建藏书阁时,以夏馥、苏伯为首的侯府良匠,受排列成格的书架,抽取书卷后上层书卷自行下落启发。试造出了第一台水稻插秧机。
  结构大致分为:秧箱、分插秧机构、送秧机构、机架和浮体组成。
  插秧流程“逐次分格,取秧直插”。
  大致过程如下:秧苗整齐放入秧箱,随秧箱作横向移动,取秧器逐次分格,定量取走秧苗,在插秧机构作用下,将秧苗插入泥中,取秧器再返回秧箱取秧。如此反复。
  秧箱的主要功能是承装秧苗,并与送秧机构、分插秧机构配合,完成送秧和分秧操作。主要由:箱体、箱架、秧门、秧帘和秧刷等部分组成。在移箱机构的作用下,使秧箱横向移动,将秧苗移向秧门,以配合取秧器有规律的取秧栽插。
  分插秧机构,是水稻插秧机的主要部件。由:取秧器、驱动机构和轨迹控制机构组成。取秧器在驱动机构的驱动和轨迹控制机构的控制下,按照事先设定的轨迹从秧箱中定量分取秧苗,插入土中,再返回原位,循环操作。取秧器由秧夹、秧爪等机构组成。轨迹控制机构由导槽、滑道、凸轮、行星齿轮和铰链四杆机构等组成。
  送秧机构其作用是按时、定量把秧苗送到秧门处,使秧爪每次获得需要的秧苗。
  机架乃是插秧机各部件、机构,安装的基架。且与浮体连接锁定。
  插秧机以两艘形似秧马的独木舟为浮体,支撑机器的全部重量。插秧时由人力牵引,使船板在浅水泥面滑行。
  看似复杂,其实结构十分简单,且实用。
  等刘备再看到人力插秧机,已是在实践中不断改进,日臻完美的成品。
  如此一来。何须大量人手,只要老农三人,一人牵引,一人操机,一人补遗,便可日种一顷。解放了大量壮劳力。
  刘备欣喜若狂。自己不过是给了个大致的方向,将作馆便真的造出。真不愧是墨门子弟。
  少君侯家中亦有百余亩水田。插秧究竟有多耗损体力,不仅是他,学坛士子们亦深有体会。借助插秧机,效率何止百倍!
  看着两个螳螂臂式的秧爪,不断插秧入水。整齐划一,饶是四位大儒也齐声赞叹。
  刘备这便命匠人大量制造,户户一机。
  少君侯正忙于稻作。数千里之外的洛阳朝堂,又掀腥风血雨。
  话说,阳球诛杀王甫,吓得中常侍曹节等人,连休假日都不敢出宫回家。
  恰逢顺帝妃虞贵人去世,举行葬礼,文武百官送葬回城,曹节看见被剁碎了的王甫尸体抛弃在道路旁边,禁不住悲愤拭泪:“我等自相残杀也就罢了,却怎能让狗来舔我们的血?”
  于是便联络其他中常侍,直入后宫,向皇帝奏禀:“阳球本是酷吏,司徒、司空、太尉三府皆曾对他弹劾免官。只因在任九江太守期间,略有微功,才复为官。既是犯过罪的人,又喜妄作非为,不可再为司隶校尉,助纣为虐。”
  皇帝纳其言,便调任阳球为廷尉。崔烈升任太尉,廷尉之职,正好空缺。
  时,阳球正在皇陵祭拜虞贵人。曹节命尚书令立即召令阳球,不得拖延。阳球急忙进宫,当面陈情:“我虽没有高尚的德行,却蒙陛下以我为飞鹰走狗。前时虽诛杀王甫、段颍,不过是几个跳梁小丑,不足以布告天下。求陛下许我再任职一月,定会让奸佞邪恶皆认罪俯首!”说罢,叩头不止,乃至血流。
  见皇帝似有不忍,宦官们便在殿旁大声斥责:“廷尉,你敢抗旨吗?!”
  连喝数次,阳球只好接受任命。
  其后不久,以曹节兼尚书令。曹节、朱瑀等宦官,权势复盛。
  看完邸报,刘备一声叹息。
  王甫果如死于宦官内斗。阳球危矣。
  乱世将至,速速壮大自身,才是唯一正途。
  临乡外城已经合拢。夯土版筑,外包方砖。城防设施以后再说。先把齐民宅院建好。
  临乡城虽傍水,却不曾依山。故而内城无法靠山临险。只可居中而守。于是内城横竖三里,外城横竖五里,内外走势相仿。乃是一座同心嵌套的方形城池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198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