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205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205/2006

  娶妻纳妾。
  先娶妻,再纳妾。刘备为列候。一妻八妾。陛下又行和亲,以副伏罗氏为如夫人,故而不在‘一妻八妾’之中。且刘备还承诺乌莲亦是如夫人。所以此次成亲。夫人一人,如夫人二人,妾七人。
第113章
翻云覆雨
  立冬前,临乡一百五十万亩水稻开始收割。
  且说临乡一地。流民年年北上,山蛮细水长流。人口直升不降。马匹亦渐众增多。人吃马嚼,耗费钱粮无数。吃饭,乃是头等大事。米粮饲料若全靠外地贩来,饶是富甲一方的刘备亦负担不起。
  年前还只有十八万人口,年后已有六十万余。好在临乡旱地改水田,季季大熟。郦城、楼桑,户户建有仓楼。颇能存粮。且迁来楼桑前,移民大多忍饥挨饿,食不果腹。今年年丰收,却皆对食粮甚是珍惜。除去足量上交少君侯田赋,新粮大多仓储。
  农人便是这样。
  只有今年新粮入仓,前年陈粮才肯拿出贩卖。若今年歉收,存粮是绝对不舍得卖。
  毕竟民以食为天。刘备自能理解。
  治下六十万人口,吃穿用度,皆靠本季稻作。
  老族长随车轮舟往来各城,又亲下田间地头,实地估算。言,一百五十万亩水田,均产六石有余。或可得新谷一千万石。能出粳米七百万石。
  田中稻花鱼亦大丰收。田中稻花鱼、禾鲤干,年年丰产。食之不尽,做成鱼干、鱼酱,大肆贩卖。已成名产。先前老族长建言,稻花鱼产自稻田,理当纳税。刘备却婉言拒绝。这几年,稻花鱼季季丰产。单此一项,便收入颇丰。
  换句话说,北地虽一年一熟,其实相当于两季。稻一季,鱼一季。
  蔬果鱼肉不记。干重活的壮汉,一年要吃二十二石粮。以一家老小计,七百万石粳米,足够养活六十万人口。待来年容城、平曲、益昌三城旱地改成水田。便又能得一百五十万亩新田。且都亢还要继续圩田。两项相加,足可得四百万亩良田。
  到那时,临乡才可称富足。
  有割草车专美在前。水稻收割车亦不难。临乡稻收前还行晒田,等稻谷成熟,田中已无水。鲜卑重耕马拉收割车下地,割稻如飞。只需跟在车后收拢稻穗,装上车轮舟运回。又节省多少人力。
  割稻越快,风险越小。
  不怕贼人来抢,就怕贼人眼红纵火。
  百万亩青黄稻草,连成片。风吹稻浪。一旦火起,救之不及,悔之晚矣。
  计算口粮虽用粳米,颗粒归仓却都是未脱壳的稻谷。如此才便于仓储。吃时再脱壳成米亦不迟。
  临乡上下,如临大敌。直到田中稻谷皆搬运邑中晾晒。刘备才敢稍稍松一口气。打谷晾晒,又担心雨落谷霉。
  说不尽的担惊,道不完的受怕。个中滋味,只有种田人方能体会。
  刘备乘车轮舟沿境内数条水路,往来各城巡视。生怕出一点差错。
  万幸天随人愿。农人颗粒归仓,冬雨终于落下。
  邑中稻香扑鼻。城外沟渠开始放水滋田。待隆冬雪大,冰封千里。开春后冰雪消融,再用沟渠内肥水浇灌。蓄养地力。
  忙完了稻作。农人、牲畜可以休养生息。嫁娶的嫁娶,结亲的结亲。而临乡各级官吏却又马不停蹄,为安置流民上下奔忙。
  滞留在各处亭舍、野外的流民,开始分批入城。楼桑今有万户,已无立锥之地。流民不再一股脑的放入楼桑。
  刘备在治下各交通要道,广设流民营地。
  流民营与行营类似。皆以木栅栏为墙,帐篷为家。内设汤池、粥棚、帐篷医馆、隔离营地,诸如此类。身上褴褛皆付之一炬。汤池沐浴更衣,前往各个营区。若有病患,则送入帐篷医馆。久治不愈,再入隔离营地。隔离营地内,亦有良医。定时服下汤剂,更换包扎,若能好转痊愈,则转入流民营区。若病重身亡,则与日常所用之物,一同付之一炬。
  在流民营短则半月,长则月余。营中官吏详细登记,以宗族为单位,相互作保,编纂入册。然后迁往容城、平曲、益昌三地。只有在郦城、督亢、楼桑有亲族者,方能迁往上述城邑。
  “督亢水又南,谓之白沟水,南迳广阳亭西,而南合枝沟。沟水西受巨马河,东出为枝沟,又东注白沟,白沟又南入于巨马河。”
  稻作之后,人手充足。临乡伴宫、内城、外城,主体建筑相继完工。大量熟练工再次南下。
  刘备选督亢水路与南巨马水路交汇处,白沟偏东五十里,夹在濩淀水路之间的一处邻水坡地,新筑南广阳城。
  临乡大建不断。百里大泽,三百万亩良田,只辟出一半。南广阳城坐落于督亢水路与濩淀水路之间,南临南巨马水。在此圩田,正如居中而建的督亢城,能借最大地利。可得良田数十万。
  与临乡城不同。南广阳港却不与南广阳城连在一起。而是建在南巨马水北岸。与南广阳城隔水相望。
  也就是说,南光阳城的结构和郦城类似。港口区和主城区,跨水而建。唯一区别,郦亭沟水东西两岸,皆是主城区。港口位于郦亭沟水两岸大堤。
  南广阳城却把港口单独建在南巨马水南岸。整个城区却设在北岸高坡。究其原因,一是便于防守。其二,刘备想在东淀,距益昌西二十五里的武平亭,再建一座港城。因此此港建在东淀,故取名:东港城。可与南港城相呼应。
  东淀与西淀有数条水路通连。且东淀内的一条主要河流,滹沱水与巨马水在下游交汇。
  “巨马水于(东)平舒城北,南入于滹沱(水),而同归于海也。”
  燕国东平舒城位于益昌东南,约八十五里。曾遭受海侵,一度荒废。乃是燕易水长城东止处。
  滹沱水与巨马水,要在益昌东南八十五里处才能交汇。这段无用的往返水路,对刘备来说,不可接受。这便在东淀中掘出一条南北直渠,让南巨马水通过东淀,与滹沱水在此相汇。如此一来,刘备境内两条重要水路,便可在南部通连。车轮舟能往来临乡全部城池。漕运极为便利。
  之所以选择东淀,乃是经过麾下治水官,河堤行人卞纪率众多良工实地勘测,精确计算后得出。
  东淀位于济水下游,受济水泛滥而成,又称“溢流淀”。西淀掘鲤淀之水,从济、澭等水流出,经东淀,与滹沱水汇流后,同入渤海。
  东淀本就是一个容纳上游西淀余水的“溢流淀”。加之东西二淀,皆通渠分流。淀水灌溉周遭烂泥地,蓄成水田。淀水下降颇多。巨马水分流入东淀后,亦不会泛滥成灾。故而能建此渠。
  临乡一地,被东西径流的巨马水,拦腰分成上下两部。上为百里大泽。下为百里烂泥地。
  还夹着方圆百里的东西二淀。
  水患、水利一字之差。如何变害为利,且看少君侯灵秀天成,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。
  化腐朽为神奇。
第114章
支渠四通
  水网可比叶脉。
  叶片肥美,全靠叶脉输送养分。正如水网对水田的滋养。西淀掘鲤淀,东淀溢流淀。是两处难得的聚水之地。此水若在江南,必早行圩田。北地圩田却无迹可寻。究其原因,此处水患频发是其一。北地不曾稻作是其二。
  北地稻作第一人,自然是刘备。
  说起来,若不是手眼通天的张教主鼎力相助,刘备难有今日声势。一直以来,刘备总有一种感觉。张教主或许远在天边,又近在眼前。楼桑的一切变化皆瞒不过他,便是此因。
  通渠治水,时下能人辈出。
  淀区之所以水患频发,民生艰难。最根本的原因,便是旱地不堪水患。土地屡遭浸泡,烂成泥地。旱地作物不能适应,连年减产。如钝刀割肉,故而民生凋敝。
  想改水田,除了通渠,还要有足够的秧苗。
  于是缺少稻苗,便成了临乡周围民众,无力改种水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。
  育秧对刘备来说,也颇为不易。一开始只有自家百亩水田能育秧,然后举族育秧,再到十里楼桑育秧,最后到郦城、都亢二城育秧,如此层层推进,才将水田规模逐年扩大。饶是如此,一路从百亩扩增到百万亩之巨,亦用了近十年时间。
  如今有水田一百五十万亩。即便再有一千万亩,刘备也能轻松育秧。
  循序渐进,积水成河。才有了临乡今日的政通人和,富甲一方。
  种田亦要顺从天时地利与人和,此乃事物发展的天然规律。想想看,若无从点滴开始的聚集。即便给刘备一百万亩良田,又该如何稻作?
  农人何来?秧苗何来?水从何来?肥从何来?
  种田,殊为不易。
  不是什么人都能种好的。
  一句话,脑子不全,别来种田。
  容城周五十余里。可得水田六十万亩。靠近西淀的泥沼,还能圩田数十万亩。两项相加,可得水田百万亩。平曲和益昌,与容城情况类似。加上东淀圩田,皆能得百万亩水田。
  此也是此次容纳流民最多的三座城池。
  三座城池,横竖三里。造型颇多类似,面积大差不差。除去各种市政设置,能建宅院五千户。若再外扩二里,横竖五里,可建万户。
  临乡工匠正全力督造南广阳城,以及为临乡城大建收尾。无暇他顾。三城民众,又不是造楼经验纯熟无比的熟练工。强行扩建,必事故不断。刘备不愿冒险,遂将三城扩建事宜拖后办理。
  话说,此次流民三城足够容纳,也无需扩建。
  旱地改水田,才是关键。
  先掘陂引水。再支渠四通。围绕陂渠,圩田放水。赶在雪大冰封前,三城水改田皆相继完工。城内水网改造,雨污分流,亦在之前完成。淀中泽水混合邑中肥水,源源不断注入沟渠,滋养水田。
  只需来年开春,遣楼桑老农赶来传授稻作诸技,再驯田数年,必成良田。能不能有督亢大泽之地利,不敢说。然而即便稍逊一筹,亩产六石,亦倍于旱地良田。
  加之水中鱼虾贩卖。衣食无忧,还足有盈余。
  今年献费近三千四百万。好在有贩卖临乡赛马会股份所得的一亿钱,才足够支出。
  待三城水改先后完工,刘备终于长长松了口气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205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