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204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204/2006

  还差不足一千户。
  别说乐隐。刘备都替他扼腕叹息。
  还有何处可拆?
  船坞、水军大营,将作馆……
  刘备依次看去,皆摇头。
  不料楼桑长乐隐,却似乎并不在意。刘备问他,只说请主公拭目以待。
  这户籍,还能凭空长出不成?
  容城、平曲、益昌,旱地改水田。临乡、南关大建。还有一年一季,不容有失的稻作。少君侯日理万机,这便按下不提。
  暑热未退,苏伯便遣人来报。言,临乡伴宫已修造完毕。
  临乡宫城内有干路两条。呈十字交叉,贯通宫城。将伴宫分为东、西、南、北,四个区域。东南西北重楼林立,居中为正殿,通高七重。围绕周围的四楼为偏殿,通高五重。整体呈‘回’字形。
  ‘回’字中圈空地,涌泉成池。偏殿设回廊大平座。与正殿以飞桥相架。正殿筑台基七重,高七尺。未曾僭越。
  宫城开东西南北,四门。下穿四座偏殿而过。再登飞桥,越涌泉池,可达正殿阶下。沿阶而上,便是正殿大堂。
  伴宫横竖一里,四座偏殿皆五层。下三层通屋,上两层为‘凹’字形三合楼阁。居中设一个楼顶大平座。与正殿隔涌泉池,遥遥相对。
  偏殿内亦不全是房间。还有亭台楼阁,曲廊流水。便是内室亦建有迭石花园。远山近水,皆浓缩在屋舍之内。地面平铺漆木地板。花木山石从地板边缘升起,满室芬芳,枝头浓绿,触手可及。美轮美奂。
  假以时日。置垫廊前,与娇妻美妾,或伴脚边一池清泉,或倚身旁半片青山。看睡莲锦鲤,闻松涛阵阵。微风徐来,倚红偎翠。浅斟低唱,多情多感自难忘,只有风流共古长。
  汉式宫廷,实在是大爱。
  话说回来,刘备母子、妻妾不过十来人。如何能住这么多房间。
  是不是有些太阔绰。
  光日常打扫,就要很多人啊。
  苏伯说,伴宫已造好。其实是想当然了。细致的室内装饰远没有完成。也是。先前诸城大建,皆是主体结构建好,编户齐民便欢天喜地搬入新居。家什装饰这些,全是边住边修造。讲究的人家,屋内甚至修了数年之久,才算完工。
  这次还和先前一样。主体结构完成,苏伯便来上报。
  有道是今时不同往日。
  临乡侯辖地三百里,为北地一等一的列候。诸侯伴宫不建好便急急忙搬入,与礼法不合,徒惹非议。
  算了,慢慢来吧。反正刘备也不着急入住。先时为陆城亭侯,涿县县中便划了一块土地让刘备修造侯府。结果刘备只圈了道垣墙,里面寸土未建。公孙瓒上次来访。听闻他想造一座府邸,刘备便将城中地块送与挚友。
  之所以不愿住在县中,刘备还是舍不得自己亲手督造的十里楼桑。
  寒露第二天。
  上计掾陈逸来报,说,楼桑已过万户。
  刘备顿时吃了一惊。话说他整日举着千里镜俯瞰邑中。并无新楼督造,编户又怎会破万?
  不是还差近千户呢么?
  陈逸、田骅、刘修三人,皆精于算术。不可能三人同错。这便追问详情。
  陈逸细细答来。
  刘备随即明白。原来是这样。
第112章
分户析产
  之所以楼桑户数增加,乃因‘分户析产’。
  所谓‘分户析产’,即是指编户齐民之家,父母将家庭财产,尤其是土地,分给众子女。
  想弄清楚一户齐民的财产具体有哪些。翻开此户的户籍,便可一目了然。
  《二年律令·户律》记载汉初时五种户籍类簿。分别为:民宅园户籍、年细籍、田比地籍、田合籍、田租籍。
  “民宅园户籍”登录的内容,包括户主及家庭人口、奴婢以及房屋、家畜等,但不包括田地,属于户口与财产的合籍。
  “年细籍”乃是记录户内人口生年的簿籍。内容包括每一家庭成员的籍贯、身高、年龄、面貌特征等基本情况,成年男女服役记录,口赋上交记录,每一家庭成员的大事记。
  “田比地籍”指依田地比邻次第记录的簿籍。内容包括每户每块田地所处的具体地点、土地的形状、面积大小、土地的产量等级、不同等级田地的轮换耕作时间、以及与该户相邻的其他田地户主的基本情况。
  “田合籍”又称“田命籍”。记载每户家庭所有土地面积的总籍。
  武帝以后,乡里职事从简,田部省置,民宅园户籍与年细籍合并,“户籍”一词始现。
  秦汉编户齐民籍的管理十分重视。把错填户籍,定为“大误”之首。户籍副本在县廷的保管,亦十分严格。整理好的户籍档案封存入柜。加盖县丞、啬夫封印。如需改动,则要户籍令史、吏与负责封查户籍的啬夫共同办理。办理完毕后重新封藏。不依律办理,罚金四两。如有弄虚作假,管理人员又没有及时发现,主管要被判罚赎耐罪。
  其实,‘分户析产’,刘备自己就经历过。祖父刘雄为东郡范令,颇有产业。父亲刘弘那辈,有兄弟四人。祖父过世后,‘分户析产’。作为长子的刘弘,分到了祖宅一处,良田五十亩,奴仆一人。剩下三子,各分田亩若干。
  时下,分户析产是编户齐民处理家庭人口和财产的最基本形式。分户析产可分为如下类型:“家富子壮出分型”、“先令券书型”、“户后推财型”、“兄弟分财异居型”以及“妇女为户析产型”。
  诚如前面所说,汉代女子亦有继承权。
  有道是“家富子壮则出分,家贫子壮则出赘。”
  意思是说,一个人家,如是富户。等儿子长大成人,便跟父母分居,娶妻生子。一个人家,若是贫户,等儿子长大成人,便把他送做人家女婿。
  这便是典型的家富子壮出分型。
  也是楼桑此次户数增加的原因。
  临乡一地,楼桑最早吸纳流民。如苏伯等人,最早一批迁入楼桑的人家,已过去十余年。和刘备年纪相若的童子,纷纷长大成人。数年来,因婚嫁娶不断。最初那一批童子,纷纷成家立业。且楼桑邑民户户有美田五十亩,良宅一座,鲜卑女一个,客庸数人。于是行“家富子壮出分”。
  九百方步的宅院,分成东西两院。东院给子,西院自居。家中重楼上层分子,下层自居。美田亦分一半。诸如此类。
  于是,正赶上第一批邑民的‘分家潮’,故而编户陡增千户。
  如此,亦带来一个弊端。宅院和田产,越分越少。若此户有子女五人。五十亩田产,每个子女只能分到十亩。宅院亦只分到五分之一。若五个子女再有子女。再强行分割,所得家产已不堪生活。
  怎么办呢?
  方式很多。仕途、军伍、经商、为匠,诸如此类。为官自然有不菲的薪俸。参军立下军功,若为一级公士,可再赐田五十亩。五大夫可除徭役。仕途、军伍之外,还有经商一途。市中许多商贾,并无多少田产,却成巨富,衣食无忧。以上三途都不喜欢。还可拜师学艺,成为市中百工。凭手艺吃饭。不然打些零工,诸如市侩、酒保、好妇,亦可饱食。
  反正,在少君侯治下,生活安逸,想死都难。
  刘备总是忘记,自己也已长大。
  编户齐民,“家富子壮出分”。刘备与两位家丞商议,出分子,可否再赐田五十亩?
  两位家丞齐声反对。
  耿雍说:若如此,只需在家生孩子,便可衣食无忧。如此便无人肯努力工作。
  崔钧亦说:若如此,主公先前立下的军功爵、武功爵,亦无人问津。邑中懒惰成风,与国不利。
  刘备点头称是。随即作罢。
  楼桑过万户。刘备兑现诺言。
  择吉日,拜乐隐为楼桑令。秩比千石。成为继管宁、郭芝、娄圭之后,第四位千俸城令。
  学坛如何能不轰动。
  能官至刺史、太守,已是绝大多数士子们的毕生梦想。少君侯辖地三百里,却已有四位千俸城令。临乡还要大建,学成出仕指日可待!
  学坛上下皆奋发图强,刻苦学习不提。
  乐隐心愿终了。一心专注于楼桑民治,坐享千石俸禄。麾下一众属吏,亦纷纷晋升。
  高薪养廉。在少君侯治下却有奇效。
  楼桑政令清明,百业兴盛。便是例证。
  古往今来,高薪养廉,明君可行,昏君就算了。
  霜降前后。
  容城、平曲、益昌三地纷纷传来消息。通渠已成。开始筑坝圩田。刘备自无暇他顾。传令三地官吏,自行决断。少君侯所有的心思,皆在本季稻作上。一百五十万亩水田,丰收在望。不敢有丝毫差池。
  各条水路,车轮舰往来巡视。官道上骑兵往来奔驰。各处亭舍、野渡,皆驻有刺奸、贼捕,细细盘问。便是北上临乡的流民,亦不允许进入县境。而是安排住进亭舍。亦或是寻一片附近空地,集中扎营。
  待稻作完成,再分批进入临乡。
  刘备忙于稻作。家中亦忙着他开春后的元服之礼。
  母亲还说,元服后,便要成亲。于是府中还要准备成亲时的诸多礼仪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204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