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203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203/2006


第110章
见缝插针
  赛马场五日一赛。一月可赛六场。再加赛一场,角逐月冠军归属。三个月冠军,又将角逐季冠军。不出意外,太史慈一骑绝尘,连赢两场。看架势,已锁定年度总冠军。
  正如后世明星一样。赛马场一骑绝尘的太史慈,今已名动北地。
  南归胡人和北地汉人,之间如果有什么能让彼此信任,互生好感的话。赛马绝对是第一选项。汉、胡,皆好赛马。在赛道一较高下,场下亦渐熟络。赛马场竟成了结交汉、胡好友的社交场所,令刘备始料不及。
  辽东田韶愿出一千万钱,入股临乡赛马会。
  北地世家贵胄亦纷纷想入股。尤其是附近的两支王族。河间王子刘陔和安平王刘续,更是亲自投帖临乡侯府,想入股临乡赛马会。还有新任中山王刘稚,年仅五岁,亦喜赛马。
  前些年,中山穆王薨,无子欲除国。后有人进言,或还有遗腹子。果然,十月怀胎,刘稚还在襁褓中,便继任为王。今已五岁。中山、安平、河间,皆在临乡周围。往来方便。故时常来赛马。
  刘备爵位虽不如几人,却是北地一等一的豪强。又是吾家麒麟子,故而诸王子、国君,皆倾心相交,不曾怠慢。
  宗室入股,不敢自决。赛马会豪商来问两位家丞。两位家丞又问刘备。
  刘备欣然点头:可也。
  于是又另置十股,卖与田韶等人。
  先前十人入股,不过十万钱一股。如今股价翻红。一股卖出一千万钱。所得皆入赀库,十股便有一亿钱入账。十万钱的股本,翻了百倍。先前入股的十位豪商,岂能不大喜过望。
  十人只需牢牢抱团,所持股本占半数,话语权并未丧失。
  刘备更是长出一口气。一亿钱垫底,临乡诸城大建,再无资金压力。
  先前溪谷造楼,辽东田韶高价买来,将家族大半迁入楼桑。如今辽东只剩一些旁支末系,助他打点生意。
  楼桑的便利,田韶深有体会。衣食住行,样样便利。家中子弟习武就学,老弱看病就医,诸如此类,更是方便。
  学坛四儒,医馆良医。北地无出其右。再加上少君侯宽法严律。汉、胡、蛮一家,士农工商一视同仁。幼子田骅更是在临乡为官,田韶如何能不与少君侯倾心相交,好生维系。
  最主要的原因。天下看似升平,却乱象渐起。眼看大乱在即,若不能避入豪门。全家危矣。
  北地豪强。少君侯若认第二,无人敢认第一。
  商人无利不起早。先前捐资助学,今又入股赛马会。皆为乱世求生下注、铺路。
  侯府护卫来报,楼桑长乐隐求见。
  这便请入书房。
  乐隐之心,刘备又岂能不知。临乡数城大建,楼桑却无立锥之地。先有管宁、后有郭芝,皆升为令,秩比千石。楼桑政通人和,百业兴盛。为政数载,左右皆服。称‘乐公’。岂能令两个小辈后来居上。在自己面前称‘上官’?
  只是少君侯有言在先,户不过万,不得擢升。
  楼桑邑中民众何止十万。若能建楼,一万户旦夕可达!
  先前去看西林边境。不知如今又看中了哪里?
  白绢徐徐展开。刘备先是一愣,跟着恍然大悟:“可是白湖?”
  乐隐笑答:“然也。主公且看。如今水榭,只环绕白湖一重。卑下已实地查看,水榭后院距田埂尚远。可如溪谷,排建重楼。”
  刘备反问:“如此,是否过于拥挤。”
  乐隐点头道:“正如主公所说,是过于拥挤。何不拆除后院?”
  楼桑皆是刘备亲手建起。邑中草木,尽在心中。
  兴建水榭时,远离湖面的滩涂,尽起高楼。围湖岸建高墙,墙内左有水田、桑园,右有磨房、望楼。门前有双阙,前后置二楼,院内还多出一座水榭。
  与楼桑宅院最大的不同。白湖水榭,前后倒置,有阙无门。即是说,岸边是后院,有阙无门。滨水湖面才是前院,水榭便是前院门脸。水榭台基下,停靠扁舟,供宾主日常往来。又在与楼桑相接的白湖入口,南岸起船坞,用于造船。北岸起水军校场,用于训练部曲。白湖下游再建水砦扼守。
  换句话说,水榭要远比一般宅院阔长。院中有水榭、中楼、后楼,三座高楼。
  见刘备沉思不语,乐隐又道:“水榭墙内左有水田、桑园,右有磨房、望楼。如今磨房无用,皆被改为阁楼。后院阔长,多用来晒谷,并无大用。若拆除后院,可连成长街。便是想晒谷,亦无妨。”
  刘备点头:“拆除后院,连成长街,此乃私产公用。水榭人家又岂能心甘情愿?”
  乐隐笑答:“启禀主公,如今后院,不过用来晒谷。若拆除,铺成长街,水榭之后楼便如桥楼之门楼。可辟为商肆。无论租用还是自营,收入颇丰。”
  “原来如此。”刘备欣然点头。
  乐隐又道:“此地原本就比齐民宅院多出一座水榭。今拆除后院,后楼改为门楼。卑下料想,无人会有非议。”
  水榭后院改成街道,顿时就不显拥挤了。
  再新造一圈白湖重楼,后墙便将与水砦连成一圈墙体。水、岸一线。防守更加牢固。
  样式如溪谷重楼,皆干栏样式。白湖周围渠道纵横,楼与楼之间,架桥相通。桥下亦不妨碍车轮舟通行。白湖农人可自由往来湖边水田。五重高楼,颇能居人。一栋可比一座齐民宅院。
  白湖周长五里,外围能造重楼的区域,长三里有余。可建重楼百余栋。安置移民数千。
  八月上计。楼桑计五千七百一十八户,六万三千二百六十余口。再增百余户,也远不足万户。
  见刘备含笑看着自己。乐隐轻咳一声,又从袖中取出一卷白绢。
  刘备已经猜到了。
  正是清溪港。
  清溪港夹在泗水桥楼和顺阳桥楼之间。乃是非常繁忙的河港。然而楼桑西扩,轨路已与西林连成一线。西林港运力远超清溪。且两港相距不足十里。若将清溪港拆除,上游来船皆泊在西林。以轨路运往楼桑,亦非难事。
  刘备其实早有此意。
  今被乐隐提出,这便欣然点头。
第111章
撤塔并港
  港口区面积颇大。拆除后,可将顺阳、泗水,两段桥楼连成一线。两侧堤岸均可排建干栏重楼。桥吊、塔吊尽数拆除,转去西林。邸舍刘备想保留,重新装修后,作为第二座客舍。邸舍附近转运、堆放货物的空地,皆可建成宅院。
  如此又可纳两千余户,白湖、清溪,两相合并,可新纳民众三千户。
  桥楼下,清溪水道不再行船。好处多多。最大利好便是消除了安全隐患。碰撞剐蹭是其一。防火才是重中之重。假若有一船在桥楼下起火。架桥盐渍木虽涂有防火白垩灰浆,桥架内排设储水大缸。还有喷淋水网,诸如此类。然而,万一被点燃。又该如何?
  乐隐便是看到了这点,才决定将港口撤除。
  如此,只需在清溪与西林交界的上游,另起一座水砦,西林水砦和白湖水砦,一头一尾,可保清溪水道无虞。
  邑中良匠颇多。乐隐自行找来,按图索骥。拆除清溪港口,改建桥楼、重楼。
  果如乐隐所料。白湖水榭拆除后院,铺设长街,改后楼为门楼商肆。水榭人家皆交口称赞。并无异议。
  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。”
  久居楼桑,岂能不知商肆重利。
  后院阔长,五丈有余。皆铺设成街,实在奢侈。若能缩为三丈,临街重楼后,还可再起一圈重楼。
  乐隐来问刘备。少君侯断然摇头。若如此,后排重楼必然比前排逼仄。入住后排人家,必生嫌弃。乐隐这便作罢。于是五丈宽的白湖后街,遂成热闹街市。称‘后市’。
  楼桑有四市。夜市、坊市、桥市,后市。
  拱卫后市的水砦,亦被改称为水门。
  楼桑的繁荣,得益于少君侯点滴的累积。刘备曾担心邑民太过势利。皆趋利而聚,无利则散。楼桑一旦有事,便一哄而散。这些年过来,却发现并非如此。正如几位不曾离开的学坛大儒,还有渐不西归,定居于此的西域胡商。
  刘备曾以此问母亲。
  母亲答曰:“国有道,不变塞焉,强者矫;国无道,至死不变,强者矫。”
  此句出自《中庸》。乃是孔夫子所说。国家政治清明,即便做高官,亦不变操守;国家腐败,宁可杀身成仁,也不亏气节。
  刘备自幼熟读经书,自明白此句含义。只是,与他所问,有何相关?
  见刘备还不明白。母亲这便谆谆善诱:“我朝郡国并行。编户为民。举家迁入楼桑的齐民,皆以邑为国,以你为君。这便是归属。”
  刘备明白了。
  母亲的意思是说,无论自己有道还是无道,民众皆以他为君。
  认同自生归属。
  郡国并行,编户齐民。都是帮助民众心生归宿的重要因素。最关键,还是刘备这位临乡之君。
  楼桑本就民多。客庸在此的异乡客,更多。百工居肆,良工实在有太多。
  两处规模颇大的改造,完全没有惊动少君侯,乐隐便自行完成。
  楼桑计九千一百六十五户,十四万五千八百九十余口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203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