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226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226/2006

  家臣的好处就在于,家臣生子,亦为下代家臣。临乡文武皆有名师,只需悉心教导,必成良才。
  主公亲临,蓬荜生辉。魏袭急率妻妾宾客迎出府外。刘备少时便举家来投,如今人到中年,气色却尤胜先前。人逢喜事精神爽是其一。无需整日提心吊胆,睡得踏实,心中无忧是其二。最关键,身处要职为主公所器重是其三。
  “臣(魏)袭,拜见主公、主母、太夫人。”魏袭率众跪地行礼。
  刘备上前搀扶:“快起身。”
  主母,乃是婢妾、仆役、家臣对女主人之尊称。
  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“居三日,其夫果至,妻使妾举药酒进之。妾欲言酒之有药,则恐其逐主母也;欲勿言乎,则恐其杀主父也。於是乎详僵而弃酒。”
  母亲、义母、和三位夫人去后院看望魏妻母子。刘备与众家臣前往中堂入席。
  家臣府邸,皆是三进院落。庭院阔长,装修华美。中楼三阶五重,前后各高三重。西院还有仓楼、望楼、阁楼。四周有角楼、居中有门楼。颇能住人。院中白砾铺地,青石为路,曲径通幽。假山鱼池,上架水廊。睡莲成簇,锦鲤成群。穿行其间,有阵阵秋风吹过,不禁神清气爽。
  此等豪宅,造价百万。如今已被炒到千万钱。且有价无市。
  临乡内中外,嵌套三城。爵民居外,家臣居中,刘备自居伴宫。
  魏袭所宴请,皆是刘备家臣。耿雍、崔钧左右二丞、苏双、张世平两位洗马、门大夫华佗、治水行人卞纪,还有义父黄忠、徐荣、黄盖、蒋钦、周泰等,诸宿将。潘鸿、朱盖巡视临乡水路,不敢轻离。亦命各自宗人送来贺礼。
  刘备居首,文武东西对坐。
  舞姬居中伴舞。乐伎四周奏乐。君臣齐举杯,上下俱欢颜。
  庖厨、舞姬、乐伎、皆是从楼桑市中高薪请来。尤其是善胡旋舞的胡姬,早已不在酒肆伴舞。但凡家中有喜事,临乡人家便会高薪请来,歌舞助兴。高雅亦或是艳俗,全凭雇佣人家做主。
  如今临乡侯亲临,舞乐自然极尽高雅。岂能流于媚俗。只不过号蕃邸第一舞姬的胡女,一颦一笑,皆饱含深情。却又浅尝辄止,若即若离。妩媚的十分高级。如此卖力,君侯又岂能不知。
  这便冲身旁艳婢耳语数句。待一舞作罢,艳婢便取下髻上一枚珠钗相赠。金钗上嵌有龙眼大小的合浦走盘明珠一颗。价值不菲。艳婢来自西域,胡语纯熟。与刘备相伴长大,虽是婢女,却情如姐弟。左右皆呼:女公子。当面则省‘女’字,前缀其名。
  女公子,诸侯之女。《左传·庄公三十二年》:“雩,讲于梁氏,女公子观之。”
  “谢绾公子。”胡姬伏地行礼,躬身下堂。
  少时,母亲以嫣、绾、缃、碧、黛、霜、黎,七色丝为艳婢取名。胡姬排行第二,名绾(wǎn)。母亲唤做:绾儿。
  无论居家还是外出,七婢常伴刘备身旁。入则红袖添香,素手研墨。遇筵席,则侧坐在刘备身后,为其温酒添杯,切肉取烩。
  冬炉夏扇,呵护备至,不曾倦怠。
  情深义重,刘备又岂能以小妾待之。
  酒过三巡,菜过五味。心系临乡稻作,刘备这便起身罢筵。与母亲、义母,夫人返回伴宫。魏袭等人恭送不提。
  送母亲、义母回西殿。刘备自归北殿。
  又将公孙氏、副伏罗氏,送到二楼寝宫。这便乘天梯升到三楼大书房。
  临乡微缩模型图,已从楼桑老宅一同搬来。书房外通‘凹’形楼顶花园。沿大平座走入花园,待婢女卷起花园四周竹帘,一时秋风飒爽,稻香扑面。酒意顿消,精神为之一振。
  七色艳婢中的大姐嫣儿,已捧来今日尚未来及批阅的公文。二姐绾儿捧来博山香炉,三姐缃儿捧来笔墨,四姐碧儿捧来温水净手敷面。五姐黛儿奉上醒酒蜂蜜香茗。除去服侍有孕在身的两位夫人的霜、黎二婢,七艳婢皆常伴刘备身侧。早些年,七姐妹多在母亲身侧。今宫中婢女渐多,母亲便让七姐妹重归刘备身边。
  用意不言自明。
  这些年来,随母亲熟读经文典籍,颇通汉礼。谨守规矩,不曾越雷池半步。也不知是忧是喜。
  公孙氏在楼桑家祠,曾向先祖祷告,愿刘家开枝散叶,蔓蔓日茂,绵绵瓜瓞。
  公孙氏和副伏罗氏先后有孕。正如所愿。乌莲却不知为何,日日侍寝,一月中除去不宜之日,皆在刘备枕边。为何屡受不孕。家中侍医皆不知原因。待华佗出仕临乡,刘备带去诊治。
  言乃是宫内虚寒之症。
  北地酷寒。少时,右北平乌桓部族生活艰难,乃至寒邪侵入,伤及脏腑。所幸诊治及时,且又是虚寒,未曾转成实寒。只需服用滋补汤药,日常重保暖,少食凉,多运动,久必痊愈。又言鲍鱼滋补,可三日一食。
  再辅以当归、芍药、川芎、人参、桂枝、牡丹皮、甘草、牛膝、莪术等熬制温宫汤。
  “动则生阳”。
  多运动可补阳气。切记要注意保暖,特别是出汗后,寒邪易乘虚而入,出现宫寒症状。
  最后暗嘱刘备,阳髓玉露可熨烫暖宫。
  何为阳髓玉露……还未问出口,刘备便已幡然醒悟。这便谨遵医嘱,日日熨烫不提。
第144章
计断九月
  九月底,诸事繁杂的临乡,终于完成了这一年的上计。
  楼桑,计一万三百二十七户,十四万六千三百二十余口。
  西林,计一万一千三十七户,十五万一千三百二十余口。
  郦城,计一万二千四百七十五户,十七万五千八百六十余口。
  督亢,计一万二千九百一十七户,十五万二千九百一十余口。
  临乡,计四千一百六十一户,四万三千二百七十余口。
  容城,计六千七百二十八户,八万四千一百二十余口。
  南关:计三千一百六十七户,四万一千八百五十余口。
  平曲:计五千三百七十三户,六万四千九百一十余口。
  益昌,计八千七百四十一户,十万六千九百四十余口。
  大利,计一千六百三十五户,一万三千五百六十余口。
  南广阳:计三千六百二十七户,四万三千六百二十余口。
  临乡共计:八万一百八十八戸,一百零二万四千八百余口。
  其中,约二成为淮泗百姓。半成丹阳百姓。二成五为大别山蛮。二成为青冀流民。还有三成为临近乡民(包括胡民)。
  果如先前所料。临乡人口终破百万。人岁六十三钱的献费,足要缴纳六千四百五十六万钱。等于我家陛下卖三公之位,整整两轮。若遇名士打对折,打包三公九卿也是够了。
  此等规模的献费,除去几大封国,列候中刘备堪称第一。陛下又岂能不器重。最关键是,刘备出身际遇与当今陛下颇多相似。皆少时贫苦,三餐不继。又一飞冲天,天下扬名。以己度人,刘备便是陛下心中,未能达成的另一半。若不是骤登帝位,陛下何尝不想如刘备这般,开荒种田,丰衣足食。故而,多有荣宠。
  《后汉书·百官志·州郡》载:郡“属官,每县、邑、道,大者置令一人,千石;其次置长,四百石;小者置长,三百石。侯国之相,秩次亦如之。本注曰:皆掌治民,显善劝义,禁奸罚恶,理讼平贼,恤民时务。秋冬集课,上计于所属郡国”。胡广又注曰:“秋冬岁尽,各计县户口垦田,钱谷入出,盗贼多少,上其集簿”。
  陈逸、田骅、刘修三人,劳苦功高。刘备这便擢升陈逸为上计令,秩千石。田骅、刘修为上计丞,秩六百石。各城上计长食俸,过万户的大城,四百石;未过万户的小城,三百石。各城计掾、计吏、计佐酌情封赏。
  上计令与家丞同俸。足见上计的重要。
  辽东田韶写书道谢。幼子田骅为官数载,知行倍增,已是食俸六百石高官。田氏焉能不喜。
  老族长亦是老怀欣慰。文修武备四娃,大兄刘文、二兄刘武、四弟刘修,皆食俸六百石。与州刺史等同。月谷七十斛,一年八百四十石。折钱二十五万两千。刘氏宗人亦多有任职。正所谓家和万事兴。家臣、宗人、挚友,皆要顾及到。
  “汉时八月案比而造籍书”。
  又曰“计断九月”:以每年十月初到翌年九月底,为一个财政年度。因而郡、国遣吏上计的时间便在“计断九月”之后。太初元年(前104年)改以正月为岁首后,仍是“计断九月”。今汉亦延此例。
  因路途远近不同,各郡、国遣吏上计的时间亦不同。然却皆要赶在正旦前,抵达京城。故而史书记为:“岁尽遣吏上计”。
  上计吏到达京城后,由大鸿胪接待。大鸿胪亦负责郡、国上计的典礼。
  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亦载:“大鸿胪,卿一人,中二千石。本注曰: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。其郊庙行礼,赞导,请行事,既可,以命群司。诸王入朝,当郊迎,典其礼仪。及郡国上计,匡四方来,亦属焉”。
  御史大夫,监察百官,也负有审核郡、国计簿的职责。郡、国上计时,御史大夫还单独接见上计者。《汉官旧仪》:“大夫见孝廉、上计丞、长史,皆放官(宫)司马门外,比丞相掾史白录”。
  “大司农中丞,管诸会计事”,故而大司农亦参加对郡、国上计的审计。
  郡国计吏在上计期间,还有许多活动。最重要亦是最常参加的便是:正月旦会。
  《汉仪》:“正月旦,天子幸德阳殿,临轩。公、卿、将、大夫、百官各陪(位)朝贺,蛮、貊、胡、羌朝贡毕,见属郡计吏,皆(陛)觐,庭燎(宫廷中用于照明的火炬)。宗室诸刘(亲)会,万人以上,立西面。……计吏中庭北面立”。
  《后汉书·郭宏传》亦载:“郭宏为郡上计吏,正月朝觐,宏进殿下,谢祖宗受恩,言辞辩丽,专对移时。天子曰:‘颍川乃有此辩士耶?子贡、晏婴何以加之!’群公属目,卿士叹伏”。
  皇帝亲自“受计”,或让郡、国计吏参加宗祀大典,皆以示皇帝对郡、国上计的重视,对郡、国子民的关怀,亦表示民众对皇家的拥戴。更重要的意义便在于,朝廷通过郡、国上计吏,能充分了解民情。
  正如详尽的编户制度。计簿上分门别类,罗列了郡、国,此一计年中,土地、人口、田亩、官吏、兵卒、山林、水泽、堠(hòu)砦、收支等,诸多详情。且还要与上一计年,进行横向比对。生死、增减,一目了然。
  刘备要亲去洛阳,其中一个原因,便是陈逸乃前太傅陈蕃之子。刘备虽知其真名,然临乡一地皆以为他是陈奔。党锢未解,冒然前去洛阳,若被人认出。岂非大大不妙。故而年年上计,皆交由郡中代为禀报。
  此次亲去,自当由刘备亲自禀明圣听。
  三位夫人,两人已孕。乌莲如何能不着急。得知身患隐疾,便更加忧心。乌莲性烈如火。若不能为一生所爱诞下麟儿,必将抱憾终身。
  两人自幼相识,刘备又岂能不知。
  然据说,精神高度紧张,反而不利于受孕。一切归于自然,宜缓不宜急。只是这些话,此时的乌莲是无论如何也听不进去的。
  深秋初寒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226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