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245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245/2006

  大汉十三州,凭什么认为在北地大旱?
  旱极而蝗。江南多水,岂能有七州连旱?故而只能是北方。
  如何都是骑兵?
  捣巢行动,故而皆是精骑。
  为何转战两千余里?
  鲜卑大单于行游击战术,将大汉骑兵拖垮。
  为何王庭东移?
  胡民生存所依有三:“水草”、“刍稾”、“盐地”。
  以上素材,皆能查到。却无人能拼凑成一条完整的故事线。
  而说书人做到了。
  信不信?
  随意。
  反正,此最后一次解释所谓的‘桃园结义,身份悬殊’。以后再也不说了。
  上计乃是一场大考。
  刘备完美过关。
  张飞临来时,已在临乡将作坊留下了身形尺寸。专属的吞光神铠,正在加紧制备。关羽的身形尺寸,亦被六百里马不停蹄赶来的侯府良匠带回。
  搪瓷上彩,已非难事。
  只是编缀吞光铠的超硬搪瓷甲片的成片率,实在太低。无法改进技艺,提高成功率的状况下,唯有先给家臣披装。想要大规模的武装全军,只能退而求其次,用吞光镶环甲。
  既如此珍贵,吞光神铠上的搪瓷彩釉,自要与众不同。
  釉彩之于甲胄,犹如人体之刺青。必要彰显个性。漆黑如墨的甲胄之上,烧制出不同颜色的彩釉纹理。且多用传说中的神兽纹。
  先给四位义弟锻造的吞光神铠,以辟邪四灵(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)神纹,辅以蒲纹、涡纹、缠枝纹、卷云纹,烧造而成。
  刘备的吞光釉彩,自然是赤金麒麟。
  义父黄忠的吞光釉彩为五凤之一的紫色鸑鷟(yuè
zhuó)。
  典韦的吞光釉彩为四凶之一的梼杌(táo
wù)。
  周泰的吞光釉彩为四凶之一的饕餮(tāo
tiè)。
  君侯麾下被后世传为神将的四神、四凶,已出大半。
  甚好。
  翌日。
  黄门令左丰亲来宣诏。将昨日陛下金口御封的舆马衣服,驳犀具剑,佩刀、紫艾绶、玉玦,送到府中。
  并随传陛下口谕。言,雪大路封,归途不易。临乡侯可安居京城,待雪花路开,再返乡不迟。
  刘备这便领诏。
  宫中诸事繁杂,左丰身居高位,无法久待。这便依依惜别,返归宫中。
  相比北地。洛阳的冬季,并不算过于严寒。
  据古文献记载。古时洛阳气候温暖,商周时野外还有象群。周桓王二十二年到周灵王末年,(前698年~前545年),一百五十余年间,洛阳冬季竟无冷冻。到今汉时,洛阳天气才变得较为干冷。究其原因,乃地处河谷盆地,周围山脉倚为屏障,隔绝冷风。且人口密集,热岛效应明显。故而比起临乡,洛阳冬季少雪。
  冬季干冷,无碍施工。
  殖货里的下水管网升级改造,正如火如荼的进行。工期紧张。便是正腊,匠人们也难得空闲。好在,匠人们多是洛阳本地人氏,下工回家过节也是一样。
  锅炉房建好。地下管网遍铺府中。暖柜开始送来热风,如厕终能水洗。一切皆如楼桑老宅。刘备却不敢有片刻懒怠。整日端坐书楼,翻阅段太尉留下的平羌手札。以备不虞。
第020章
五供九宾
  蔡邕《独断》:“正月上丁(正月上旬的丁日),祠南郊,礼毕,次北郊、明堂、高祖庙、世祖庙,谓之五供。五供毕,以次上陵也。”
  所谓‘五供’,便是指五个重要的正月祭祀活动。在京的“九宾”,皆要参与其中。
  《后汉书·礼仪志上》:“大鸿胪设九宾,随立殿前。”“九宾谓王、侯、公、卿、二千石、六百石下及郎、吏、匈奴侍子,凡九等。”换句话说,宗室诸刘、百蛮贡职、众郡奉计,中的不少人,要参加完‘上陵礼’,方能打道回府。
  陛下让刘备留京,也是遵循惯例。
  别无不同。
  刘备乃是列候,‘五供’自要参加。大鸿胪属下治礼郎,已来府中传授刘备必要的祭祀礼仪。好在类似这样的大祭,参与人数众多。只需随大流,便可过关。刘备自幼家教甚严,亦不曾短了礼节。
  府中只有七婢、两位义弟,三位家臣,及百余护卫。主簿贾诩甚是空闲。多在中庭三层书房,为刘备整理平羌手札。
  段太尉的平羌手札,总结起来四个字:恩威并济。
  对内附的羌人,安抚善待。对反叛的羌人,尽数诛灭。
  刘备粗略统计了下,自桓帝延熹二年,继任护羌校尉,到再任破羌将军的几年间。死于他刀下的羌人,竟达十万之数!甚至有四千人叛变而诛杀三千人的纪录。理由诸如:羌人“诛之不尽”、“上天震怒,假手行诛”等等。
  这与刘备只诛首恶,善待从众的观点相悖。
  但刘备也能理解。
  时下汉庭不比先前。国力已无法承受羌人野火燎原般,不断涌现的反叛浪潮。许多地区,同一部族,今日平又明日反。反反复复,朝廷无论是安抚还是讨伐,皆要耗费大量资源。
  正如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所录。安帝永初元年羌乱初起的十多年间,共耗费军资二百四十亿。顺帝永和后数年间,为八十余亿。桓帝建和后十多年间,计四十四亿。
  单此三笔军费支出,远超汉庭每年例行赏赐南匈奴的一亿九千余万。以及维持西域稳定延续丝绸商道的七千四百万。
  羌乱蜂起的一百五十余年间,三辅地区战死沙场的青壮,死于战乱的饥民,已无可计数。何止民生凋敝,根本就是赤野千里。
  光武帝建武九年,狄道复置护羌校尉,名将马援随之平定羌乱。此后凡投降内附汉庭者,皆被安置在天水、陇西、扶风三郡。称东羌。
  汉人数量骤减。而羌人种辈激增。
  良田皆成荒地。
  于是。前汉时堪称帝国心脏的关中三辅,便因今汉迁都洛阳,帝国东顾,而被轻易划为羌族居留区。
  自此。内徙羌人,一波波连续不断。甚至曾出现“和帝永元六年,蜀郡徼外大牂夷种羌豪造头等率种人五十余万口内属,拜造头为邑君长,赐印绶”的记载。
  此消彼长。汉人不断减少,羌人越来越多。
  汉文明随之弱势。
  没有强权支撑,汉化难以为继。羌人的汉化程度,甚至连南匈奴都不如。
  怎么办。
  杀。
  以暴制暴。以杀平乱。
  贾诩甚至诈说自己是段颎外孙,便可逃命。足见段太尉在羌人中的赫赫凶名。
  在刘备看来,羌乱已渐从外患转为内乱。
  想要彻底剿灭羌乱,唯有持续汉化。首先,便要从关东往三辅大规模移民。筑城开荒以造血。恢复汉文明生机。然后再行通婚教化,分而化之。可平羌乱。
  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强权。
  没有足够的强权保证,羌人又如何能甘心俯首。
  这些都不急。
  若有可能,待来日重整河山,举全国之力,扫平诸夷。
  “呼——”刘备长出一口气,缓缓卷起段太尉手札。轻置于桌角。
  “主公今日可有新得?”一直陪坐在侧的贾诩,这便笑问。
  “血泪粘手。”刘备笑叹。
  贾诩轻轻点头:“以杀治乱,如同割草。今年草尽,明春又发。若不除根,羌乱难灭。”
  “文和言之有理。”刘备转而又道:“然,羌人与西域诸胡,仅一带之隔(河西走廊)。前汉时,西羌与匈奴联盟,前后夹击,令大汉腹背受敌。武帝隧出兵陇右,置河西四郡,切断羌、胡勾连,乃断匈奴一臂。今匈奴远遁,鲜卑继灭。高车似又兴起。河西走廊太过狭长。一旦被断,大汉将失去西域通连。如此看来,诸羌之乱势必剪灭。”
  贾诩欣然道:“凡大国,必居中而守。洛阳号称宅兹中国,然在诩看来,还是过于偏东。关东乃是龙兴之地,不得不慎而又重。然若要创不世之业,长安才是帝国之中。”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245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