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247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247/2006

  贾诩这便说道:“诩也只是道听途说。传闻,洛阳白马寺在先帝年间来了位西域藩僧。出家前,乃是已继承王位的王子。为能来中原传教,便把王位让给叔父,出家为僧,辗转抵达洛阳白马寺,潜心译经。十年前离开洛阳,云游四海。不知所踪。听闻是去了江南。”
  安清,字世高。原安息国太子,故以安为姓。乃是将阿毗昙学和禅法,传入中原的第一人。据说已继承安息王位,但为了能到大汉传教,将王位让与叔父后出家为僧,皈依佛门。于桓帝建和元年(147年)抵达洛阳。后定居白马寺,不久即通晓汉语。到建宁三年(170年),二十余年间,据后世《众经目录》记载,安世高共译《修行道地经》等佛经三十五种九十五部,一百一十五卷。现存二十二种二十六卷,皆属精小乘经典,重在上座部禅法。
  此后又游历了江南的豫章、浔阳、会稽等地。后不知所终。
  刘备一想不对:“十年前既已出游。阁下何故说,‘令兄隐居白马寺中,潜心译经,多年未见’?”
  “我以为,云游不过是他闭门不见我的说辞。”女店家叹了口气:“直到月前家兄返回白马寺。三天前遣人送来信物,约去相见。我亦将信将疑。”
  “原来如此。”无论有没有云游四海,终归人已在白马寺中。刘备又问道:“令兄既已归来,为何还要卖这酒肆?”
  “三十四载,寒暑易节。家兄都不愿见我。如今……如今……”女店家微微停顿,便又道:“如今我已不知如何相见。故而,想将这家酒肆卖出,随商队返回安息。从此万里相隔,不见也罢。”
  “……”这是兄妹版的‘近乡情怯’?
  比起刘备,算是过来人的贾诩却听出了弦外之音:“阁下想人代劳?”
  “正是。”女店家轻轻颔首:“既有缘,君侯可否代妾身走一趟?”
  “有何不可?”刘备笑道。
  女店家先是直视刘备双眼。片刻后又轻轻垂下眼帘。从身后取出一块略显发黄的弯曲骨片,置在案上。
  看弯曲的弧度,很像是象牙的残片。让刘备惊讶的是,残片上的浮雕,竟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中的几位。
  安息和古希腊有何渊源?
  再细看,题材虽源自希腊,雕刻技艺却混入了明显的汉风。西方的神话,东方的技艺。果然是丝绸之路上东西合璧的产物。
  捡起骨片时,刘备又问:“阁下可有话要我转达?”
  “无话可说,亦无需说。”女店家缓缓摇头。面上表情古井无波。
  这对兄妹倒是奇了。
  出胡姬酒肆。再回想,刘备不禁洒然一笑。
  贾诩问道:“主公因何发笑?”
  “笑我等古道热肠。本是来买酒肆,一不留神却成了信使。”刘备笑答。
  “那臣便陪主公热心一回。且去会会那位得道高僧。”贾诩亦笑。让贾诩信佛?这比让白起不挖坑还难。
  主臣二人同车前往。
  白马寺在洛阳西郭。坐落于雍门外三里,御道北。乃是一片蔚为壮观的建筑群。
  七年(64年),明帝夜宿南宫,梦一身高六丈,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,飞绕殿庭。次日晨,将此梦告知众臣。博士傅毅奏说:“西方有神,称为佛,就像陛下梦到的那样”。明帝大喜。遂派蔡音、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,求佛经、佛法。
  次年。蔡、秦等人告别帝都,踏上“永平求法”的万里征途。历尽艰辛,终在大月氏国,遇高僧摄摩腾、竺法兰。又见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。便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原,弘法布教。十年,二位高僧与东汉求法使团一道,以白马驮佛经、佛像同返洛阳。
  明帝龙颜大悦。对二高僧极其礼重。不但亲自接见,还安排在鸿胪寺暂住。十一年,又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。为纪念白马驮经,取名“白马寺”。“寺”字源于“鸿胪寺”之“寺”。从此,“寺”字便成为寺院的泛称。
  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的《四十二章经》,为现存第一部汉译佛典。继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,又有多位西域高僧陆续来到白马寺译经。其后一百五十余年里,共计有一百九十二部,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。
  需要注意的是。
  时下,白马寺的僧人,皆来自西域。并无汉人削发为僧。
  直到曹魏甘露五年(公元260年)。才有名叫朱士行的信众登坛受戒,成为第一位汉地僧人。法号八戒。人称‘朱八戒’。
  这座充满了身毒(天竺)建筑风格,又融入汉式亭台楼阁造法的宏大建筑群,充满了一种冲突又和谐的美感。
  洛阳信众不少。却无人剃度。
  穿街过市。刚入西郭。寺之东南,一座高五百余尺,“珠宫幽邃,遥瞻丈六之光,窣堵凌云,依稀尺五之上”,岌若岳峙,号“齐云”的舍利塔,便耸立在天穹之下。人称‘齐云阁’。‘齐云塔’乃是后世称呼。‘塔’字,除了临乡一地,中原还未出现。
  将信物交给寺中僧人。不久便回,请刘备入内。
  沿大殿一路穿行。入西院,止步在一间厢房前,引路藩僧自行离去。
  刘备示意贾诩轻轻叩响了房门。
  “请进。”字正腔圆的京畿官话。
  史涣上前替刘备推开房门。飞快扫过,又无声退下。
  厢房四壁空空,别无它物。只居中置一卧榻,前设矮几。
  白眉垂肩,鹰目勾鼻的麻服老僧,正打坐榻上。
  刘备脱鞋入内,肃然行礼:“刘备拜见高僧。”
  “檀那(陀那钵底(Danapati),施主)不必多礼。”老僧回以佛礼。
  刘备这便与贾诩走到近前,隔几落座。
  老僧慈悲的目光,皆落在刘备身上。未曾看侧坐一旁的贾诩半眼。
  “见到檀那,老僧方参透因果。”高僧先开口:“心愿已了,此去再无牵挂烦扰。”
  刘备一愣:“我与高僧素未谋面,何来因果?”
  不会见到我,你就要圆寂了吧!
  “你替她来,便是因果。”高僧一声叹:“老僧只怕穷尽毕生修为,亦消不掉檀那一身执念。”
  “我之执念,无需高僧费心。”刘备微微一笑。
  “切记。世间因果,皆在我。”高僧用梵文吟唱一句佛语后,再无声息。
  许久。贾诩探手一试,已无气息。
  “这就圆寂了?”惊诧之余,刘备徒生出一丝无法冲破的愠怒。
  怎么个意思?
第023章
真骨舍利
  时下,佛教还无后世诸多规矩。安世高圆寂后,并未举办所谓的水陆道场,盛大法事。不过是同来中土的藩僧,合力将他连人带榻从舍内抬出。放置在清凉台前空地。
  清凉台,原是明帝少时读书纳凉之处。后为西域高僧摄摩腾、竺法兰译经之所。
  白马寺最后一座大殿毗卢殿,便设在清凉台上。两位高僧一直在清凉台修行直到去世。白马寺山门内东西两侧分设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墓,以示悼念。东汉以后,清凉台为白马寺藏经之所。台上毗卢阁周围,环绕着配殿、僧房、廊庑等,为一座汉式庭院。自成格局,被后世誉为“空中庭院”。堪比巴比伦“空中花园”。
  寺中藩僧皆来帮忙。面上无喜无悲,手脚利落,行动如常。
  很快,藩僧们便堆积薪柴,将安世高连人带塌,团团围住。
  准备付之一炬。
  一个身高体长的高僧,举着火把,走到了围观的刘备面前。
  “我来?”刘备一愣。
  “安世高最后见的既是檀那。檀那便是他在人世间最后一缕牵绊。”高僧一口精纯的京畿官话。
  刘备懂了。这便举火上前,深看坐化圈中的安世高一眼,绕着点燃火圈。
  按照高僧的指点,又把火把掷入火海。了尽牵挂。
  烈火熊熊,梵香四溢。
  全寺藩僧齐齐打坐,用梵语吟唱佛经,为安世高送行。
  刘备静静的看着火焰,生怕漏了任何一个异象。结果,祥云、佛光,皆未出现。不过是场吞噬一切的大火。
  一了百了。
  “主公?”见火焰高涨,贾诩忍不住出声。
  “文和,且再看看。”刘备仍有些不死心。
  “喏。”贾诩岂能不知刘备心意。即便主公并不信佛。却也想看看,佛法究竟能否普渡世人。
  佛陀时代的古印度,有四种葬法:火葬(荼毗)、水葬、土葬、林葬(弃之森林)。火葬列为诸葬之首,一直延续至今。
  佛入灭前,嘱咐弟子收集舍利并造塔庙,使后人见佛塔时,能思慕如来之造化。佛入灭后,弟子们依照嘱托,架香木焚化佛陀遗体。荼毗后,于灰烬中得佛舍利“八斛四斗”。
  时下一切从简。
  一堆薪柴便送入西天。
  “主公?主公?”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247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