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313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313/2006

  三百余骑,并兵车千乘,沿东方道一路疾驰,奔赴长安。
  坐在轮毂、板簧、寝垫,三重减震的车厢里,一路疾驰。刘备不禁心生感悟。
  始皇帝修造的驰道。让身处两千年前的汉代,便有了遍及大半国境的高速路网。时人在驰道上驾车,半日飞驰两百里是什么概念?
 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。一旦边疆有事,大军不出三日可达。如此迅捷,实在是太强悍。
  关于轨路,刘备结合时下的古籍传说,有两种认知。
  其一,所有的驰道上皆建有轨路。换句话说,之所以修建如此平整的驰道,便是为上铺轨路而建。
  其二,部分驰道上建有轨路。比如在一些深入荒山的矿区或林区,修建轨路便于车辆运输。
  虽四百年过去,究竟是何等规模,已不可考。但刘备却相信,第一种居多。
  秦汉之初,铺设在驰道上的轨路被尽数拆除。改造成两汉路网的主干道。
  汉代徭役中很大的一部分,便是用来维护道路。足见路网的重要性。
  若非活在当下,刘备如何能知,汉代便有高速路网!
  秦驰道皆以咸阳为中心,向四方修建。秦末时,咸阳被楚霸王焚毁。汉高祖初年,修复被项羽焚毁的咸阳,取名新城。武帝年间,因咸阳临近渭水,始更名渭城。渭城距长安仅十余里。到了长安,便等于到了整个路网的中心。那时,只需再入西方道:由渭城西北至北地郡再入武威经河西走廊抵达敦煌。无论北出玉门,还是南下阳关。距离西域皆一步之遥。
  西方道,为沟通关中与陇西的大动脉。又西接丝绸之路,战略地位十分突出。沿途郡县,年年修缮,路况极佳。空车日行四百里不难。像刘备这种满载的兵车,一日可行两百里。
  纵观整个丝绸之路。在大汉境内,路途十分通畅。唯有穿越西域诸国时,易遭鲜卑劫掠。
  没有汉朝的西域。不客气的说,便是一团散沙。不过是败亡的西部鲜卑,数万人马,便让西域诸国苦不堪言。乃至组团来洛阳,乞求汉朝出兵化解。
  这就是城邦的弊端。
  没有一个统一而集权的中央王朝。
  和平时期,文化鼎盛,商业繁荣。智慧的火花,思想的碰撞,处处充满着东西方交融的人文和艺术气息。下水道流淌着金币,空气中弥漫着屎臭混合香水的自由味道。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。
  然而。一旦遭遇野蛮入侵。建立在沙盘之上的文明,便会轰然崩塌。一夜之间,城市付之一炬。到处弥漫着血腥混合着体液腥臭的死亡气息。
  在野蛮人高举的屠刀和高昂的性具面前,还夸夸其谈自己有多文明多美好多自由。
  有个卵用?
  不过是为野蛮人强打的一剂助兴药。
  一切自由美好的前提,是强权。古往今来,无不如此。
  而在没开化之前。所有的蛮荒文明只顺从强者,臣服于滴血的屠刀。
  段太尉的平羌手札,被刘备形容为‘血泪粘手’。然若换成他,又会怎样做?
  国力鼎盛时,行说服教育,持久汉化,以德服人。
  国力衰弱时,段太尉的做法,亦不失为一剂虎狼之药。
  臣服有两种:敬服和畏服。
  治国亦有两种:王道和霸道。
  三百余骑,兵车千乘。一般的亭舍住不下。刘备也未打扰,支取足够粮草,便寻一块野地扎营。兵车层层排列,机关次第开启。一座进出有度,泾渭分明的兵车营地,在极短的时间里便搭建完毕。
  临乡一系都还好。见惯不怪。
  洛阳一系家臣,皆瞠目。再看主公刘备,皆敬如神鬼。
  从技术上说,其实并不难。
  机关兵车从锻造之初,便分设不同的功用。有的用来做墙基。有的用来堆高,有的是塔防,有的是门禁,有些互相围拢,便可组建一座行营,庵庐(病舍),或平地建起一座铁匠铺、焗匠铺、营地汤池、酒垆,流动厕所……诸如此类,应有尽有。你说神奇不神奇。
  比如。将三辆马车并排锁定,相邻的侧厢墙板,上下开启。下半部厢墙平铺成地板,上半部厢墙撑起成顶板。如此只需三座马车联排,便可搭建成一座宽敞的十人营车房。三辆‘营房马车’内,还各自装有火炉、被褥、武器架、简易家具等便利设施。
  最强悍的是,所有马车皆设有升降摇柄。可据地形高差,在一定幅度内调节车辆水平。便于组合拼接。考虑的十分周全。
  临乡集墨门机关术之大成。将作馆不惜工本,为主公刘备倾力锻造的机关马车。让战备,越发成为一种精湛的技艺。
  试想,若刘备以后的军队,后勤皆换成机关马车。又是何等壮观的场面。
  区区三百六十骑。不过是些小打小闹的铁匠铺、焗匠铺。胜在灵活紧凑。
  若领十万大军。机关车队拼合成铁匠工坊、焗匠营地,野战医舍,诸如此类。场景一定很壮观。
  草料车围成的大马厩内,御者正忙着喂马。搭建完营地的辅兵亦过来帮忙。千余人皆来自临乡。年轻力壮,汉胡皆有。多出自西林邑。平日车居养马,待赛马日便去马场帮闲。近又被将作馆募为学徒,习练操控机关车。除去举家迁来临乡,便是第一次出远门。且又与主公同行,西林少年们各个神情亢奋。
  开年以来。除去东部、中部鲜卑,边郡杂胡亦纷纷举家南下。入驻西林。正如刘备不断改进的机关马车一样。西林邑中的车楼,亦经过多次技术革新,升级改造。遍铺搪瓷甲片,防火防盗又防兵战。上下搬动的人力推进,也被畜力驱动转轮所取代。反正,越来越像在轨路上往来通行的舫车便对了。听少年们说,西林城外亦被小心开辟出迂回整个野林的马道。还有一处处野外马场,供平时放马所用。
  遍布野林、渠道、河岸上的牧草,更是食之不尽。许多汉人亦开始养马。
  刘备无暇他顾的中部鲜卑,渐渐一统在步度根和轲比能二人麾下。据说,步度根还是大单于檀石槐的直系血脉。却不知为何能逃脱高车十二部的围剿。
  无妨。
  三郡乌桓,及南匈奴,获得刘备的鼎力相助,衣甲齐备,刀剑精良。尤其是尝到甜头的各部,纷纷在边郡荒地遍种苜蓿,正改游牧为农牧。广招北地良工修筑马邑,新城。便是明证。可谓兵强马壮。
  有南匈奴、三郡乌桓,虎视眈眈。
  鲜卑女作价十万乃至百万钱。中部鲜卑又如何敢入塞抄掠。
  肉肉的两团包子去颤颤巍巍的打狗吗?
第104章
龙吟虎啸
  在投石车没有出现之前,城墙是游牧民族的噩梦。
  试想。被内附的南匈奴和乌桓部族占据的边关。放眼望去,苜蓿千里。居中散落着马邑、草料场、城池。除了遍地牧草可供战马啃食。却无半粒粮食果腹。
  这和坚壁清野,有什么区别。
  马可尽情饱食,可人呢?
  待狂奔一日,一无所获。人困马乏时,城内伏兵尽出。四面举火,必然大败。
  游牧来去如风,追之不及。农牧却可坚壁清野,作壁上观。
  所有的牛羊、驴马,皆栏中豢养。围绕城墙。城内或为马邑,或为牧场。大量人口皆居住在附近城池之内。只需广布斥候,便可立于不败之地。游牧劫掠,皆轻骑快马。只带数日口粮。如何能经得起一场持久战。再说,遍地苜蓿,撑到死马又吃多少。
  而对汉庭来说。只需南匈奴、三郡乌桓改为农牧,筑城自守。失去了来去如风的机动优势。瓮中捉鳖,还不手到擒来。
  当然,退一万步说。南匈奴和三郡乌桓,也不会傻到再与汉庭为敌。
  从此往后,只会越来越紧密的绑上汉庭的战车。再行通婚教化,不出百年,便会彻底汉化。
  有人会说,失去了彪悍的游牧习气,两支精骑也将不复存在。正如被汉化的丹阳精兵,渐成为历史一样。
  且问,时下的汉人就不彪悍吗。
  汉人的骑术又差在哪。尤其是马镫、蹄铁的熟练使用。差距足以靠新技术弥补。至于说,属于马背民族天赋范畴的骑术专精,虽无法超越。但在新技术面前,这些许的差距,已无力对战局产生影响。
  言归正传。
  车居的好处多多。
  钢制涂搪车轮,将车厢撑起悬空。可避地上鼠患毒虫。且比起一般‘点火便着,箭射即穿’的单薄营帐。包满搪瓷甲片的车厢,足够坚硬。且能防箭御火。即便遇敌夜袭,可固车而守,不至于一败涂地。
  刘备的中军大帐,由十二辆增强型‘营房马车’,呈‘田’字型拼装而成。气势恢宏,防御力极强。
  车内一切用度,皆是列候等级。不求最贵,但求最好。
  十二辆‘营房马车’车厢开启后,唯一需要动手的,便是将堆放在车厢内的各种家什,逐一取出,摆放整齐。
  何须刘备动手,七如夫人和安氏姐妹,很快便操持完毕。
  刘备并非不惜花。乃是正抱着一张将作馆随船送来的‘机关马鞍’的设计图,看的津津有味。
  与一般的高桥马鞍不同。此鞍下连四个马腿套。固定在骏马的膝盖上方。同一侧,前后两个腿套上,各有一个‘铰链四杆机构’。当马行走或奔跑时,前后腿的摆动,就会驱动四杆机构,周而复始的运动。并借马力驱动安装在马鞍两侧,必要时可像翅膀一样平伸出的机关连弩。
  甚至参照每匹马的身高步幅,不同程度的奔跑,腿套上还设一段凹槽滑轨。能让‘四杆机构’上下移动,形成‘偏置曲柄滑块’机构。
  简单的说,和机关箭车类似。这是可以借助马力,自行上弦、射击的机关马鞍。
  实在是……太强悍的设计。
  据说此图出自苏伯之孙,苏越之手。
  江山代有才人出啊。
  当然,这还只是一个雏形设计图。具体结构尚需结合马匹的奔跑,进行细致入微的调节。然而原理都通。只是,刘备不需要马力驱动,自行射击的机关弩。刘备更需要能为弓骑自行上弦的强力狙击弩!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313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