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36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36/2006

  望楼就是后世的瞭望塔。仓楼便是存粮的仓库。
  一个用来预警,一个用来储粮。
  对豪强地主来说,此二物,事关生死存亡,乃重中之重。
  望楼,刘备已在后院建了一座。平时无用,偶尔上去登高野望,也是一时兴趣所致。预警功能几乎没有。家中只母子二人和公孙氏,做饭喂马都要亲力亲为,哪有多余人手做这些。再说,自家也没什么好让贼人惦记。
  话说,女刺客多日未见,还真有些想念呢。
  四个角楼倒是设计的不错。前堂由现在的重檐大屋,改成两层重楼。与四周角楼由建在墙上的廊桥相连。后堂变成中庭。起三层重楼。然后才是后院。后院主楼和前楼一样,亦是两层。
  二三二的重楼布局。
  院中还有水井、农田、马厩、牛牢、鸡埘等,分布其中。
  刘备觉得农田可以不用。只需把仓楼建大,多存粮便是。反正家中只三口人。
  改成一座三层连阁式仓楼,最好。
  “三月,可利沟渎,葺治墙屋,修门户,警设守备,以御春饥草窃之寇。”
  这也是《四民月令》上的记载。
  清明后,家中所雇宗人,开始犁、耖、耙,细细打理秧田。
  所以说,通读此书后,结合原有经验,刘备已能有条不紊的安排自家的生产生活。这本书,实在是太强大。
  要说崔尚书曾久在地方,颇知民情疾苦,能解民寒苦。
  为五原太守时,地虽利种麻,民间却不知纺织。百姓无冬衣,卧草而居。见官时则‘衣草而出’(睡在草窝,浑身沾满麦秸)。崔寔变卖积蓄,得钱二十余万,购买器具,聘请良师,受以植麻、纺织诸技,民得以免寒苦。
  也正因如此贤能,方才写出《四民月令》吧。
  刘备寄去的床垫,崔钧已收到。崔父试过,称之曰‘奇物’。大加赞赏。不但令崔钧送来不菲的钱银礼物,还手书了‘楼桑锦垫,妙不可言’八个汉隶,一并送来。
  崔烈何许人?
  天下名士!
  手书等同于担保。从此以往,楼桑锦垫便可天下名扬!
  崔钧见刘备没有拒绝其父所赠,不禁暗自松了口气。这个细节,却被刘备无意瞥见。
  细细一想,不禁莞尔。
  刘备那日去送麻垫、果冻,尚书崔寔便欣然手书‘果仙冻,涿县刘’以示赞赏。想必在朝中做官的崔烈也有耳闻,便向崔钧打听了刘备诸事。或许那日崔钧来信,为其父讨要麻垫,并非崔烈本意。而是作为儿子的崔钧之意。
  寄去安平崔家田庄后,崔钧又转寄给洛阳为官的其父崔烈。路远时长。所以过了一月有余,崔钧才送来回礼。
  之所以送来手书,除了麻垫确实舒适外,也有不让从弟崔寔题字,专美于前的心思。
  崔寔题了六字,他便题了八字。便是从字数上,也要压过一头。
  世家子弟,斗而不破。
  有趣。
  这里面最大的诱因是,崔寔都题字了,崔烈焉能不题?
  有了崔家二老的题字担保,刘备的麻垫和果冻,必将大卖。
  来而不往非礼也。
  这便留崔钧客居数日,为崔氏二老制备两盒果冻捎回。
  院外桑果已有早熟。
  刘备唤来族中兄弟,上树取果。崔钧知其心意,也来树下帮忙。树上树下,欢声笑语,好不热闹。听闻是安平贵客,老族长也赶了过来,与崔钧会话树下。崔钧言行举止,落落大方,端方合度,颇多世家风范。
  老族长甚喜。
  喜从何来?
  吾家麒麟子,能识人,善交友。焉能不喜?
第040章
蜜蜂分箱
  将采摘的桑葚洗净煮熟,熬制成酱。加入肉皮白汤,辅以蜂蜜调味。三日后乃成。
  桑果仙冻,二老一人一盒。
  蜂蜜本就防腐。刘备又用蜂蜡密封,以绝空气。果盒缝隙亦用蜡密闭。确定无误,这才交由崔钧带回。
  路上多泥泞,崔钧此来轻车简从。与三五侍卫,一人一马。生怕果冻久之生腐,崔钧不敢耽误,与刘备辞行,这便打马而去。一队人鲜衣怒马,穿村而过,一溜烟的消失在远处。
  “四月立夏后,蚕入簇,时雨降。可种黍禾,可种胡麻,可种大小豆。”
  立夏之后,刘备家雇佣的宗人,便开始整理秧厢,浸种、晒种、播种。犁、耖、耙寄秧田,拔小块、栽寄秧,厢田育种。待稻苗长成,便可移栽插秧。这是水稻种植很关键的步骤,不得有半点疏忽。
  育秧不好,收成又岂能好。
  早晨起来,忽听前院嗡嗡作响。推门一看,只见一群乌压压的蜂团,正旋在当院。在蜂群下方的地砖上,还匍匐着一只胖大的蜂王。
  蜜蜂分箱!
  蜂箱已有新王。老王这便带着自己的蜂群,移出或是被赶出了蜂箱。
  赶紧分箱!
  刘备这便找来工匠,另起一木箱。
  午后时分,先在新箱中安置好巢础和巢框,再往箱中涂抹蜂蜡和蜂蜜,将落地的蜂王小心移入。不久,盘旋在院中的蜜蜂便纷纷归巢,暮时,多半已入新箱。
  刘备这才松了口气。好在处置妥当。不然老王必死,蜂群尽散。
  又等三日,见新箱时有蜜蜂出入,分箱才算完成。刘备担心老箱生有巢虫,打看一观,一切如常。这才彻底放心。要说,就连这个时代的昆虫都比后世坚强。
  两箱蜜蜂,产蜜加倍。由一生二难,由二生四易。由四生八,八生十六。如此反复,刘备不久就能有一个产量可观的蜂场。
  然而场地?
  难不成也学那位高士姜岐去隐居。
  这可不行。先别说刘备母子,便是楼桑宗族也断然不会放他离去。
  是了,后院还要再建一栋蜂房。
  养蜂这件事,在当下很是重要。君不见一个会养蜜蜂的高士,竟有数千户追随于他!
  只需说刘备能养蜂,最近乡里必扶老携幼,争相附之。
  蜂房,就像母亲不忍杀害的斗鸡一样,是一种文明的象征。
  工匠们人多地少。平日里除了那些许的农活,大半时间都被各家唤来修葺房屋,打造家居。空闲的时候,会去宗祠领取资材,制造麻垫。因麻垫外裹蜀锦,被崔烈称之为锦垫。别说,一字之差,档次明显上去了啊。
  一张锦垫的成本,需一千五百钱。
  这可不是工匠们能够承受的负担。宗祠内的资材,都是刘备托耿雍代买。所以堆在祠堂内的锦垫,都属于刘备。和宗人约定,做一垫,可得薪资百钱。
  宗人熟能生巧,五日可成一垫。如此算来,一月可得六百钱。绝对是一笔大进项。
  此时的刘备,已对五铢钱的购买力,有了深刻的认知。话说,祖父为县令时的年俸,换算成铜钱是三十余万。参考一座普通房宅不过万钱,足见祖上收入之丰厚。很轻松就能积攒下一笔修建老宅的钱。后世一提刘备,便会想到织席贩履。想当然的以为他家境贫寒。
  其实不然。
  虽有名士手书,可时日尚短,锦垫未能在北地广为流传。如今多是二崔的族亲好友,托人代买。这也算是名士效应的体现。
  一月下来,卖出十张有余,得钱数万。
  族人喜获工钱,倍加努力。老族长也喜笑颜开,点头称善。刘氏复兴,指日可待。
  将崔烈手书刻板拓印,交由耿雍托送往蜀地商家,以后定制的蜀锦,将统统把‘大长乐明光承福受右(佑)’的铭文,改成‘楼桑锦垫,妙不可言’。
  刘备生怕自作主张,绣在蜀锦上的赠字,惹恼了名士。便将蜀商送来的绣着‘楼桑锦垫,妙不可言’的样锦,交由崔钧呈与其父先行观瞻。已位列九卿的崔烈戏言道:可一字千金。
  刘备听闻,翻了个大大的白眼。
  对面只顾喝茶的崔钧,如坐针毡。
  刘备想假崔烈之名,打开销路。而崔烈又何尝不想借‘妙不可言’的锦垫,再次扬名天下?
  本值两千钱的麻垫,有了崔烈的题字,身价陡增,高达万钱!岂非是美谭(谈)一件?
  不过是一麻垫,买这么贵,刘备自己都过意不去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36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