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384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384/2006

  “烦请韦公,唤来府中。备当面一观。”
  “大将军且稍候。”
  不久。便有一文士,入堂行礼。刘备见他相貌堂堂,举止有度。甚是儒雅。心中不由一喜。
  询问安民治国之事。
  此人,条理清晰,对答如流。颇有建树。刘备欣然点头。
  这便以三百石它乾城长,授之。
  韦端伏地认主,即日便走马上任。继登堂衣秀后,一日走马,又成刘备礼贤下士的新典。
  刘备急于招贤纳士。便是想将西域都护府的人员架构,尽快完成。
  正如他所想。陛下乃是让他遥领西域都护一职。
  封大将军,最主要的目的,还是想让他在朝堂之上,与何进分庭抗礼。
  陛下此举亦无不妥。
  毕竟刘备身份特殊。不仅是封疆大吏,还是汉室宗亲。远在幽州,尚有三百里封地。故而,陛下才循旧例,将西域都护作为加官,授予刘备,以示荣宠。
  再者说来。年少时,刘备亦曾遥领黄门侍郎,陛下许他便宜行事。时人尽知。
  且诸侯滞留在京,亦是常事。甚至许多诸侯王一直拖到皇太后驾崩,这才回藩就食。
  还是那句话。时下并无“无诏不离”的律令。
  说到底。西域,不过是万里之遥的一处不毛飞地。对今汉来说,象征意义,远大于实际利益。
  并非多么重要。
  封刘备为“都护西域辅汉大将军”,之所以如此顺利。便因,给辅汉大将军划分的辖区,乃是在西域。
  西域牵动的利益,远不如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的关内。
  正因不牵扯到深层利益,刘备又确实积有大功。所以,陛下封给刘备一个辅汉大将军,文武百官,无人非议。
  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”。连陛下都不能免俗,何况百官。
  所以刘备这个大将军。在朝堂百官看来,并无多少实际利益,也无多大实权在握。确实属于荣宠性质。
  然设身处地,刘备却不这么想。西域,乃是一块未曾深度开发的宝地。
  良马、美玉。皆一本万利。关内世家豪强,趋之若鹜。恰逢匈奴远遁,鲜卑内附,高车十二部未及南下。西域五十五国,又心向汉庭。
  内外形势一片大好。趁此天赐良机,将西域牢牢握在手中。立为藩屏,大汉中兴在望。
  长安,京兆尹府。
  将刘备手书,细细看完。刘陶这便微微一笑:“来人。”
  “在。”
  “将杜功曹请来。”
  “喏!”
第191章
英雄少年
  刘陶以侍御史外放为京兆尹。便是年后之事。
  因多次痛切劝谏,权臣皆惧怕,又因是宗室,陛下亦碍于情面,于是调任京兆尹。也算是眼不见,心不烦。
  上任前,又让亲随内官向刘陶讨要一千万的修宫钱。
  所谓“修宫钱”,说白了便是“买官钱”。刘陶清贫,别无余钱。加之为人正直,必耻于买官。
  中常侍张让,本不愿去。奈何是陛下亲口交代。这便硬着头皮前往讨要。
  岂料话刚出口。
  刘陶竟仰天一笑:“原来如此,原来如此。”
  张让急忙问道:“御史何故发笑?”
  刘陶笑答:“年前,临乡侯从西域,万里迢迢送来许多名产。其中有美酒十瓮,名唤菖蒲。老夫不敢独享,这便邀一众同僚好友共饮。十瓮已去九瓮,如今家中只剩一瓮。敢问内官,能抵修宫钱否?”
  前有孟陀,以菖蒲酒一斛遗张让,即拜凉州刺史。
  凉州虽荒凉,京兆尹亦不过是一郡之地。俸禄虽高,官却难做。
  长安乃前汉都城,今汉陪都。皇亲国戚,五陵贵少,多如牛毛。能为官一任,已算是长久。许多甚至不满一年,便灰溜溜的去官,调往别处。
  这京兆尹,和三公类似。风险高,价值低。自陛下开西邸卖官以来。京兆尹便无人问津。
  正因卖不出去。这才轮到了刘陶。饶是如此,陛下也不过打了个五折。正如先前所说。生意归生意,人情归人情。在商言商。名士、宗亲,打对折已是极限,不能再少了。
  瓮有大有小。菖蒲酒如此珍贵,必是小瓮。即便如此,也多过一斛。
  菖蒲酒如此珍贵,可谓滴滴难舍。竟被当成一般水酒,大肆浪费。当真亏了临乡侯这份重礼……
  电光火石间,张让幡然醒悟。思前想后,不禁一声笑叹:“听闻御史好酒,称酒雄。想必酒中真滋味,已尽知也。”
  刘陶仰天长叹:“似醉非醉,是醒非醒。众人皆醉,我又岂能独醒。”
  张让笑问:“不知御史,此时此刻,究竟是醒了还是未醒。”
  “人生一世,走走停停,醉醉醒醒。个中滋味,唯有自知也。”刘御史答非所问。
  然而中常侍张让,却听懂了。
  “既如此,老奴便替君侯全此事,也算是成人之美。”张让遥向西拜,这便旁若无人,转身而去。
  “内官何不将菖蒲酒一并带回?”刘陶笑问。
  “既是君赐,府君自饮。老奴又岂敢夺人所爱。”
  闻此言,刘陶肃容行礼。恭送张让远去。
  不日,尚书台便拟定官职,刘陶辞别一众好友,走马上任。
  御史刚正不阿,常直言进谏。乃是有名的强项令。
  光武时,董宣为洛阳长。时湖阳公主奴仆,白日行凶,因躲在公主府中,逃脱抓捕。待公主外出,董宣便在夏门亭,截住公主车驾。用刀划地,厉声呵斥公主之过,让行凶奴仆下车,就地斩杀。湖阳公主立即还宫哭诉。光武帝大怒,召董宣,欲行杖毙。
  董宣叩头道:“请让臣说一句话再死。”
  光武怒问:“想说什么?”
  董宣静答:“陛下圣德,中兴大汉,今若放纵奴仆杀害良民,又将如何治理天下?不用棍打,请让我自杀吧。”说完以头撞柱,乃至血流满面。
  光武急命小黄门扶起。又让董宣向公主谢罪。董宣不服,小黄门强按他叩头,董宣两手据地,始终不肯低头。
  公主无奈:“文叔为百姓时,隐藏犯了死罪的逃犯,官吏也不敢上门捉拿。如今做了天子,权威却不能加于一个县长吗?”
  光武帝笑道:“天子岂能同百姓一样。”当即释放了这位硬脖子县长。还赐钱三十万。董宣全分给了手下官吏。从此,京中豪强,无不震颤。京师号为“卧虎”。歌之曰:“枹鼓不鸣董少平。”
  这便是强项令的出处。
  强项令,还有很多。后世王朝亦有类似事件发生。结果却大有不同。
  究其原因。
  家国天下,渐变成了家天下。
  再无国民。只剩家奴。
  “府君。”
  刘陶闻声抬头,正见一青年才俊,躬身入内。此人年岁尚轻,似刚刚及冠。
  “伯侯来了。快坐。”
  “谢府君。”青年这便就坐。
  “家中可安顿好?”刘陶笑问。
  “先父早逝,家中只有老母。此去郑县赴任,便将老母一同带去。”青年答道。
  刘陶点了点头:“伯侯新拜郑县令,此去正可大展宏图。奈何今日接到都护西域辅汉大将军,万里手书,以心腹大事相托。思前想后,唯有伯侯一人,可堪大用。却不知伯侯意下如何?”
  “敢问府君,大将军所托何事?”青年这便问道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384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