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383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383/2006

  但通常来说,大将军府和西域都护府,乃平行幕府,多不会兼任。
  因为。无论大将军,还是西域都护,皆是官职。正所谓为官一任。即便刘备能终身持有,多也不会传给子嗣。
  而刘备的临乡侯,却是爵位,可世袭。
  一个官位,一个爵位。类似这般,方可食双俸。
  辅汉将军,升为辅汉大将军。
  西域长史,升为西域都护。
  将军府主簿贾诩。长史府主簿李儒。不出意料,将皆晋升为长史。
  长史,为幕府掾属之长,秩千石,职权尤重。边郡太守也有长史,掌兵马,亦助太守掌兵。如西域长史便代都护,为西域之长。
  正因刘备曾为西域长史。
  为避免混淆视听。引来西域诸国不必要的猜疑和混乱。所以西都护府长史一职,刘备便索性改成了都护府,府丞。
  “府”指幕府,“丞”指承事。
  府丞,亦非刘备独创。
  汉代便有“府丞”。
  如少府有“丞”,称“少府丞”。协助皇帝管理少府庶务。又比如“相府”也有“丞”,一般由丞相自行任命,亦是专管庶务。至于如何分工,由丞相自己去定。
  各方诸侯,有“家丞”。各地太守,亦有“郡丞”。
  刘备欲避用长史而立府丞,自然考虑得当。因是幕府属官,无需上报尚书台,刘备自行任命便可。
  此次远征西域,麾下出力甚伟。免夜长梦多。不等黄门令左丰回京。刘备便择吉日,大摆宴席。犒赏麾下文武。
  席间觥筹交错,气氛热烈。
  待酒过三巡,菜过五味。刘备这便言道:“陛下既封我为西域都护,便要当都护之责。奈何陛下已命少令传来口谕。令我‘择日返京,另有大用’。”说着,刘备环视群臣:“西域初定,百废待兴。我若远去,何人能为我分忧?”
  话音刚落。徐荣、程普,这便抱拳起身:“愿为主公分忧。”
  “卑下亦可为主公驻守西域。”徐晃、臧霸,接连站起。
  “我等本就是西域都护一系,自当留下。”府曹段煨、张猛,亦起身。
  刘备正欲开口。不料李儒与戏志才亦双双起身:“回禀主公,西域事关重大,臣等自当尽忠职守,为主公经营西域。”
  李文优,戏志才,皆国士无双。两人双剑合璧,驻守西域。刘备自当后顾无忧。
  心念至此,刘备这便言道:“诸君之心,备已尽知。明日必有计较。来,先满饮此杯。”
  “臣等敬主公。”左右家臣齐齐举杯。
  心结已了,臣主尽欢。
  乘兴罢宴,入中垒,登重楼。七位小姐姐,艳似桃李,貌美如花。奈何各自显怀,不敢妄动。
  抬头看廊下。大平座内,亚马逊各个灿衣烂甲,英气逼人。
  思前想后,还是算了吧。万一力有不逮,未能毕其功于一役。岂非让一世英名付诸流水。
  这便临窗高卧,一觉到天明。
第190章
封赏群臣
  一觉醒来,神清气爽。
  它乾内城中,班定远早先行为西域都护府一众属官建好府邸。
  只需稍加修缮,麾下文武便可入住。诸如李儒、戏志才等重臣的府邸,年前早已修缮完毕。
  年后又进行了强化改造。宛如邬堡。府中各处皆有重兵拱卫,出入亦有精骑从旁护卫。更何况内城进出皆要传证。闲人不可轻易入内。
  如此层层把关,严防死守。
  刘备对家臣的爱护,足见一斑。
  麾下皆大汉菁英。眼看乱世将至,正当大用。断不能折在西域。
  西域地大物博。幅员辽阔。若单以辖区面积论,确可与‘大将军’相匹配。
  与李文优、戏志才,商议之后。刘备定下留守人选。
  择吉日,封赏群臣。
  先文后武。
  擢升西域长史府主簿李儒为西域都护府右丞,秩比两千石,“银印青绶”。
  擢升西域长史府录事掾戏贤为西域都护府左丞,秩比两千石,“银印青绶”。
  擢升军曲候程普为西域都护府戊校尉,秩比两千石,“银印青绶”。
  擢升军曲候徐荣为西域都护府己校尉,秩比两千石,“银印青绶”。
  “戊己校尉,元帝初元元年置。”初置‘戊校尉’,‘己校尉’,由二人分领。后合并成戊己校尉,只留一人担当。
  刘备又将戊己校尉拆分,由徐荣、程普二将分领,足见倚重。
  话说,两位将军自刘备幼时便跟随左右。鞍前马后,劳苦功高。今授予高位。上下皆服。左右皆交口称赞。
  擢升西域长史府府曹段煨为西域都护府宜禾都尉,秩千石,“铜印黑绶”。
  擢升西域长史府府曹张猛为西域都护府农都尉。秩千石,“铜印黑绶”。
  农都尉,官名。武帝时始置于边都。今汉沿置。主屯田殖谷。
  擢升西域长史府城都尉臧霸为西域都护府司马。秩千石,“铜印黑绶”。
  为避免混淆,刘备亦舍弃了西域都护副校尉一职。由左右二丞取而代之。
  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封臣典礼。对笼络人心,提升士气,大有裨益。
  大典还谈不上。徐徐图之,以待来日。
  阵斩秃发鲜卑拓跋叔侄的两位义弟,在武将中当居首功。之所以有功不赏,乃是要与刘备一同返京。并未划归于西域都护府之内。料想和徐晃一样,关羽、张飞二位义弟,皆归入辅汉大将军幕府。
  幕府五校中,必有其一席之地。还有远在洛阳的将军府主簿贾诩。不出意外,将擢升为大将军府右丞相。
  返京后再一同封赏不迟。
  至于大将军府左丞,先空置。募得良才,再另行封赏不提。
  至众人已降。麾下文武,皆有封赏。或为城长,或为城都尉。不一而足。
  书到用时方恨少。人到用时不嫌多。都护府架构一起,人才奇缺。又所谓万事开头难。左右府丞,日理万机。大情小事,皆由二人亲手批复。
  刘备求贤若渴。扁书西域全境,求募良才。奈何西域地广人稀。各国汉化程度,亦参差不齐。能入眼的人才,实在是少之又少。无奈,刘备只能将目光转向关内。书信凉州刺史周洪,新任京兆尹刘陶,代为招募良才。
  奈何,这都需要时日。有道是远水解不了近渴。刘备真是渴。
  何人能解我燃眉之急。
  悬扁三日。
  便有府中官吏,引一老者入内。正是城中韦氏一族老族长。
  韦氏族人,多有在都护府任职。能兵不血刃,攻取疏勒桢中城,韦氏一族出力甚伟。
  老族长此来,便是为刘备解忧。
  宾主落座,侍女奉上香茗。
  老族长这便笑道:“见大将军求贤若渴,老朽特来保举一人。”
  “韦公所举何人。”刘备大喜。
  “此人亦是我韦氏一脉。名端,字休甫,乃京兆人氏。”
  “韦端?”刘备对此名并无特别印象。
  “然也。”
  “人在何处?”天下英杰何其多,不闻其名,实属正常。
  “借住在老朽家中。”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383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