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400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400/2006

  “替我谢大将军。”刘备这便与袁绍满饮一杯。刘备的辅汉大将军,位次在大将军之下。谦虚是应该的。
  待袁绍落坐。袁术起身问道:“敢问玄德,此去疏通西域。大小数战,必然精彩纷呈。其中详情,可否说与我等知晓?”
  “愿洗耳恭听。”席上众人纷纷举杯。
  刘备便乘着酒兴。将西行诸事,娓娓道来。
  说到紧要处,袁术等人忍不住拍案叫绝,轰然叫好。连饮数杯,不觉已大醉。
  见时辰已晚,刘备这便罢宴。令酒家保搀扶众人去后院精舍休息。
  自己独上角楼,登临覆道。准备过府歇息。
  “谁!”醉意朦胧中,忽听史涣一声高喝。顿时酒醒一半。
  “一年未见,小弟可好?”
  听此声音,另一半酒水亦凭空化去。
  刘备目光清澈,躬身行礼:“小弟一切如故。倒是姐姐,是否安然无恙?”
  “俗事缠身,又老一岁。”甯姐姐盈盈下拜。
  “姐姐安好,便是晴天。”刘备语透真诚。
  “还未恭贺小弟官拜大将军。听闻又封国在即。遥想当年,小弟童言无忌。弹指一挥,功成名就。未见小弟前,姐姐心中忐忑难安。如今再见,欢喜中又透着一缕伤感。心中有太多未尽之言,可话到嘴边,却徒剩一声哀叹。”
  两人亦敌亦友。刘备又岂能不知。自己封国在即。料想。太平道亦揭竿在即。
  一个是汉家诸侯。一个是黄巾反贼。
  两人注定,有缘无分。
  胸怀感慨。有些话,便不吐不快:“此去西域,小弟与龟兹辅国侯,亦敌亦友,相交莫逆。行刑前,小弟与他,把酒作别。他说:‘苍天已死,何来祥瑞。黄天有灵,又岂会令长史与本教为敌’。言下之意,若那晚刺客换成他,我必死无疑。敢问姐姐,时至今日。遥想当初,姐姐是否依然会饶过我母子性命。”
  “这是当然。小弟又何必多此一问。”甯姐姐目光清澈,一尘未染。
  “如此。姐姐是否来与我辞行?”刘备已心中笃定。
  “然也。”甯姐姐轻轻颔首:“教中所唤,不得不去。”
  “如此之急也。”刘备这便问道:“可否稍等数日。待小弟诸事尽了,再与姐姐践行。”
  “如此,我便等你三日。”
  “一言为定。”
  两人这便说定。刘备目送甯姐姐离开。
  越过覆道时,一直沉默不语的史涣这便言道:“主公故人,深不可测。”
  刘备呲牙一笑:“公刘所言非虚也。”
  “何时抵近,卑下竟后知后觉。能有此术者,江湖屈指可数。”史涣此时仍一身冷汗。
  心想,主公与此女相交莫逆。为何抵近时,忽透出一股杀气,这才被自己惊觉。至今不得而知。
  听出史涣的言外之意。刘备一声笑叹:“我与甯姐姐,亦敌亦友。此生此世,断难轻易了断。”
  “卑下明白了。”史涣亦是豪侠。虽说道不同不相与谋。然却不妨碍彼此私交莫逆。互为知己。
  大公无私固然可敬。
  公私分明亦是真性情。
  刘备与甯姐姐的真情实意。又何尝不是刘备与袁绍、曹操等人关系的真实比照。
  今时今日,肝胆相照。刎颈之交。彼时再见,是否还是朋友。
  只有天知道。
  唉……睡觉睡觉。
  出胡姬酒肆。甯姐姐独自走向客舍。信步登上二楼。只见一人衣袖翩翩,青衫如墨。正迎风矗立在精舍廊前。
  “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。”
  “我之事,不劳侯公子费心。”
  “圣女私事,本与我无关。奈何本教举事在即。牵一发而动全身。圣女兹事体大,那人又身份特殊,且是我教生死大患。马元义等诸位元老,皆命丧他手。圣女难道还抱一丝侥幸不成?”
  “公子言之有理。”甯姐姐忽一声轻笑:“夜已深,公子请回吧。”
  “……”玉树临风的身形,不由一凝。“告辞!”
  说完,便气冲冲的奔下楼去。
  待脚步声远去,渐不可闻。甯姐姐忽又收拢了笑容。一滴晶莹的泪珠,悄无声息的滑落。
  若时光能够倒流。你我依在母亲身边。三人分食一块糖饼,并坐在廊下看雨。
  该有多好。
第008章
配享太庙
  不等刘备起身,殖货里的右舍左邻,诸多豪商便纷纷登门问候。
  刘备并娶七如夫人时,殖货里曾大摆流水长席。彼此关系亲近。得知刘备昨日返京。这便早早登门拜访。
  主簿贾诩携府中四大门客,杨奉、韩暹、胡才、李乐笑脸相迎。
  听闻大将军昨夜与旧友欢聚,宿醉未醒。众豪商各自点头赞叹。大将军乃真豪杰。亦是性情中人。
  所谓贫贱之交不可忘,糟糠之妻不下堂。
  大将军言行如一。不正如此般?
  贾诩命人奉上取自西域的珍宝器物,充做回礼。左右邻里皆大喜而归。
  不久,大内官曹节车驾抵达。听闻大将军还未起身,这便笑称:无妨。
  主簿贾诩本欲去请主公,却被大内官,摆手拒绝:老奴岂敢惊主。
  贾诩这便作陪。
  直到日上三竿。刘备才悠悠转醒。洗漱更衣,用完早膳。史涣来报,遂赶往前堂相见。
  “让老大人久等了。”
  “是老奴,人老觉短。来早了。”曹节伏地行礼。
  刘备急忙上前扶起。
  宾主落坐。
  寒暄过后,尚书令兼大长秋,大内官曹节这便直入正题。
  话说。今汉“帝之下书有四:一曰策书,二曰制书,三曰诏书,四曰诫敕。策书者,编简也,其制长二尺,短者半之,篆书,起年月日,称皇帝,以命诸侯王。三公以罪免亦赐策,而以隶书,用尺一木,两行,唯此为异也。制书者,帝者制度之命,其文曰制诏三公,皆玺封,尚书令印重封,露布州郡也。”
  时下,有两种情况,能用策书。
  封诸侯王,罪免三公。
  此两种状况,所用的编简的大小,书写的字体。均有差异。
  封诸侯王时“其制长二尺,短者半之,篆书”。
  罪免三公时“而以隶书,用尺一木,两行”。
  无论封诸侯王,还是罪免三公。均需举行一套相应的赐策典礼。称“策封”。
  因“策”与“册”同,又称“册封”。
  举行策封典礼时,“策”乃是作为赐赠国号、王位的凭证,故称“封策”,亦称“策书”。
  帝王向诸王授予封号时,均由主持仪式的使者,面对受封者,宣读策文。
  待策封仪式结束后,便将策书与印玺一同交给受封者。作为其受封的凭证和信物,永久保存。
  规则说的都很清楚。并无异议。
  之所以要赶来与刘备相商。乃因,与通常策封兄弟、子嗣,为诸侯王不同。
  刘备和陛下,从血缘关系上说,并非直系血亲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400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