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450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450/2006

  境内地势平坦,土壤肥沃。北易水、中易水,自西向东横贯全境,合圣水汇入巨马水。南易水与巨马水合流滹沱水,东流入海。
  范阳原是深泽侯国。后为范阳侯国。
  县内名胜古迹众多。
  更有仿前汉长安,督造的长安城。
  此城建于宣帝时,时范阳公主嫁幽州刺史李宣。公主思念长安,乃于范阳县筑此城,象征长安,故名之。城中有枣树,开花而不结果实。枝皆向西南,俗谓思乡枣。
  长安城南,高里村。为战国末荆轲好友高渐离故里。渐离为荆轲刺秦送至易水,奏易水歌。后在秦宫以筑(乐器)击杀秦王未遂遇害。
  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。
  燕赵旧地,慷慨悲歌。
  英烈何其多也。
第056章
巡视国境
  船队在河阳渡码头靠岸。北易水、中易水、南拒马水在此交汇,水陆畅达。渡口还设有野市,人来人往,热闹非常。
  泱泱华夏,西高东低。水出群山后,漫灌入平原。积水成陂,淹土成泽。
  “易水又东,梁门陂水注之,陂水北接范阳陂,陂在范阳城西十里,方十五里,俗亦谓之为盐台陂。陂水南通梁门淀,方三里。”单单范阳县治附近,便有方十五里、方三里的两处陂泽。
  又如“(圣)水出良乡西山,东南径西乡城西,而南注鸣泽渚。”“鸣泽渚,渚方十五里。”类似陂泽举不胜举,不要太多。
  如前所说,时下幽州非但不缺水,还需防水患。刘备此次巡视国境,之所以逆行西进,先巡视范阳,正因范阳人口众多,乃是治下除临乡外的第一大县。民情最好。
  涿郡治涿县,口六十三万余。领七县:涿县、良乡、方城、范阳、遒国、故安、北新城。其中方城、范阳二县,已划归蓟国所有。加上先前被从方城划出的临乡,人口顿时减去一半。话说。这些年,青冀流民不断北上,幽州一地,竟聚拢有百万流民。其中绝大多数,皆是投奔刘备而来。
  去年上计,蓟国有口百五十万。其中流民便占去大半。时人皆视流民为草芥,弃如敝屣。独有刘备,珍之惜之。流民口口相传,这便拖家带口,蜂拥而来。若非实在走投无路,又有谁愿背井离乡,举家逃难。
  按刘备的预想,横竖五里之城,纳十万居民,便已足够。
  时下,枝津故渎,河汊纵横。洪水时常漫出河道,淹没田园。若要根治水患,必行圩田。陂渠纵横如脉络,滋养城外良田。城内再行雨污分流,肥水注入陂渠,蓄水保肥。如此用河渠排水,用良田蓄水,举国分流洪水。才能杜绝水患,季季大熟。
  七月并国。还未完成交割,时任范阳令便弃官潜逃。两位国相征求刘备首肯,便急调督亢令管宁,接任范阳令。上任伊始,不过十日,管宁便将前任积压数年的公文诉讼,处理完毕。百姓交口称赞,上下皆服。先立威信,再行拨乱反正,事半而功倍。其后第一件事,便是修缮城墙,加固城防。大乱在即,守土安民乃是头等大事。又遣良匠,遍查全境,绘制山川地形图,制成微缩模型。再行发榜安民。
  范阳乃是故国,并无多少移民,远不比督亢鱼龙混杂。管宁为官一任,各种棘手突发,大事小情不知遭遇多少。知行合一,堪称良才。守一县之地,绰绰有余。如此循吏,自当持重。刘备命一队绣衣吏随身护佑,便可见一斑。
  “王城方九里,长五百四十雉;公城方七里,长四百三十雉;侯伯城方五里,长三百雉;子男城方三里,长一百八十雉。”又“天子之城高九仞,公侯七仞,伯五仞,子男三仞”。
  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。仞,周制八尺,汉制七尺。
  需要注意的是,此规定乃是指内城而言。如洛阳城,城外大片城郭,皆不计算在内。
  以上虽是周礼,且今汉只有王、侯,二十一等爵。加上为容纳百姓,城郭皆有外扩,但城池的大小仍有严格限定。
  范阳县曾为侯国,故分内外二城。内城横竖一里,乃是原先的范阳侯城,外城横竖三里,为国民所居,面积还算可观。
  其西北四十里,有伏图城。再往北二十里,有长安城。黄金台,便坐落在伏图与长安之间。
  还有众多乡邑,散落在县境之内。中易水,绕范阳城而过。为考察民生,刘备并未乘船直抵城下。渡口下船后,换乘黄駥马,与一干人等沿官道而进。一路走来,见两侧麦田已收割完毕,麦秸堆满了田间。比起临乡一地还未收割的水稻。蓟国余下各县,种植的多是小麦。从下季开始,将陆续改稻作。
  制约稻作的最重要因素便是水源。时下洪水泛滥。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。正适合通渠圩田。官道年年修造,状况还算良好。范阳县曾为深泽国,足见水大。时下仍有许多陂泽散落其中。林幽草茂,风光迤逦。
  “城、邑十,港八,仓十,关一,砦二。”三百里临乡,便有城池十座。范阳县除去两三座城池,余下多是乡野。地力未能尽显。刘备此来的另一个目的,便是筑城。
  黄巾之后,战乱不休。流寇、乱军,四处逃窜。治安迅速恶化。有一道坚固的城墙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刘备走精兵路线,麾下兵士并不多。守备千里国境,若皆是散落的乡野,一旦贼兵来袭,四处狼烟。又如何能及时驰援。
  正如无名王饮恨城下那般。人皆城居,凭借坚城高墙,再令手持弓弩,经过两年军旅生涯历练的民兵守城。足以将乱军挡在城下。为大军驰援,创造宝贵的时机。
  城邑的重要性,不言而喻。
  营造城池,临乡一地,上至主公刘备,下到贩夫走卒。皆深入人心。筑城不要太有经验。以前,刘备总觉得汉代的夯土墙,比起同时代罗马高耸的石头墙,实在有些不上档次。然而,真正活在时下,刘备才明白夯土版筑墙的恐怖。
  让汉朝能在缺少石块的戈壁大漠,仅用红柳和泥土,便筑起一道坚固的外长城。挡住匈奴南下的铁蹄。而中原大地,取黏性较强的黄土,版筑夯实后再外包一层汉砖,便是坚城一座。就地取材,便于营造。乃是夯土版筑墙最大的优势。
  若全由石头营造,茫茫戈壁,到哪里找这么多的石头。还要再凿成方正的石块。极费工时,且建造缓慢。
  所以,罗马人才说,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。找石头也要很久啊……
  尤其对各种工程机关器齐备的蓟国良工来说。造城实在是太容易。
  国库充盈。钱不花掉,留之何用?
  何为明主。便是看如何赚钱,赚钱之后,又如何花钱。
  入都亭时,忽听有人引吭高歌:
  大道夷且长。窘路狭且促。
  脩翼无卑栖。远趾不步局。
  舒吾陵霄羽。奋此千里足。
  超迈绝尘驱。倏忽谁能逐。
  贤愚岂常类。禀性在清浊。
  富贵有人籍。贫贱无人录。
  通塞苟由己。志士不相卜。
  陈平敖里社。韩信钓河曲。
  终居天下宰。食此万钟禄。
  德音流千载。功名重山岳。
第057章
谋录不尽
  “何人吟诵郦文胜之诗文?”刘备这便朗声问道。
  郦炎,字文胜。郦食其十五世孙,郦平十世孙,郦晁之子。范阳人,生于和平元年(150年),建宁三年(170年),迁居涿县。曾为郡吏,州郡察举孝廉,征召为右北平从事祭酒,皆不就。奉父母极孝,又身具高超诗文、音乐诸多才华,其推断事理,多为世人佩服。后因母亲去世,悲痛过度乃致精神错乱,疯病狂发。恰逢夫人生子,受惊而亡。妻家诉讼于官府,因而被捕入狱。熹平六年,在狱中被折磨致死,时年二十八岁。遗下一子:止戈。有集二卷,著有《遗令书》等。
  恩师卢植为其作咏,颂其才德,惜其英年早逝。
  乃是涿郡家喻户晓的有名诗人。诗文刘备亦多有拜读。
  此诗文,为《见志诗》其一。虽怀才不遇,诗人却坦露远志,直抒胸臆。欲“舒吾陵霄羽,奋此千里足”,做出一番惊世伟业。不信命运,认为‘通塞由己,无须卜问’。又以陈平、韩信这些起于微末却终成大业的先贤自励,全诗字里行间,有一种纵横物表,不受羁绊的磅礴大气。乃是新体五言诗中难得的佳作。
  必是胸有成竹,满腹经纶之大才,方能借此诗歌以咏志。当然,大骗子也可以。
  无论如何,能成功引起刘备的注意。歌咏之人,目的已然达到。
  须臾,便有一青年儒士从亭舍走出,冲刘备摇摇一礼:“颍川狂士,拜见蓟王。”
  见他仪表堂堂,甚有姿容。刘备这便下马回礼:“先生因何吟诵郦文胜之诗篇?”
  见刘备下马,儒生目中异色一闪而过:“世道艰险,逆乱在即。在下听闻蓟王于黄金台上建四方馆,这便千里迢迢赶去一试。”
  “颍川文风鼎盛,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。先生为何舍近求远?”刘备笑问。
  “蓟国险固,人民殷盛,故远来求官。”儒士答道。
  “蓟国横亘幽冀,一马平川,险从何来?”刘备再问。
  儒士再答:“民皆城居,仓塔林立。环绕碧水青禾,围以陂渠长堤。舟船穿梭其间,车马不绝于道。民风爽烈,兵精将猛,如何能不称险?”
  “哦?”刘备欣然点头:“既如此险绝,当固若金汤。敢问先生,如今可还缺何物?”
  “古往今来欲成大事者,必尽收天下之英才。在下虽不敢称贤能,却自诩亦有薄才。今欲效仿古之贤者,千里送骸骨。自投门下,却不知蓟王意下如何?”
  此处,乃是用‘千金买骨’来自比。成语见于《战国策·燕策一》。
  燕昭王继位时,国土被齐国所占。为振兴燕国,夺回失地,燕昭王决心招纳天下之才,收为己用。奈何求才令发出,却无人投奔。于是燕昭王便去向国中一个叫郭隗的贤者请教。
  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:从前有位国君,愿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。可三年过去,千里马仍没有买到。有位侍臣便自告奋勇,去买千里马。国君同意了。此人用三个月的时间,打听到某处人家有一匹良马。可等他赶到时,马已死。于是就用五百金买回马骨,献与国君。
  国君大怒:“我所想寻求的是活着的千里马,怎能用五百金买一匹死马?”
  侍臣答道:“死的千里马尚且用五百金来买,何况活马呢?天下的人一定认为国王您是真心买马,并不是欺骗别人。千里马很快就要到了。”果不出一年,就有人送来了很多匹千里马。
  讲完千金买骨的故事,郭隗又对燕昭王道:“大王若想得人才,需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,让天下人知道您是真心求贤。您可以先从我开始。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,都能得到重用。比我更有才的人,便会前来投奔。”
  燕昭王认为有理。遂拜郭隗为师,给予他优厚的俸禄。并修筑“黄金台”,用以招纳天下贤才。消息传出,名人贤士纷纷来投。后经二十年励精图治,燕国终得强盛。打败齐国,夺回失地。
  此人将自己比作‘千里马骨’。不远千里来投,不正如燕昭王与郭隗旧事吗?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450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