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47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47/2006

  “矾石太远,海水却也不近。”刘备正想着该如何实现。苏伯又道:“城中商人处,便有‘盐渍木’。盐渍木不仅防腐,防裂,还能防火。”
  “哪个商人?”刘备急问。
  “辽东田氏。”
  辽东有巨木。以海船拖来,一路泡在海水之中,上岸后,置于阴凉处晾干,便是所谓的盐渍木。
  有就好办。刘备这便骑马进城,直奔田氏商肆。
  商肆竟不在市中。而在街角有一座独立的三层楼阁。里面南北货物,样样皆有。甚至连楼桑村的麻垫都有贩售。果然是大商家。
  刘备拴好马匹,掀帘而入,便有货郎笑脸迎上。
  听刘备说要建屋,这便殷勤备至的领上二楼。二楼无百货。反倒像是一个富户的厅堂。脱鞋进入,跪坐在矮几旁。便有女婢送上香茗糕点。
  很快,一个长袍广袖的管事便碎步而入,长揖一礼。口呼刘少君。
  “你识得我?”刘备直身回礼。
  “自然。楼桑少君,谁人不知?”管事笑着跪坐到刘备对面。
  刘备点头道:“如此,甚好。”
  这便将购买盐渍木的来意,徐徐道来。
  管事笑着点头:“少君既然开口,我田氏自当鼎力相助。盐渍木需过海运来,颇费时日。且恰逢雪化,道路泥泞,多有不便。能否宽限几日?”
  “可以。”刘备又想起‘自正月以终季夏不可伐木,必生蠹虫’的古训。
  管事笑道:“这便是盐渍木的好处。经海水渍泡,卵虫皆死。则不会生虫。”
  “如此甚好!”盐能杀菌的道理,刘备也是知道的。
  正要询问价格,不料管事却反问道:“楼桑麻垫,可否交由田氏贩卖?”
  刘备一愣。跟着醒悟:“贩卖辽东,还是贩卖大江南北?”刘备是问他,想做州级代理,还是全国总代。
  “自然是贩卖大江南北。”管事笑答。
  见刘备低头不语,管事又说道:“若少君答应,楼桑村所需盐渍木,田氏足量供应,分文不取。”
  原来饵在这里。
  刘备又问:“若交由你们贩卖,我又想卖该当如何?”是不是唯一总代。
  “无妨。只需足量贩与田氏,余下的少君可自行售卖。”管事笑道。
  “如此,你有空来一趟楼桑。”刘备算是答应了。
  “多谢少君!”管事跪地行大礼。
  “快快请起。”刘备连忙隔案相扶。为何盐渍木能防火,深问方知,盐能灭油火。
  万事皆备,刘备欣然上马,返回了楼桑村。
  新附之民正忙着建造草庐。茅舍沿村路两侧一字排开。取几根坚竹捆扎成柱,钉入路边水沟,上排毛竹为地,顶盖茅草成檐,建四壁,临水而居,却也方便。
  不用三日,草庐乃成。
  登楼远望,沿村道结庐而居,宛如两条相伴左右的长蛇,蔚为壮观。
  刘备家刚从二叔那里讨回的祖田,便全都卖了出去。
  良田一亩万钱。流民难以支付,便让其赊买。如此可先落户齐民百余户。
  见宗人已无田可卖,老族长来寻刘备。能否雇佣些婢女家仆,以充人数。刘备想了想,还是拒绝了。齐民和家奴,显然身份不同。一个是平民,一个是奴隶。
  既然不想收为家奴,不如雇佣?
  刘备双眼一亮。这便有了计较。
  宗祠毕竟是祭拜祖先的地方。老是在里面熬胶制垫,久了也不太合适。于是,刘备想在村中建一座工坊,专门制垫。
  想着先前看到的田氏商楼,刘备于是将制垫工坊,取名曰:楼桑寝肆。
  肆,不仅指商店,也可指工坊。
  “百工居肆,以成其事”,说的就是工坊的肆。
  取名寝肆,不仅可以理解为卖寝具的商肆,也可理解成制作寝具的工坊。一举两得。
  方式刘备早已想好:“寝肆可雇佣他们,签订雇佣劵书,与宗人一样,按工计酬。”
  券书,即是契约。古已有之,三皇五帝时即有结绳解契之说。西周中期的铜器铭文是有字可证,是有实物可考的最早的契约。汉时契约发展已相当完备。有买卖券、借贷券、租赁券、雇佣券、买奴券、婚书、先令券(遗嘱)等,几乎无所不包,无所不有。
  劵书成立,要素有三:签约双方的最低身份,须是编户齐民;必有证人和保人;内容须真实合法、合规合意。
  券书法律效应极强,一旦生效,签订双方均需切实履行。
  对违约者的处罚,亦有三:约定罚金。债务抵押。依律惩处。
  刘备要签的便是雇佣券书。
  老族长叹了口气:“若无掣肘,事必不长久。学成便走,如之奈何?”老族长是担心偷师学艺,所以最好是收为家奴。
  刘备笑道:“制垫,本无秘密可言。将他们分成若干队伍,每人只窥其一,也有防备之意。再说,麻垫成本极高,非常人能够承担。如今楼桑寝垫天下知名,世人皆知我们才是正宗。便是有人能制出,天下人也尽知是仿冒。名士必弃之。”
  “原来如此。”老族长疑窦顿消。说到底,真正挣钱的高级寝垫,都是卖与高官名士。这些人自视清高,又怎会去买赝品?
  见老族长喜笑颜开,生怕他再来一句‘真人主矣’的刘备,便找个理由,送他离开。
第053章
楼桑少君
  不久,官道转角处的村中洼地,便有人除水垫土。
  老族长为刘备送来由乡里三老作保,有秩签押的地劵。算是将村中这片洼地,卖给刘备。
  听闻要雇佣为工,新附民皆来帮忙。洼地很快被垫平。苏伯带人夯土筑墙,起两进院落,三层楼阁。院前有门阙,院中起三层重楼。底层是售卖寝垫的商肆。二层是接待贵客的厅堂,三层是商肆管事的办公场所。
  工坊皆设在后院。堆积麻丝、生牛皮的仓房,熬制牛胶的胶房,压制麻垫的碾房,缝制垫面里衬的绣房等等。
  雇工劵书也被老族长托人拟出。
  违约惩罚,极为严苛。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。既然是老族长和宗人所虑,刘备也就没有反对。
  寝肆占地极广,圈了个大大的院落。高墙上还要建角楼和覆道,村中青壮,刀弓在手,日夜巡逻,确保万无一失。寝肆位于村中,想要打它的主意,先过了宗人附民正建设中的丛丛院落再说。
  等第一批盐渍木运来。寝肆四面墙桓也将将建好。
  没有耽误施工。
  老族长为附民造册,竟近千户,五千余口!
  刘备骇然。
  须知,没有迁入匠人前,楼桑村不过七十余户,五百来人!
  除去老幼,青壮健妇竟有三千!
  人手不要太充足。
  好在这几年,楼桑村麦稻大熟,宗人颇有余粮。新附民举家来投,也多有携带。否则早已断粮。
  刘备这便去信崔钧,从崔家田庄购贩存粮,以解饥荒。
  三千人建一座寝肆,那是笑话。青壮健妇们能做的,都是些力气活。干些和泥、夯土、抬木、背砖,诸如此类的简单活计。真正拔地建屋,还是苏伯率领的匠人们。
  参考刘备分工明确的寝垫制作,老工匠让他们把村中所有土建,统统完成。挨家挨户的平整土地、堆放材料、扩建院墙……整个楼桑村都变成了一座大工地。
  把邻里间的沟壑、洼地悉数填平。农田、桑园,取其优良者,围入院落。如此一来,户户之间,以墙相隔。墙墙之间,又是可通车马的砖石巷道。
  先砌围墙,再建屋舍。逢丘开路,遇水搭桥。
  修下水,建渠道。先把地下、地面建好,再起高楼。穿村而过的清溪,也被好生照顾。
  刘备和苏伯边造边改。边改边造。如此,因地适宜,誓要把楼桑村建造成一等一的田庄坞堡。
  随着桑园、农田也被围进院落。宗人们的宅院一侧,变成了长方形的田园。园内前半部是桑园,中间有一井。后半部为水田,有水沟可流向两边畦内。后墙还设有角门可供出入。
  与地主豪强们的坞堡最大的不同是,刘备并没有盲目圈地,把自家宅院扩建成一座坞堡。而是将整个楼桑村,变成一座巨大的坞堡。
  官道从南边进,东西两边出。沿途皆被墙桓围住,只留三个出口。墙桓之间或是巷道,或是桥梁。村中被户户门前双阙内置的油灯接棒照亮。岔路巷口又被户户望楼上的弓手牢牢守住。村中渠道纵横,又颇多死巷。一头撞入,便是个大写的死字。
  即便有幸逃脱,周围水田也会令其泥足深陷。被望楼上的弓手,挨个射杀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47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