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497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497/2006

第125章
除旧迎新
  五层大平座,刘备携百官莅临。
  四层包厢,三层雅座,二层看台皆人满为患。年终总决赛从开始售票那日起,便一票难求。马驹儿身具汉羌二族血脉。最大程度的体现了蓟国的包容之风,深受民众喜爱。
  鸣镝射空,赛马离弦而出。人马皆是佼佼,又早已熟悉赛道。虽是初赛,却各个奋勇争先,远超一般赛事。不出意外,马驹儿人马合一,率先撞线。
  母子虽生活日渐富足。马驹儿的母亲却仍次次赶来售卖小食。目睹马驹儿又得第一,这便悄悄松了口气。是不是次次第一,并不打紧。每每安然无恙,才最重要。
  待慢跑一圈,松弛马步。潘獐儿、朱獾儿,张郃,这便围拢上来,将宝马轻云牵入马间。好生照顾不提。
  “不出意外,总冠军必是马超。”王傅黄忠笑道。
  刘备轻轻点头:“乃蓟国千里驹也。”
  “其父马腾,亦扬名西凉。”右国相耿雍亦笑。刘备曾命人打听超父下落,西凉终有消息传回。被新任凉州刺史左昌招募为义勇。在平定湟中义从胡之乱中,声名鹊起。今已为军司马,掌领部众。与金城韩约,并称“西州韩马”。
  英雄自当扬名。
  “拜见蓟王哥哥。”正说着,便有一女童,自跪在刘备座前。
  刘备一愣:“你是何人?”
  “蔡琰。”
  “原是蔡少师家女公子。”见她年虽幼,却举止得体,刘备便笑问:“琰儿比我家封儿大不了几岁,为何唤孤为‘哥哥’?”
  “王上乃卢车骑门徒,卢车骑与家父兄弟相称。我与蓟王哥哥,自然是平辈。”女童言之凿凿。
  “哦?”刘备先是一愣,跟着便欣然点头:“言之有理。”
  说着,便从袖中取出一枚十二铢重的特制金币,示意女童上前来取。
  蔡琰起身上前,双手接过。再拜归位,回到蔡邕身旁。
  金币乃是厌胜钱。正面铭“辟兵莫当”,背面铭“除凶去央(殃)”。
  “厌胜”,亦称“压胜”,意为用咒诅,制服妖人鬼魅。钱以“厌胜”命名,乃因时人笃信,钱币可“通神役鬼”。厌胜钱一为压鬼驱邪,二为祈福庇佑。
  见蔡邕满脸慈爱,刘备亦感同身受。
  能向蓟王亲自讨要厌胜钱,普天之下也唯有蔡邕家女公子。
  蔡邕若不溺爱,岂又会将女儿一同带来。
  不出所料,马驹儿连赢三场,登顶年度总冠军。看台欢呼雀跃。前三界总冠军,皆是蓟王义弟,少年英雄。第四界总冠军亦是英雄少年,却非蓟王家人。
  为何总是少年夺冠。骑术精湛、马匹优良是其一。半大少年,身轻体健,马匹步履轻盈亦是关键。
  冠亚季军,乘天梯,直升五层。由蓟王亲自颁奖。
  第一次见到众人口口传颂的蓟王,马超竟生出一丝小小的紧张。万幸还有二人陪同。
  三人单膝跪地,口呼:拜见上上。
  刘备笑着虚扶:免礼。
  除去马驹儿,剩下二人皆是西林胡族少年。以刘为姓。乃是最早入住西林邑的杂胡马贼家眷,如今也渐已长大。幽州汉话精纯无比,学业亦未曾荒废。
  所骑良马,亦是自家繁殖。尤其令刘备欣慰。
  西林少年,皆是蓟国精骑的明日良才。
  “可还住的惯?”刘备忽然开口。
  马驹儿受宠若惊:“回禀王上,一切皆好。”
  “母亲何在?”
  “在看台售卖小食。”马驹儿如实作答。
  “自食其力,甚好。”刘备笑道:“孤少时,亦和母亲相依为命。你父远在西凉,可曾知晓?”
  “恩师已告知。”马超面上无喜无悲。
  “作何打算?”马超的执念,刘备又岂能不知。
  与演义上其父马腾先受“衣带诏”,因事败露与众子一同罹难,马超得知父兄被曹操杀戮后,尽起西凉精兵伐曹,完全不同。
  事实上,马腾之死的罪魁祸首,乃是马超。
  建安十六年(211年)三月,曹操遣钟繇、夏侯渊率军出河东,欲经凉州攻汉中张鲁。以马超、韩遂为首的关西诸侯疑曹操乃行假道灭虢之计,实欲吞并凉州。于是联合关中张横、梁兴、安定杨秋、河东侯选、程银、李堪、马玩、成宜等十部,共计十万兵马,起兵反曹。
  据《魏略》记载,马超曾谓(韩)约:“……关东人不可复信也。今超弃父,以将军为父,将军亦当弃子,以超为子。”
  可见。在反叛前,马超已预料到结果,并做出了最后的选择。
  于是。建安十七年,五月。曹操将迁居邺城的超父马腾,二弟马休,马铁等悉数斩杀,夷三族。
  马超自建安十六年三月起兵,到来年五月便祸及全家,被夷三族。
  如此行事,刘备曾难以理解。然得知马超身世后,却有些理解了。马超生母之所以早亡,与其父的嫌弃冷漠息息相关。加之马超乃是混血羌人。三辅之地,又“羌胡”杂生,风俗亦相融相近。胡人皆贵少而贱老。怒则杀父兄,却不害母亲。马超或也深受影响。
  当然,最大的原因是野心。为了西凉,不惜赔上一家性命。
  如今母亲建在,恨无缘由。母子相依为命,生活无忧。再加上一众好友整日相伴,学坛恩师谆谆善诱。心中的戾气,应早已化为满腔锐意了吧。至于傲气,乃是天生。正如二弟关羽一般无二。无需去改。
  暗忖片刻,马超昂首挺胸,掷地有声:“大丈夫在世,当举丈八之矛,立不世之功。以升王上之阶,以得天下之名。那时,我父自当慕名而来。我必与母亲,相迎十里。”
  “有志气。”刘备欣然点头,又谆谆善诱:“岁末将至,所谓‘辞旧迎新’。以今日夺冠扬名为契机,定要与过去做个了断。明日之马超,定要内外一新。”
  “马超明白。”
  历史上的锦马超,生性薄凉,只顾自己,罔顾他人。刘备本以为是天性使然。今日得见,许还有转机。
  刘备借辞旧迎新,喻马超洗心革面,重新做人。便是对他最大的期许。
  少时练剑,公孙氏言道:“剑式都对,但气势不对。义无反顾和孤注一掷,是不同的。”
  刘备问道:“有何不同?”
  公孙氏答:“不同之处,在于信或不信。”
  刘备又问:“信如何,不信又如何?”
  公孙氏又答:“信,你的剑刚猛无匹,可斩神魔。不信,你的剑色内厉荏,终无一用。”
  少时懵懂,如今越发体会到公孙氏言之精妙。
  此话,对锦马超亦适用。
  信或不信,或在于,爱与不爱。
第126章
分胙之礼
  蓟国赛马会既已结成七国赛马会。年度盛会,冀州六国君自当亲临。人皆在四层包厢,不便露面,便遣人来贺。并与蓟王相约国宴日期,遂安心观看年度总决赛不提。
  除去观看赛马,腊日一大早,刘备还亲临楼桑祖庙祭祀。替王太妃,王妃,贡献祭品。国事亦家事。通常来说,百官亦要列席,刘备却免了。此次行家祭,只有楼桑刘氏宗人陪同。
  刘备为主,立于正中。从兄弟,族兄弟分列其后。献膰俎(盛膰肉的祭器),祭拜祖先。
  “生曰脤,熟曰膰。”
  祭祀所用生肉叫脤(shèn)。祭祀用的熟肉称膰(fán)。合称脤膰。
  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: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。祀有执膰,戎有受脤,神之大节也。”
  上古时,祭祀“自然神”用脤,祭祀“人祖神”用膰。随着后世人文占比越来越重。时至今日,祭祀人祖神的比例,远大于祭祀自然神。故“膰”的使用范围在祭礼中,不断扩大,几用于所有的祭祀场合。“脤”则相对缩小,固定于一些月分节令时的自然神祭及戎事之中。
  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》:“以脤膰之礼,亲兄弟之国。”郑玄注曰:“脤膰,社稷宗庙之肉,以赐同姓之国,同福禄也。”贾公彦又疏:“分而言之,则脤是社稷之肉,膰是宗庙之肉。”
  脤与膰又统称为胙(zuò)。天子于祭祀宗庙、社郊后,将祭肉分给群臣,称“赐胙”。
  民间无赐之说,宗人祭祀后将祭品分而食之,称“分胙”。乃分享祭神之肉也。
  《荆楚岁时记》云:“社日,四邻并结宗会社,宰牲牢,为屋于树下,先祭神,然后食其胙。”民间盛大的社日祭祀,分食社肉,分饮社酒,场面非常热闹。
  刘备分胙于宗亲兄弟,亦是祭祀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。古人认为,祭祀时以牲体通神,神灵在享用祭肉后,便将福祉寄寓在祭肉中。分胙,便能得到神的恩赐。家祭后行分胙,被认为是祖先对子孙的庇护与赐福。
  故而,“分胙之礼”亦可视为后辈与祖神之间的精神交流,亦是同宗血脉相连的重要仪式。分胙而食的精神羁绊,时下甚至要超过歃血为盟。
  能在宗庙与蓟王刘备分胙而食,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。
  “卜日家祭灶,牲肥酒香清。分胙虽薄少,要是邻里情。”分胙既要平均,又要体现等级差异,由主祭者掌握分配权力,又从受胙部位和受胙顺序上,体现受胙者的身份尊卑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497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