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559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559/2006

  雕零浑抱拳道:“如何驱策,还望左丞不吝赐教。”
  “雄关一夜被破,又添主公赫赫威名。三十六部羌渠不战而降,西州旦夕可定。待宋建出逃,韩遂杀边章独掌大权之事,必会知晓。主公威名之下,十万联军,四分五裂,只剩他孤木难支,便知事不可为。且西部都尉一职,乃是其梦寐以求,求之而不可得。如何抉择,宋建西州豪杰,又岂能不知。”荀攸答道:“这便是大势所趋。”
  “卑下明白了。”雕零浑自有领悟:“放眼时局,西部都尉,是他最好之归宿。”
  荀攸轻轻点头,转而又道:“假司马切莫以为,主公抄掠北地十万部族,只为扣为人质,逼你就范。实则大谬。在攸看来,主公用北地郡十万羌人,只为验证一事。”
  “何事?”雕零浑脱口而出。
  “羌人能否融入我大汉。”荀攸一语道破天机:“主公常说‘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’乃万物天性。羌人不断东迁,亦是天性使然。只需加以引导,持续教化,不出百年,当与我汉人无异。果如主公所言。十万羌人,分置蓟国十城,不出数年已与蓟国国民大同小异。如今看来,天下大同,亦不远矣。”
  “当如何施为?”雕零浑忍不住追问。
  “主公曾言,若要归化羌人,需升部落为邑落,释奴隶为齐民。”荀攸笑答:“多说无益,且拭目以待。”
  “喏。”
  最知蓟王者。莫过于曾在洛阳与其朝夕相处的贾诩。讨论《平羌手札》时,刘备时有惊人之语,直令贾诩大开眼界。蓟国,乃是刘备的试验田。已在胡人、蛮人身上获得成功的国策,自当向羌人推广。
  刘备深知,再谈天下大同前。首当其冲,先吃饱饭。这是一切的底线。空腹听《孝经》,岂非本末倒置。
  然而。羌人为据险自守,部落尽藏在深山幽谷之中。皆是些地势险要,不宜耕种之处。若要吃饱饭,迁出是唯一途径。一旦将羌人部落迁出深山老林,必然与汉胡杂居。如何化解矛盾,消除戒心,考验的远不止刘备一人。
  而极大限制了人口正常流动,并极大制约了生产力的“饶妻制”,亦须用雷霆之势,彻底铲除。
  此举必会引发羌人抵触。如黄巾渠帅北宫伯玉与李文侯,擅自传播太平教义,而激怒三十六部羌渠这般。作为羌人氏族结构最核心的“饶妻制”,亦不可轻易触碰。刘备若一意孤行,必遭反弹。
  那时,宋建的作用,便会凸显。
  此便是无双连环,第四环:“移花接木,冯谖三窟”。
  被刘备称赞,不弱贾文和的荀攸之策,便是稍后因诸葛丞相而名扬天下的:“欲取故予,欲擒先纵”。
  如此“正奇相合,恩威并济”。
  以羌人所处的部落时代的局限,想要不中计,谈何容易。
  无怪便是出谋之人,谋主贾诩,亦要藏拙。此策着实令人……叹为观止。所谓可一不可二,可二不可三。此计祭出,竟让敌人接二连三中计而谋势不减。细细品味,当真神鬼莫测。
  每每想来。从董卓部将始,到卓死献计李傕、郭汜,郭、李等人败后又辗转为张绣主谋,终归孟德所有。贾文和藏拙一生,得以善终。毕生所学,能否示出五成,亦未可知也。而在刘备麾下。终令世人见识到,十全十美之贾文和。
  真乃社稷之福,刘备之幸。天下宵小之大不幸。
  而刘备也隐隐能体会到,为何对贾诩,“傕等亲而惮之。”
  所谓智多近妖。何为“妖”,便是人类无法触及,无从匹敌之高等存在。
  月朗星稀。
  矗立城楼之上,目送宋建单骑下山。刘备这便言道:“待西域联军据守金城,便兵发数路,光复陇右。”
  “喏!”身后诸校,齐声答道。
第006章
网开一面
  如前所说,破关只是开始。攻城亦是其次。
  如何将西凉百万羌人,收归己用,才是对蓟王最大的考验。
  戏志才坐镇洪池岭,李儒与臧霸领并州狼骑,先行抵达。接收边章旧部,接管北岸金城关与南岸金城。后续联军源源不断赶来,接管各处山寨水砦,驻军大营。
  幕府五校,兵分数路,取汉阳、陇西、武都三郡。光复大半西凉。
  收到暂领护羌校尉韩遂将令,三十六部羌骑尽数返回山寨。十万反贼,顷刻间烟消云散。表面看来,关西已平。然谁都清楚,此不过是表象。只需有人重金利诱,三十六部羌渠举兵再反,不过是顷刻之间。
  如此治标不治本,显然非蓟王本意。
  偏将军马腾,护凉州刺史宋枭西行。进驻冀县城。明帝永平十七年,改天水郡为汉阳郡,冀县为郡治。
  贼兵势大,诸县皆没,唯有冀县得以保全。守将姓姜,乃当地大族。贼乱一起,附近乡民便扶老携幼,举家逃入城内。上下一心,同仇敌忾。贼人又苦无攻城诸器,先行围困。稍后又修造金城、大震等众多关隘,亦劳神劳力,故未曾全力攻城,冀县这才侥幸得存。
  话说。西凉一地,羌人复反。得以幸免的汉民,自有生存之道。乡邑皆围有垣墙。豪强各筑坞堡。族中青壮多为部曲,囤积弓弩箭矢。遇羌骑突袭,便升起吊桥,据险而守。羌人来去如风,多行抄掠,见事不可为,多半亦会知难而退。
  若仍强攻,必有血仇。
  诸如西平麴义,竟领族中千人投军。便知当地大姓,是何等规模。设身处地,周围满是羌、氐,杂胡。汉人自当抱团取暖。结亲大族,求取庇护,亦是人之常情。不出数代,当地大姓便如滚雪球般,不断壮大。称“豪右”。
  “豪右,大家也。”
  冀县姜氏,亦如西平麴氏。
  只需说是豪右,必然良田万顷,牛羊遍野,奴仆过万。西凉一地,汉人凋零。余下皆避入豪右坞堡之中。
  慢慢来。
  先平羌胡再说。
  凉州官吏,也是练出来了。听闻新任凉州刺史到任,贼兵尽散。先前不知藏于何处的凉州属吏们,这便纷纷现身,重掌吏治。治政安民。
  于公于私,求生能力之强,实属罕见。
  所谓法不责众。凉州吏治,慢慢来吧。
  见宋枭百废待兴,无人可用。刘备便调派田丰、沮授,辅佐政务。背靠大树好乘凉。陇山之上,有蓟王这株巨木参天,为其遮风挡雨。宋枭亦乐得清闲。一州之政,皆快马送往大震关。由田丰、沮授,及阎忠等人酌情定夺。
  若非众目睽睽,惹人非议。宋枭如何敢孤身住在冀县郡治。早搬回大震关安居。
  待韩遂领三十六部羌渠抵达分水驿,大震关仍在持续修造之中。
  便是前后关道,亦在全力扩建。前汉时,陇关道乃西通要道。沿途“五里一燧,十里一墩,三十里一堡,五十里一寨。”两汉之交,羌胡逆乱。今汉又遭百年羌乱,沿途所设烽燧堡寨,多以无存。
  蓟王欲将此地,建成一座关城。便为补沿途防御设施之缺。
  待大震关城完工。只需屯守数千兵马,足可挡十万大军于关下。
  先行抵达分水驿迎接韩遂一行的,不是旁人,正是阎忠。
  “见过军师。”
  “见过将军。”
  两人仍以旧时称谓见礼。相视一笑,尽在不言之中。
  “多日未见,军师容光焕发,犹胜先前。”韩遂语透深意。
  “身兼重任,不敢有一日懈怠。待大势已成,方得浑身轻松。”阎忠亦答有余韵。
  “军师所言极是。”韩遂这便收拾心情,与阎忠同往大震关。
  见蹄下官道,皆铺陈青石,拓宽数丈。韩遂这便随口一问:“王上意欲何为?”
  “无它。”阎忠答道:“只为保丝路通畅。”
  韩遂轻轻点头,不置可否。
  待重见自己亲手督造的雄关时,韩遂难掩惊讶:“王上欲造城乎?”
  “然也。”阎忠笑答:“主公见此地群峰密集,山岭高峻,沟壑深长,林草茂盛。山间草长林茂,谷中清水潺潺。山脊草场广阔,绵延起伏,犹如碧涛,铺满群山之巅。便想在此处筑城牧马。”
  听阎忠称刘备为“主公。”韩遂心中一动:“关山草原乃关中绝佳牧场。秦非子曾为周王室养马于汧渭之间,‘马大蕃息’,功绩卓著,受封周室附庸。前汉时,大将军卫青、霍去病北征匈奴,所用战马也多出此地。”
  阎忠顺其意:“蓟国称万马之邦。马政兴盛。主公欲在此地牧养战马,亦是常理。”
  “然也。”韩遂点头一笑。
  登临雄关,入关城大堂。
  韩遂领三十六部羌渠,跪地行礼:“拜见蓟王。”
  “免礼。”刘备伸手虚扶:“赐座。”
  “谢王上。”韩遂领三十六部羌渠,依次落座。
  “自金城一别,已有经年。校尉别来无恙否?”刘备笑问。
  “谢王上挂念。金城一别,物是人非。今与王上如此相见,遂,始料不及也。”韩遂一声长叹。
  “终归仍能相见。”刘备问道:“此次举事,乃黄巾凉州渠帅北宫伯玉与李文侯主谋。三十六部羌渠乃算从谋。校尉被裹挟入伙,亦算从众。”
  “谢王上不杀之恩!”听闻被归于从众,韩遂和三十六部羌渠终于松了口气。
  “然,关西逆乱,一日数报。陛下寝食难安,夜不能寐。死罪可免,活罪难逃。”刘备又道。
  “敢问王上,如何定罪?”韩遂问道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559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