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566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566/2006

  箭楼守住左翼。大贤良师故技重施,轻翻右掌,向上一托。
  轰隆隆——
  地动山摇。右翼一道垣墙,破土而出,横在身前。
  战马惊惧止步。背上骑士被惯性抛出。迎面撞墙,崩血毙命。
  “这……”董重早已吓尿。
  如此神通,岂是人力能敌。
  乱箭杀尽汉骑。车上大贤良师捋须而笑。声音不大,却字字入耳:“本座通晓八门遁甲,能驱六丁六甲之神。点石成金,聚土为山。可长可短,能有能无。上天遁地,无所不能也。尔等肉眼凡胎,又岂能辨得出真仙。呔!且看本座撒豆成兵——”
  话音未落,金光如雨。
  落地后便有藤蔓破土,结出硕大豆荚。放眼望去,原本空空如也的地面,眨眼间,竟豆荚遍地。
  “神兵破壳!”大贤良师已在车上开坛做法。
  豆荚接连炸开。一个个裹满清液的神兵,竟从荚中滚落。
  一时杀声震天。
  “顶盾!”阵中皇甫嵩一声怒喝,板楯立刻挡在阵前。
  “出矛!”长矛手列队上前。
  “张弓!”弓手缓缓开弓,斜指头顶。
  皇甫嵩果然宿将。临危不惧,应对得当。
  董重稍觉安心,忽听身后战马惊走。回头一看,一株豆荚正开在数尺之间。
  豆荚猛然炸裂。
  不等豆兵滚落。董重重重挥鞭,箭一般逃窜。
  帅旗一动,士气顿时崩盘。
  汉军兵败如山倒。皆追董重奔逃而去。
  “朽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不可圬也!”
  皇甫嵩一声长叹,勒令麾下兵士,且战且退,为大军断后。
  “哇哈哈哈……”大贤良师的狂笑,犹在风中啪啪打脸。
  直到避入营中,身披狐素大氅。董重犹自抖如筛糠。浑身恶寒,牙关打颤。城下种种,历历在目。实在是太恐怖。如此人物,如何能敌。
  如何能敌!
  倒是曾随卢车骑亲赴沙丘平台的军曲候朱灵,窥破端倪。这便与最后归营的左中郎将皇甫嵩私语道:“广宗城下,或与沙丘平台相同。贼人将地面挖空,上铺活板……如此如此这般。”
  皇甫嵩这才想起卢车骑临行之言:“事不宜迟,且与我同往沙丘平台,去请苏子度。”
  “喏!”
  蓟国,临乡城。
  王宫正殿。
  左国令士异,独立垂帘之下,朗声宣读蓟王命:“封高览为校尉,号:扬武。秩比两千石,‘银印青绶’。另赐黄金千两,兵甲一套、战袍十件、四季朝服及西极宝马‘狮骢’。”
  “臣,拜谢领命!”高览肃容下拜。
  便有女官捧来朝服、印绶,领高览入偏殿更换。入殿拜谢,排座比两千石队中。
  “有劳王傅为扬武校尉,调配兵马。”王太妃自帘后言道。
  “喏!”王傅黄忠起身领命。
  “黄金台上,又有喜讯传来。”王太妃笑道:“兄弟二人,齐登六层楼。”
  “哦?”王傅黄忠大喜:“是何人也。”
  “这便召来与诸位相见。”王太妃笑答。
  须臾,便有儒士二人,联袂上殿。
  “辛评、辛毗(pí),拜见王太妃,王妃。”
  “兄辛评,字仲治。弟辛毗,字佐治。颍川阳翟人氏。”右丞耿雍为众人介绍:“三日前抵达四方馆。直升五层,荣登六层,却憾止黄金阙下。”
  “六层已实属不易。”王傅宽慰道。
  “然也。”王太妃轻轻颔首:“蓟王不在,国事当由诸位决断。辛氏二杰,当封何职?”
  “当食千石俸。”左丞崔钧起身奏报:“可为一城之令。”
  辛评、辛毗闻言,不禁热血沸腾。蓟国一城万户,十万余口。仕途起步于千石俸,必成佳话。
  见百官纷纷附和,蓟都尹娄圭却起身言道:“所谓事急从权。今有冀州六国,吏治荒废,民不聊生。月前,六国主曾问政王太妃。今日何不将辛氏二杰暂行外派,助六国重拾吏治,定国安民?”
  此语一出。王傅、横海中郎将、左右国相等蓟国肱骨重臣,纷纷醒悟。
  百官虽不知所以,却各个屏气凝神。
  王太妃自垂帘后相问:“如此,辛氏二杰当暂归何处?”
  蓟都尹娄圭朗声答道:“可暂领河间、中山二国相。”
第015章
退居其次
  “国相位同太守,食俸二千石。且此位万众瞩目,若坦然授之,恐遭非议。不如,退而求其次。”乃王傅出声。
  “如此,或可为长史。”蓟都尹娄圭言道。
  “国相长史,不过六百石俸,太少。”王太妃不许。
  “回禀王太妃。诸侯国相乃朝廷任命。若无国相,可暂置长史,代理国政。俸禄酌情升为千石,亦无可厚非。”娄圭再答。
  “无国相只设长史。”王太妃这便领悟其语中深意。如此,既手握一国之政,又可免僭越之嫌。毕竟,一国之相,需朝廷任命,诸侯王无权自行授予他人。
  “何不为郎中令,暂理国政。”王傅便又进言。
  诸侯王宫,置郎中令一人,秩千石,主王宫大夫、郎等属官。王宫属官,诸侯王当可决断。再令其暂理国政,当可免僭越之嫌。
  “如此,甚好。”王太妃点头应允。
  蓟国亦是诸侯。却将国中属臣,派往邻国。暂领一国之政。
  辛氏二杰,虽不置一语,却心生狂澜。
  再联想。黄巾逆乱初,便避难蓟国六国馆中的冀州诸侯王。其中关窍,昭然若揭。六国与蓟国,必然关系密切。至于亲密到何种程度,非肱股重臣而不可知也。
  待群臣商议完毕,王太妃遂隔帘问道:“二位可愿暂领郎中令一职,为中山王、河间王分忧?”
  辛氏二杰齐声下拜:“臣,领命。”
  “既如此。待下朝,便与右丞同往紫渊六国馆,拜见二王,即日赴任。”王太妃言道。
  “喏!”二人这便退入侧室,等候右国相到来。
  宫女奉上香茗糕饼,便纷纷退下。待中只剩二人静坐,辛毗这便开口:“敢问兄长。你我兄弟,如今可是蓟国之臣?”
  “然也。”辛评轻轻点头。
  “既是蓟王属臣,因何派往邻国?”辛毗再问。
  辛评答曰:“王上与诸王,皆汉室宗亲。国难当头,互相扶持,亦是国之常理,人之常情。”
  “王上意欲何为?”辛毗终于问出心声。
  “且看你我麾下属吏,来自哪里。”辛评一语中的。
  辛毗点头到:“弟,亦如此想。”
  今日逢小朝会,诸事不多。不到日中,便已散朝。
  右国相耿雍入侧室,与二人相见。同乘御赐马车,入相府午宴。
  宾主落座,辛氏兄弟举杯相敬。耿雍亦回敬。落杯后,耿雍这便言道:“恰逢多事之秋,道路断绝。诸王屡次上疏,求问国事。皆石沉大海。尚书令言,‘郎官捉襟见肘,自用尚且不足,如何外派藩国’。”
  秦汉之初,郎官属郎中令,武帝时改属光禄勋。员额不定,多时达五千人,有议郎、中郎、侍郎、郎中四等。以守卫门户,出充车骑为主要职责,亦随时备帝王顾问差遣。初以任子(因父兄功绩得保任授官者)、赀选(以有相当财产得任官资格者)充任。后武帝从董仲舒议,始使郡国每年保荐孝廉为郎中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566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