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567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567/2006

  两汉郎官,常有出任地方长吏之机。被时人视为出仕之重要途径。
  诸如贾诩、荀攸,皆曾为郎。却也皆弃官而去。
  关东、关西逆乱,群盗蜂起。陛下孤守洛阳不到一载,郎官竟去大半。乃至无人可用。宋枭之流竟可为一州刺史,足见朝政日非,何其凋零。
  右丞口中“尚书令言”,必是指尚书令曹节,私下之言。
  见右丞将国事直言相告,辛评亦吐露心迹:“我等二人,既登黄金台,出仕蓟国,便是认主王上。但有所需,右丞只管吩咐,无需见外。”
  耿雍笑道:“如此甚好。二位属吏,皆从各城抽掉。务必替诸王守好疆土。”
  辛氏二杰,皆足智多谋。能登六层,可见一斑。
  这便心领神会:“我等,定‘替诸王守好疆土’。”
  午后,三人又同赴紫渊六国馆。面见中山、河间二王。即拜郎中令一职。
  话说。六国结盟血书,刘备早已知晓。虽未明言,然事实胜于雄辩。今日领辛氏二杰前来,二王自当心知肚明。亦得心安。蓟王遣二人代为理政,便有默许血盟之意。
  七国联盟成矣。
  于是乎。右丞但有所求,二王必有所应。其乐融融,令辛氏二杰更加笃定。七国必有同盟。
  之所以先择中山、河间二国,乃因二国与蓟国接壤。境内黄巾贼寇,散乱无序,聚散无常。成员更是天南地北,五花八门。多以流寇为主,非张角嫡系死忠。且与蓟国暗通曲款的郭祖,传言亦在中山国附近游荡。
  二王只出王命。官服印绶,诸如此类皆出蓟国。
  待同车返回王都,左丞已为二人择好府邸。再入王宫,拜为王宫谒者。
  谒者,秩六百石,职奉王命出使。
  虽已散朝,王傅、横海中郎将、国相,蓟都尹等人皆在。
  “黄巾大部,虽被困于广宗,余部仍广布冀州。”耿雍开门见山:“二位此去,当先讨贼,后安民。”
  王傅又叮嘱道:“斥候来报。有大小黄巾贼,隐匿在中山、常山、赵郡、上党、河内等郡,太行诸谷之中。人数不等,以青州黄巾渠帅张饶所部最多,或有三十余万。”
  辛评遂问:“青州黄巾为何北上冀州。”
  “本为驰援张角。被汉军阻于大河。后趁黎阳营等数路驻军驰援长社,乘机渡河,乱入渤海郡。亦曾攻掠我国。连败数阵,死伤过万。见事不可为,便领兵西去。欲与太行诸部合兵一处。反攻汉军,解广宗之围。”黄忠答道。
  “今青州黄巾,所在何处?”辛评又问。
  “或屯兵于安平国内。”黄忠又答。
  安平国,夹在中山国与河间国之间。亦与蓟国比邻。
  辛评这便醒悟:“王上可是要断青冀二州黄巾勾连,败青州黄巾于安平。”
  “然也。”右丞耿雍笑赞:“仲治果然大才。”
  “卑下愧不敢当。”略作沉思,辛评又道:“黄巾虽杂,却非乌合之众。三十万乱军,绝非一战之功。当徐徐图之是其一。分化瓦解是其二也。若能收为己用,方为上计。”
  众人闻言,相视一笑。
  右丞耿雍抚掌笑叹:“仲治之言,竟与主公不谋而合。主公来信曾言,若能收降三十万青州贼众,可编为‘青州兵’也。”
  自落座,便未置片语的辛毗,此时却语出惊人:“主公若得三十万精兵,何愁天下不定。”
  右丞耿雍欣然点头:“辛氏二杰,果不其然。”
第016章
破敌为先
  “此去冀州二国,当有蓟国上将陪同。”王太妃自帘后言道:“谁人愿同往?”
  黄忠这便抱拳道:“臣,愿往。”
  “区区蟊贼,何须劳烦王傅。”荡寇校尉颜良起身道:“臣愿领麾下精兵,南下讨贼。以除后患!”
  “末将当同往。”讨虏校尉文丑亦起身言道。
  “荡寇、讨虏,同行,事成矣。”蓟都尹娄圭抚掌而笑。话说蓟国人才济济,将星汇聚,此乃天意也。
  “戈船左司马胡玉,与贼酋郭祖相熟,可令其随同前往,见机行事。”右丞耿雍又道。
  “如此,二位校尉各领本部兵马,与辛氏二杰同往冀州。”王太妃这便命左国令士异,取来兵符将令。
  “得令!”颜良、文丑,双双出列。
  “扬武校尉,领本部兵马,驻守南界,接应荡寇与讨虏校尉。”王太妃又道。
  “臣,领命。”高览亦出列。
  “横海中郎将,全权处置粮草转运,兵马调度事宜。”王太妃逐条说来。
  “臣,领命。”黄盖亦出列。
  “王傅居中坐镇,谨防宵小。”
  “臣,领命。”黄忠最后出列。
  “天下播乱,贼寇逆窜。农人纷纷逃亡,良田皆荒芜。眼看饥荒将至,早日平乱便成当务之急。蓟国富庶,更惹贼寇垂涎。虽不敢大举入寇,却屯于国境,流连忘返,乃心腹之患。且数十万贼寇,悬于汉军后背。广宗战事胶着,一时难分胜负。若贼人反戈一击,与城内贼酋里应外合,重创汉军,破围而去。则势危矣。”王太妃最后言道:“于国于家,当驱散乱贼,造福万民。”
  “臣等,领命!”
  王太妃一席话,令辛氏兄弟亦钦佩不已。蓟王少时丧父,与孤母相依。之所以能成为今日之蓟王,母亲居功至伟。
  诚如王太妃所言,于公于私。蓟国南境,皆不可坐视贼人盘踞。
  蓟国兵力,多为招募。兵士足月领取薪俸。蓟国多粳米,故薪俸皆用铜钱。今已换成蓟国上币。东凌邑矿山,铜锭、铁锭不断。偶有金锭、银锭随船送来。刘备却并非一味铸币。首批四出文钱,铸满十亿即可。
  货币滥发的危害,刘备又岂能不知。
  之所以缺钱。除去经济繁荣,丝路流金。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,豪右囤钱避险。
  将大量铜钱囤积在坞堡之内,不再参与流通。市面上会出现许多私铸、私改钱,也正因缺钱之危。
  蓟国四出五铢,工艺精湛,用料上乘,被称为上币。在蓟国早已取代两汉各式五铢钱。兑换回的旧币再回炉,调配铜锡配比后,重铸成四出五铢。
  刘备分置在蓟国、西域、陇右的赀库,强大的推动作用,也使得蓟国上币,日益成为丝路通用货币。
  正因看到旧式五铢钱,大有被新式五铢取代之势。豪右将囤积的铜钱,再次拿出流通。欲更换新币囤积。奈何“券钞”横空出世。面值从“十角”、“廿角”、“卅角”、“卌角”、“百角”、“皕角”不等。试想,怀揣五张“皕角钞”,与怀揣一缗铜钱。孰轻孰重,一目了然。
  正因大宗交易皆用“券钞”和“金券”。铜钱皆存于赀库,只以数字的形式,在不同的账户间流转,并未有大量现于市面。于是,豪右囤积铜钱的心愿,纷纷破产。
  “荷包”开始取代“钱囊”。刘备手绘图板,令函人制作的新式“券钞皮夹”亦迅速风靡蓟国。
  或有人问,为何宝钞,难以仿造。
  原因很简单啊。欲仿宝钞,需先学会烧白琉璃和造桑皮纸,二项神技。而后我们再谈油墨防伪。
  约好三日后启程。辛氏兄弟,便与右丞同车返回各自府邸。府邸为前后二进院落。乃千石高官制式。修缮的极为华美。府中婢女仆从齐备,家私物什一应俱全。所谓拎包入住,便如此这般啊。
  二人一晚安睡,翌日便前往四方馆,接回家人。
  皆大欢喜。
  将二子府邸,转了个遍。老母不禁感叹。果如童谚所传,十年寒窗无人问,一朝登顶天下闻。二人虽未能登顶黄金阙,兄弟齐升六楼,亦是一段佳话。
  且说散朝后,扬武校尉高览,领麾下百人,从南港出发,前往楼桑演武场,接收部下。
  演武场由王傅黄忠坐镇。蓟国精兵,皆出自蓟国双壁之手。
  加盖了大帐篷的演武场,座无虚席。场内兵士杀声震天,挥汗如雨。
  饶是高览亦血气翻涌,跃跃欲试。看台上人群声嘶力竭,血脉喷张实属正常。
  高览麾下却各个瞠目。练兵也能卖票?
  无需入场。入北门,乘天梯直升二层。自有人前来接待。
  “可是扬武校尉当面?”刚出天梯,便有年轻文士赶来见礼。
  “正是。”高览抱拳回礼:“足下何人?”
  “鄙人乃王傅‘门下书佐’。校尉且跟我来。”文士伸手相邀。
  “有劳。”高览紧随其后。
  一路行来,颇为安静。厮杀声,欢呼声,几不可闻。单此一项,便知蓟国在督造上的匠心独运。
  官舍皆钉有门牌。长史、参军、兵曹、军监、禀假、军市……不一而足,功用一目了然。
  “其职吏部集各一人,总知营事。兵曹掾史,主兵事器械。禀假掾史,主禀假禁司。又置外刺、刺奸,主罪法。”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567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