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58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58/2006

  一般来说,高温茶汤易露苦底。水温越高,茶叶中的苦涩会释出的越多,若不想喝到茶叶过多的苦涩味,中低温冲泡为宜。
  刘备家的茶,被称为香茗。除了煮茶的温度适宜外,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器具——纱囊。纱囊的作用类似茶包。将磨碎的茶粉,装入细纱囊再用温开水冲泡,加入蜜浆调味,茶水清澈,自然甘甜生津。
  茶水、茶汤、茶粥,单从字面上,也能看出三者的区别。
  喝惯了自家的甘美清茶,再来喝茶寮的咸苦茶汤,实在是有些难以下咽。
  见楼桑少君皱着眉头,放下茶碗。茶寮女主人这便明白,刘备并非为茶而来。
  “少君所为何来?”女主人笑问。
  “听闻姐姐来自南阳,不知可识得南阳郭芝。”刘备年少,不喜绕弯。
  “南阳郭氏,自然知道。”女子笑着点头。见她年纪,似也不大。再看发髻上崭新的骨笄,或许也刚刚及笄(十五岁)。
  “既识得郭芝,为何不去酒垆相见。”刘备笑问。
  “我与他素昧平生,为何要见?”女子反问。她听闻过南阳郭氏,却不识得郭芝。
  刘备点了点头,“那么,姐姐又所为何来?莫非只为卖茶?”
  “非也。”女子果然另有目的,“三月前,南阳郭氏自产寝垫。说是楼桑刘氏真传。姎(我)本不信,这便前来一探。”
  “原来如此。”刘备明白了,“所以,姐姐便寄身茶寮,等我自送门来。”
  “又对。”女子笑道:“所幸天不负我,这便等来了少君。”
  “姐姐也想制造寝垫?”
  “嗯。”女子先是点头,跟着又摇头。道了声稍候,便从上层阁楼取下一木匣。打开后,从中取出一物,“少君可识得此物?”
  刘备岂能不知。正是棕丝。用来做棕垫的棕丝!
  江南盛产棕榈树,多用棕丝编织蓑衣,称棕衣,也称‘棕蓑衣’。
  “姐姐来自江南?”刘备笑问。
  “我祖籍交州。”女子笑道:“早年陪长兄来南阳拜师习文。故少了些吴语口音。”
  交州……刘备灵光一现:“莫非是交州士氏?”交州有名的大家族,显然是士氏。
  “正是。”女子随即说出来历:“奴家名异。正是交州士氏。”
  士异。
  刘备又问:“士燮(xiè)是你何人?”
  “正是家兄。”士异又答:“家兄年少时,师事颍川大儒刘陶。我与他一同渡江,相伴共读。刘君后举孝廉,为顺阳长,家兄相伴左右,便也搬到了顺阳。久居南阳,耳濡目染的许多当地的乡音。”
  顺阳隶属于南阳。说女子从南阳来,确是没错。只不过其中多有曲折。
  “姐姐既是交州大族,寝垫技艺,学之不难。只需将寝垫剖开,一窥便知。为何还要来楼桑见我?”刘备眼睛亮亮的笑道。
  女子岂能不知,杏眼微微一蹬:“楼桑寝垫,天下名扬。世人皆知寝垫技艺,出自涿县刘氏。我家若擅自仿造,岂非令天下耻笑。”
  果如刘备所想。
  正如南阳郭氏,遣人来楼桑学艺一样。交州士氏,要的不过是一个授权。
  这个时代,挣钱固然重要,能体面的挣钱,更重要。没有楼桑刘氏的授权,交州士氏即便把棕垫造出,名流高士也会耻于购买。若没了他们的支持,棕垫便是造的再好,也卖不好。
  归根到底,这个时代,名声才是一切。爱惜羽毛,可不是说说而已。
  想着已遍传北地胡商的‘牵招刘备’。有了这块金字招牌,别说赊马,胡商甚至会一路赶着马群,亲送到楼桑!
  这就叫名声在外。
  “姐姐想学楼桑寝垫诸技。却不知拿何物来换?”刘备说到了重点。
  “我家的茶艺。”士异想的倒好。前有南阳郭氏以九酝酿换得楼桑寝垫技艺。今用茶艺换寝技,有何不可?
  “自然是大大不可。”刘备摇头:“南阳郭氏之‘九酝’可与‘甘醴’并列。号称五齐之甘。而你家这煮茶的技艺,却是稀松平常。”
  “你吃过比我家还好的茶艺?”士异满脸不信。北(地)人如何能精于此道?
  刘备吁了口气:“姐姐可否移步,去一趟我家?”
  “听闻夫人坚贞守节,(士)异早想去拜访。择日不如撞日,便是今天如何?”女子生怕夜长梦多。
  “如此,甚好。”刘备点头笑道。
  中庭,堂前。
  宾主分坐。公孙氏便将清茶一杯,送到士异面前。
  刘备指着清澈见底的青瓷杯笑道:“别人家是吃茶。到了我家,却是要喝茶。”
  士异双手捧起,用长袖遮掩,送入口中。
  果然甘冽润喉,止渴生津。
  好茶。
  这便叹息着放下瓷杯,俯身行礼:“不愧是楼桑少君。非但精通诸多织造之技,还精于茶艺。异,受教。”
  “正如我先前所言,姐姐若想学习寝垫技艺,需要用别物来换。”刘备笑问:“不知除去茶艺,姐姐还精通什么?”
  “这……”士异略作思量,旋即答道:“少君可听说过‘顺阳卫’?”
  “未曾听说。”刘备摇头道。
第067章
何为楼桑
  说起‘顺阳卫’,就需说起一人。
  正是大儒刘陶。
  刘陶,一名伟,字子奇,颍川颍阴人。前汉淮南厉王刘长次子,济北贞王刘勃之后。其沈勇有大谋,不修威仪,不拘小节。通《尚书》、《春秋》。年少时曾往太学游学,归乡后收士燮等人为徒,数年前被任命为顺阳(县)长。
  刘陶到任县里时,境内大奸巨猾甚多。上下皆有他们的眼线帮凶。政令不通,民怨沸腾。于是宣招吏民中勇猛有力者。言道:只需身不畏死,不管出身良恶。
  有剑客等十多人,齐来应募。其中不乏江洋大盗,亡命之徒。刘陶谴责他们的罪过,勒令他们洗心革面,重新做人。又使他们各自结纳亲朋好友,得数百人。靠着这群悍不畏死的游侠剑客,刘陶查办了不法分子,将他们悉数捉拿归案。
  县中大治,乡民敬之如神明。
  这群立有大功的游侠剑客,便被称为‘顺阳卫’。
  刘备问过方知,刘陶年前因病免官,今以授侍御史,正在洛阳朝堂。‘顺阳卫’便暂托付在士异兄妹的手中。
  士异这段话里面,信息量极大。
  简而言之,御史刘陶为顺阳长时的一支武装,被士异用来交换楼桑寝垫的授权。
  思前想后,刘备幡然醒悟:“姐姐可是想为顺阳卫,找一个好归宿否?”
  士异轻轻点头:“正是如此。彼时,顺阳卫奉命查办的奸恶之徒,多是本地豪强。双方势如水火,结仇极深。如今刘君因病免官,新任县长未到,便有豪强伏杀了数名‘顺阳卫’。若无处落脚,他们只能隐姓埋名,远走他乡。”
  果然如此。
  刘备想的没错。以前有刘陶的鼎力支持,豪强们不敢轻举妄动。如今刘陶前往洛阳为官,顺阳卫顿时就失去了倚靠。以往那些被他们抓捕关押,甚至腰斩弃市的当地豪族,便纷纷前来寻仇。
  只是,刘陶为何将这支精锐,交给刘备?
  士异终于说到了重点:“年初,崔廷尉曾向陛下呈上一物,令龙颜大悦。少君可知此物为何?”
  刘备摇了摇头,“不知。”
  “正是果仙冻。”士异又道:“陛下问了果仙冻的来历,崔廷尉言语中便提及了少君。当时,刘御史亦在。这便将少君诸事默记在心,才有后来(士)异,楼桑寮中卖茶诸事。”
  原来是崔烈。
  能制出果仙冻此等神物,此子必定不凡。好奇之下,刘陶便向崔烈问及刘备,又派士异前来打探。见楼桑大治,齐民纷纷来附,更加坚定了刘陶的判断。
  这便派遣手下精锐,前来为刘备效命。
  这其实是一种保护。
  可是……为什么?
  为何一个和刘备勉强算是沾亲带故,却八竿子打不着的颍川大儒,要如此煞费苦心来保护一个涿县的半大小子?
  送走士异,母亲道出了原因。
  母亲说:兴前汉两百年之高祖,兴后汉两百年之光武。今又两百年,谁人可再兴大汉?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58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