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59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59/2006

  你是汉室宗亲,皇族血胄。又知不患寡,而患不均。如今这天下,豪强地主兼并土地,日饮夜宴。贫苦齐民质儿卖女,三餐不继。富的更富,贫上加贫。不正是不均?
  何为华夏?
  刘备答道:华服和高夏。
  何为楼桑?
  刘备思前想后,冲母亲恭敬行礼。言道:儿,已尽知。
  楼高成夏,桑麻为裳。便是楼桑。
  千万万个楼桑,不正是华夏吗。
  文有卢植,武有黄忠。侍卫之臣,忠志之士,纷纷来投。又岂是为了美酒良马!帝舜历山耕田,乡民互相谦让而不再争田界。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,三年即聚集成一个村落。
  说到底,不正是在刘备的身上,看到了再兴汉室的希望吗?
  话说,是不是不应该在村中大兴土木啊。
  再想下去,刘备不仅在自家大兴土木,还捎带把整个楼桑村建成了如今气象。参考他幼年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言论,不正好言行合一的吗。
  真,人主矣。
  刘备无力的吁了口气。
  数日后,一群车队浩浩荡荡的驶进了楼桑。
  数百顺阳卫拖家带口,听说许多人把九族都一并迁了过来。可见与顺阳豪强有多么大的仇怨。
  先把他们暂且安置在宗人附民家中,又调拨足数钱粮度日,以安其心。顺阳卫终为刘备所用。顺阳卫原本的职务,乃是刺奸。刺奸,和贼捕同为县中的执法官。分工略有不同。刺奸者,刺奸恶。偏向于侦察、举证、揭发。而贼捕则是去执行抓捕。
  队中置左、右两名刺奸。左刺奸名叫吕冲。右刺奸名唤魏袭。皆为义士,弓马娴熟,可堪大用。
  顺阳卫多为豪侠。由黄忠选出数十名高手充作白毦卫。剩下分成两队,仍由吕冲、魏袭统领。还有一队善翻墙入室,监听细作,消息埋伏,由耿雍统帅。
  武卒、刺奸,再加上宗人附民组建的部曲,刘备终能安枕。
  村中已满,实在是无地可建。刘备站在家中望楼,俯瞰了许久。终于心生一计。
  找来苏伯,刘备将自己手绘的图板,交给他看。
  苏伯顿时明了:“少东家是想跨水搭桥,桥上建屋,供人居住。”
  “然也。”村中实在无处可见,刘备便打起了清溪的主意。楼桑村横跨在清溪两岸。穿村而过的河道,正用青石砌成堤岸。只需在两侧堤岸横架起一座座桥梁,桥梁上再建起桥屋,如此一片横跨清溪,绵延不绝的水上建筑群,就成了安置‘顺阳卫’最佳场所。
  桥屋,是建在桥上的廊、亭、楼、阁总称。
  与普通屋舍最大的不同是,它建在水上,底下无基。由飞架在两侧堤岸的桥梁,提供支撑。
  苏伯看过后说道:可建单孔木拱廊桥。每隔五米建一座。桥与桥之间以木梁连接。如此形成稳定的‘十字梁’结构。以此为基,上建重楼,稳固无忧。
  见刘备对桥梁结构并不了解。苏伯又取出木板,细细画来。
  所谓木拱廊桥,便是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。桥足支撑在两岸青石堤坝之上,底座由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拼接对拱而成‘八字结构’,不用钉铆,完全靠桥自身强度、摩擦力和直径大小、所成的角度、水平距离等,巧妙搭接。
  结构简单,施工迅速,却坚固异常。
  刘备大喜。
  村中良匠颇多。只需材料充足,又调拨足够人手,将清溪穿越楼桑的这段水域,全部盖满,不过是时间问题。
  容易。
第068章
清溪桥楼
  第一座建成的清溪桥,为单孔木拱廊桥。桥长五丈余(12米),宽一丈余(2.5米),单孔跨五丈,拱跨五丈有余。桥面至水面高约二丈余(5米)。桥足围砌青石,桥面以盐渍木为梁。此桥只架桥梁,却未建桥屋。
  还需在它的左右两侧,再建桥梁。三桥再以木梁串联,形成稳固的十字梁结构。如此桥梁飞架,遍布整个溪面,形成绵延的十字梁架,再上建桥楼,供顺阳卫九族居住。
  于是‘清溪桥楼’,又成为楼桑一景(可参见芷江侗族风雨楼)。
  听闻刘备又广要盐渍木,辽东田氏喜不自胜。
  船渡勃海(渤海),逆入涞水,如此水陆并进,将辽东巨木源源不断的送到楼桑。楼桑寝垫亦随车船返回,贩卖全国。
  木拱桥梁,建造极快。
  其实,所谓桥楼,和村中楼阁并无本质区别。唯一不同,重楼建在地基之上,桥楼则建在桥梁之上。水面湿气大不易点燃,盐渍木又能防火,刘备还设有防火水缸,只需小心提防,桥楼自是安全无虞。
  十字桥梁的好处就在于,不仅横向,纵向也可承重。只需以十字交叉点为轴心,足可建起一座面积颇广的五层高楼。余下的十字梁臂可前、后、左、右,各建一座三层矮楼,皆为穿斗式构架,双坡顶。
  每个桥楼,各由五座楼阁组成。前后为门楼,出门便是街巷。左右为附楼,正中才是主楼。
  虽省去了院落,却可胜在紧凑。待建成,村中遍寻不见清溪,只有绵延无尽的重楼飞架南北。蔚为壮观。
  顺阳卫多有职务在身,刘备给的俸禄丰厚,足可养家。所以有没有院落,院中有无猪圈、鸡埘,桑园水田,都不重要。重要的事,举族定居楼桑后,再无后顾之忧。邻里守望,也不惧顺阳豪强前来寻仇。
  立冬前,楼桑水稻开始收割。
  这可是举族的大事。老族长一声令下,全族老幼皆为收割奔忙。
  打谷场堆满了金黄的稻穗,即便是砖石铺就的街巷,也被临时挤占。
  大汉连年灾荒不断,官逼民反。而楼桑却能季季大熟。说到底,都是麒麟子带来的福瑞。亩产虽没有八石,却足有五石!颗粒归仓,举族欢腾。
  除去稻谷,稻田中的鱼蟹鹅鸭,也可称丰收。
  宗人各有良田照看。刘备家的百亩水田,便交由顺阳新来的附民照料。
  一年只收一季,饶是刘备也不敢大意。
  直到稻谷收归仓楼,这才松了口气。金黄的稻草堆在村中大大不妥。如此易燃之物,远远的堆放在田间地头才算安全。当然,最好是把它们用掉。充作肥料直接还田,是最好的解决之法。
  抢在落雪前,桥楼大建又起。
  这日,一匹快马奔入村口。
  马上骑士举目四望,不由大惊。本以为是个小小村落,不曾想却如此繁华。重楼高阁,鳞次栉比。街巷楼上,人声鼎沸。好不欢腾。
  村口阙楼上,有人出声询问。骑士这便冲头顶抱拳一礼,问刘备家在何处。
  答曰:村东五丈桑旁便是。
  骑士这便下马,沿路向村东走去。
  一步一景,景随身行。路上行人皆面露喜色,神采飞扬。
  便是县里,也没有此地繁华。
  沿大道转右,一株冠盖如云的老桑便立在楼阁林立的街道远处。
  旁边的深宅大院,正是刘备的祖屋。
  开门的是个半大少年。问清来由,这便请骑士入内。
  黄忠在校场练兵,白天多半不在。黄叙整日撒欢野跑,也不在家中。只有苏双能耐住性子,窝在后院养马。今日正在前院井栏为马驹洗澡,听到铺首被人扣声,便开门询问。
  又听闻是从华县来的官差,这便把他迎入院中。
  刘备都是上夜课,白天多半在家。听苏双喊有客来访,这便出堂迎接。
  见到刘备,官差纳头便拜。
  刘备这才想起,他便是那名贼捕。
  见他无碍,自然欣喜,便请他堂内说话。
  来人名唤臧戒。本是一名贼捕,那日在范县亭舍捕杀了琅邪贼酋劳丙后,已擢升为华县狱掾。狱掾是狱曹的属吏,县狱的典狱长。能领百石俸禄。听臧戒说,其余几名贼捕也各有升赏。感刘备恩义,这才托臧戒前来,奉上百金酬谢。
  刘备推辞不受,又盛情留他小住数日。整日好酒好菜,悉心款待。臧戒与黄忠一见如故。切磋完武艺,又去校场看精卒部曲练兵。再听说刘备收留附民、顺阳卫诸事,心中颇多感叹。
  临行前,刘备又送上楼桑钢刀数把,臧戒深谢而去。
  这个时代,木漆无毒。
  建好的桥楼,便可搬进居住。再慢慢装点门面不迟。亲族聚集,楼上楼下正好安置。长者居下,壮者居中,子女居上。楼层廊房众多,皆可安置。即便有拖家带口,九族齐聚,一座不行,便置两座、三座。桥楼总能安置。
  皆大欢喜。
  横跨清溪堤岸的廊桥,前后两座门楼,临近街道,地势极好。皆被主人改造成了商肆。或租赁,或自营,收入颇丰。于是前后两条廊街,遂成为热闹的集市,与夜市并称为‘楼桑二市’。整日熙熙攘攘,车水马龙。登楼而望,远林近水,尽收眼底;俯瞰闹市,万千景物,历历在目。后有文人墨客绘此为‘楼桑八景’之一,名曰‘桥楼归市’。
  宗人皆称刘备少君。顺阳卫民却称之为,少主。
  送走臧戒,女刺客又来。只不过这一次她不再藏身茅厕,而是正正经经的登门拜访仙居在七层顶楼里的女道,买英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59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