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670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670/2006

  “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。”便是俗语所谓“顾头不顾腚”。
  如前所说,时下丝路,有北、中、南,三线。时人多走中线:翻大震关,过洪池岭。入河西走廊,出玉门、阳关,直达西域。此路,车马不绝于道,沿途郡县,年年修善。路况最佳。
  除此之外,还有一条少有人问津的南线。
  南线由长安沿渭水过陇关、经上邽、狄道、枹罕,由凤林渡,过大河,穿西平,越大斗拔谷(扁都口)至张掖。
  “河水又东历凤林北。凤林,山名也,五峦俱峙。耆彦云:昔有凤鸟,飞游五峰,故山有斯目矣。”
  换言之。李儒、戏志才二人领西域联军,先大摇大摆,从中路返回西域。翻越洪池岭,入张掖后,又悄然转入南线,伏于大斗拔谷口。趁杂羌倾巢而出,后方空虚,自大斗拔谷重返西平,经凤林渡过大河,再入枹罕。抄掠大小榆谷,河湟谷地。
  蓟王善掠人家小。可不是说说而已。
  “大斗拔谷在(删丹)县南二百里。”一作“达斗拔谷”或“大斗谷”。
  谓杂羌者,便是所谓“别种”。
  三十六部杂羌,与东西二羌,千丝万缕。西羌偏旧俗,东羌多汉风。居中杂羌,便是新旧之间,天然的润滑油和粘合剂。人数亦不在少数。从驯化角度而言,汉化程度弱于东羌而强于西羌。
  多与烧当、参狼、白马三羌混种。西倾山中,钟存各部,亦有混入。
  杂羌倾巢而出。陇右大地,万马奔腾。杂羌上下皆知,蓟王中调虎离山之计:领兵入关中,追逐句就种羌。却不知何时得归。时机稍纵即逝,不敢丝毫耽搁。尽掠沿途幕府兵营辎重,一路轻骑冒进。
  不料却反中诱敌深入之计。
  为引诱杂羌,不让鱼儿脱钩。沿途大营所存粮草辎重,足够丰厚。“三表五饵”亦不过如此。施以重利,方能引羌骑不断深入,远离老巢。
  事实上,除去人吃马嚼。营中辎重,不过是暂存杂羌手中而已。待战罢,必重归幕府所有。
  春秋时,晋献公一心想吞并虢国,却苦于无路可达。大夫荀息谏言,何不用骏马与美玉,向虞国借道。晋献公忍痛割爱,拿出骏马、美玉,向虞国借来道路。晋国轻而易举,灭了虢国。此时,荀息又谏言,何不乘胜反戈一击,再灭虞国。夺回美玉、骏马。于是一战灭二国。战后,“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:‘璧则犹是也,而马齿加长矣。’”
  此事,共出典故二则:“假道灭虢”与“马齿徒增”。
  正如羌人这般。
  此时,亦看出城居的好处。所有牢城,皆筑高墙、掘深壕,引水护城,吊桥阻断。杂羌轻骑冒进,苦无攻城诸器,急切间如何能攻下。更何况,城内羌户同仇敌忾,与杂羌早已泾渭分明。任凭围城羌骑喊破喉咙,亦不曾动摇分毫。
  城内一家老小性命,皆系于己身。说什么同宗同源!家中娇妻美妾,儿女成双。牛羊遍野,骡马成群。岂能与尔等贼寇为伍。再说,我等皆是“羌户”,腰牌傍身。又怎能自甘堕落,与贼寇混为一谈。
  凡敢逼近,一箭射死。绝不留情。
  数日后,散布陇右的杂羌,未等来幕府强兵。却惊闻后方老寨,噩耗频传。
  西域联军,并护羌校尉部,兵出枹罕。兵分数路,攻入大小榆谷,河湟谷地。势如破竹,将寨中家小尽数掠走。牛羊马匹,掠夺殆尽。老寨至上而下,被舔舐一空,又付之一炬。
  浓烟蔽日,百里可见。
  围城羌骑悉知,仓惶而退。连天加夜,驰援老寨。又接连遇伏,人马折损无数。不等返乡,便半道折戟,主帅为流矢所杀,残兵一哄而散。此时方知,幕府将校,并无远遁。
  危急关头。热锅蚂蚁般乱窜的三十五部渠帅,便又聚拢到宋建大营。问计破敌之策。
  中军大帐。
  宋建环视众人,居高下问:“情况如何?”
  “西域联军与护羌校尉部,兵出数路,攻入河湟老寨。家中老小,无数牛羊,皆被掠走。又一把火,烧尽老寨。斥候已去看过,当真瓦砾无存,鸡犬不留。呜呜呜……”便有豪帅泣声答道。
  “此必是蓟国谋主之计也。”宋建一声长叹:“蓟王惯掠人家小。我等还是大意了。”
  “如今家小何在?”便有新到豪帅,双目红肿,掀帘入帐。
  “皆被重兵驱策,迁往西倾山中。”又有豪帅涕泪横流:“追之不及也!”
  “钟羌与蓟王结亲,自当甘为驱策。”在座有人恨声道:“我族败类!”
  “为今之计,又当如何。”再有人急声逼问。
  帐内众人,皆看向宋建。与宋建一碰,又各自移开。内心之仓惶无助,窥一斑而知全豹。
  “蓟王只取罪魁祸首,天下皆知。”宋建目视众人:“诸位可敢破釜沉舟,背水一战?”
  “家小被扣为质,如何敢战。”众人垂泪。
  “可否与我一走了之。”宋建再问。
  “背腹受敌,走投无路。”众皆哭诉。
  “唉……”宋建一声长叹:“战不能战,逃不能逃。如此,便将我五花大绑,同上陇山,负荆请罪。”
  “这……”众豪帅互相看过,遂咬牙下拜:“谢将军……舍命相救!”
  “且收拢部族,各自罢兵回营。切勿惹恼蓟王,悔之晚矣。”任务达成,宋建不由暗出一口浊气。
  “喏!”大小渠帅,掩面逃窜。收拢部族,暂居沿途幕府军营,日夜煎熬不提。
  至此,无双连环,或可宣告完结。
  亦未,可知也。
  所谓“病来如山倒,病去如抽丝”。然三十六部杂羌兵谏,却来得快,退更快。
  虽不过是“癣疥之疾”,却也是“肘腋之患”。不可不防。
  蓟国谋主,巧设连环。假意示弱,诱敌深入。奇兵尽出,一战而胜。便是所谓“卖了个破绽”。连环计的精髓亦在于此。不到最后,不知胜负。更窥不破战局也。
  数日后。宋建领三十五部杂羌,同登大震关首,负荆请罪。
  沿途民众,冷眼旁观,怒目而视,物伤其类,心有戚戚,不一而足。
  待蓟王亲出,为宋建披衣松绑,言道:“都尉辛苦了。”
  便在众渠帅满头雾水之际,宋建躬身答道:“臣,幸不辱命。”
  此话不啻五雷轰顶。
  众渠帅这才幡然醒悟。从此再不敢言反。
  不费吹灰之力,荡平杂羌。陇右从此,再无人敢谋蓟王之逆。
  因无人知晓。蓟国谋主是否仍有奇谋,伏于身侧。
  陇右大捷,消息传到洛阳。满朝文武,弹冠相庆。
  《汉书·王吉传》:“吉与贡禹为友,世称‘王阳在位,贡公弹冠’,言其取舍也。”
  时下,弹冠相庆乃十足之褒义。
  此,亦是时代之风貌。
第145章
无人接盘
  谋略与武力,相辅相成。杀人诛心,协同并进。
  是用武力还是用谋略。当因地,因时,因人而异。终归要“以强制弱”。以己之横强,对敌之羸弱。
  羌骑自诩为生于冰山高原,皮糙肉厚,能耐极寒。与强横的体魄而言,半开化的文明,便是最大短板。换言之,羌人虽生性狡诈,却不善谋略。
  所谓“吃一堑,长一智”。自省能力,人皆有之。接连中计后,痛定思痛。以羌人之狡诈,很难再相信所谓“同盟”了。
  前有阎忠、韩遂,后有宋建。谁能想到,前后两任“盟主”,皆是蓟王细作。
  此不过冰山一角。究竟还有多少细作,伏于身侧。羌人如何得知。未知所以恐惧。恐惧于是臣服。一旦习惯臣服,便会融入骨血。大到一个民族,小到一个氏族,再难回头。
  时人皆有名、字。为何要取名与字。正因时下,汉字不多。于是一字多义,便成常态。再配组成词,词义更加渊博广泛。
  如“浃”字。
  本意“湿透”:“敞惊惧不知所言,汗出浃背。”
  引申为“浸透”:“休农息役,惠必下浃。”适时休农息役,可惠及来年。再如“悬溜下浃”,又有瀑布下泻之意。细细品来,不仅具有空间的上下,又有时间的延续。
  领会词义,需联系上下文,并具有丰富的现象力。正因如此,为便于理解,“名”才与“字”相辅相成。注解的意义,亦在于此。甚至同一句话,不同门派,皆有各自不同的理解。
  这便是,汉字之美。
  可不仅仅只为寻章断句。
  简言之。越高级的语言,越能精确描述,并加以区分。尤其是对人性的描绘,更是淋漓尽致。
  同样是“四字之喜”:喜上眉梢、喜笑盈腮、喜出望外、喜不自禁、欣喜若狂、喜极而泣。由表及里,再由内而外,丰富的层次,逐级递进。让人感同身受。
  人为何称“高级”。正因对情感细致的区分。能准确的去“自我表达”。
  正如时下,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浓烈情感,还有一种叫“义”。可不仅仅是断袖分桃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670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