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730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730/2006

  新式三体明轮船,刘备的新旗舰,亦在船坞内,做着下水前的最后预备。
  三体船的抗风浪性,毋庸置疑。且分设三体,亦大大提高了安置轮桨的数量。至于效果究竟如何,不日将见分晓。
  游麟未入渤海。而是沿蓟国渠,顺流而下。经安次、泉州、直入雍奴北薮。
  一路所见,沃野千里。
  与先前不毛之地,不可同日而语。
第025章
水到渠成
  船入沽水,逆流北上,自雍阳城下穿过,先奔赴京沚。
  京沚城,虎踞延阴、夏阳、佩阴,三城之中。乃雍奴薮北部雄城。今为京沚县治。
  刘备有言在先。以“径百里”为界,将雍奴划分三侯国,分与三子。北部便是未来的“京沚侯国”。颍川五杰中的杜袭守延阴,赵俨守佩阴,繁钦守夏阳。三人各以三百石城长出仕,今已是千石城令。不过数年而已。足见蓟国迁升有序。只需政绩达线,蓟王决不食言。
  三城筑城伊始,各自隔泽而立。待城外陂渠环绕,水网纵横。蓟国九河之三,皆被束于河道之内。堤上苜蓿高长,官道沿堤铺设。侧建闸门,将丰沛的氵纍水、沽水、鲍丘水,引入漕渠。滋养百里稻田。
  斜贯蓟国东西国境的“蓟国渠”,除善加利用原有河道外,还自西而东,分掘出“流金渠”、“泉州渠”、“利市渠”三段漕渠。将蓟国九大水系,悉数连通。
  自泉州城下穿过的泉州渠,联通氵纍水、沽水与鲍丘,三大水系:
  西北向,转泃水接庚水,濡水。
  东北向,转庚水入灅水,接“利市渠”,直抵右北平乌桓王庭驻地,再经濡水出塞,抵白檀城,及副伏罗归义王立高车王庭的白海之滨。
  西南向,经雍奴、泉州、益昌三城后,入掘鲤东淀。再经由前任都水长卞纪挖掘的“流金渠”,南下巨马水、滹沱水,再转漳水,经南皮入大河。与大汉水脉相连。
  各城广募劳力,分段筑堤通渠,造陂圩田。雍奴薮内积水,或被渠网水田分润,或东流入海。不再淤积成患。变害为利。
  待水退,雍奴薮北部沼泽,淤泥尽露。暴晒开垦,再灌以肥水。又经数年深耕驯化,遂成沃土。
  时下水路通连,蓟国大兴漕运之便。巨马水之所以终年不冻,乃因有热泉注入。刘备离国时,曾令将作馆排设阀门,调节水量。延长冬季蓟国渠的漕运时效。
  待蓟国渠,水到渠成。匠人又从大震关城,习来“龙窑就地烧造保温长涵管”技艺。可经由阀门将多余热泉引出。待薄冰时节,分段注入各渠道,维持蓟国大半黄金水道的通畅。地热供暖、温泉育种,亦全面展开。来年,西海郡、西倾山等高寒冻土,皆可有足量青稞麦试种。
  首批开拓车队,亦有喜讯传来。车队在天寒地冻的冰川河谷之中,侥幸发现一眼热泉。遂就地驻扎,兴建“暖泉驿”。此乃深入西羌的桥头堡。地处要冲,又有热泉可用,留守大震关城的钟存慧妃,已命人全力督造。后续匠人正源源不断赶去支援。沿途择址,建障城驿站,一路向高原深处挺进不提。
  青稞麦,对耸立在冰原冻土之上的汉家城邑的作用,不言而喻。只需试种成功,投靠刘备的西羌各部,便可迁入屯守。不出数代,便可将无主之地,驯化成汉家国土。
  千军万马,兵车千乘,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再次伐兵,以上种种,先不论。圈地筑城,排建烽堡。城外种田,城内屯兵。城头弩炮林立,刀剑如林。欢迎来攻。
  我家蓟王,最善营城。亦善守城。君不闻,少年时就地重筑白檀城,以数千兵力,血战大单于十万控弦之士,守满七日。城外伏尸遍地,一片焦土。城内却分毫未损,几无所失。如日中天的鲜卑大单于檀石槐,尚且撞了个头破血流。更何况化外古羌乎。
  这便是农耕民族善战之恐怖。先把大城堡堆在脸上。
  京沚城,横竖五里,居高而守。分,内中外三城。
  城高墙厚,中开四门,果有县治气象。
  城中居民,除去北上流民,还有分户析产迁来的蓟国百姓。蓟国航运便利,乘船往来,不日可达。探亲访友,方便快捷。或有杞人忧天。如此分户,若蓟国田地不够分时,又当如何?
  蓟王胸怀天下。换言之,自带地球仪啊。
  首任京沚令,便是原洛阳令周异。京沚虽不比帝都气象万千。然却比洛阳县治,阔气百倍。且远离天子脚下,再无百般掣肘,独掌一县之令,才智得舒。一展抱负,气度尤胜先前。
  “拜见主公。”周异领杜袭、赵俨、繁钦等一众宿吏,阶下相迎。
  “明庭别来无恙乎。”刘备笑着逐一扶起。皆蓟国栋梁之才。先守一县,再守一郡,三守一国。四守何处,亦未可知也。
  “远胜洛阳县令。”周异实言相告。
  刘备笑言:“如此便好。”
  知周异出仕蓟国,周氏宗人纷纷北上来投。被蓟都尹娄圭,安置王城。皆已落户,成为“蓟人”。
  蓟国的官吏宗族,移民中亦占不少。临乡外城,几乎住满。流徙陇右的罪官宗人,只得迁入楼桑大溪地,便可见一斑。
  雍奴水退地干。与右北平郡交界的大片荒地,无人问津。换言之,当初陛下大笔一挥,将整个雍奴薮,分封给了蓟王。雍奴薮广袤千里,乃是与右北平郡之天然边界。
  刘备此行,目的之一。便是要在京沚县东,另辟一县。
  王命即出,周异遂命匠人实地勘探。发现没于薮中的古城遗址一座。
  “古城,东西约二里,南北约一里半。城墙尚存,残高二丈余,墙宽十丈,为版筑夯土墙,夯土层厚十寸。据工师(匠师)估计,此城约在前汉末年,因海侵废弃。问过附近渔人,名为‘秦城’。工匠在城内挖掘出秦纽铜印、前汉青铜盆、及‘大富牢罂’陶瓮等器物。亦可佐证。”
  “此城西距雍阳几何?”刘备问道。
  “六十五里。”周异答曰。
  “太近。”刘备摇头道:“雍奴薮径三百里。二县当平分。县治不宜相距过近。”
  “依主公之意,可将新县治所,再东移百里。寻址筑城。”周异言道。
  “可行。”刘备欣然点头。
  “敢问主公,新县何名?”周异又问。
  刘备细看山川地形图,手指利市渠言道:“此城当在渠北,山南水北为阳,便唤作:‘渠阳’。”
  “遵命。”
  “秦城亦原址修复,酌情扩建外城。以纳民五千户为宜。”
  “臣,遵命。”周异再拜。
  雍奴薮,径三百里。若以径百里为限,理论上刘备可新设九县(按圆形估算)。先前粗分三县,水退后,方知广袤。见无人来争,坐实“凡薮中皆为蓟土”。遣匠人实地勘测后,蓟王预备再新设三县。计六县。
  如此一来,蓟国将有十六县。
  稳坐第一强国。
  辞别周异,刘备继续南下,赶往雍阳。
第026章
以直报怨
  并六县立国时,策书上写的是“雍奴县”。按理说,雍奴薮便是雍奴县境。然策书却并未言明。模棱两可之下,蓟王谨慎行事。只规划了靠近泉州县的西部薮域。又所谓“约定俗成”。既然周边郡县,皆以雍奴薮为蓟国界,未生异议。
  蓟王这便当仁不让。亲来圈地。
  雍阳县城,便是原雍奴城。旧时城中渔家,皆以高脚木楼,离水而居。又趁水大年份,将搁浅薮中的海船,驶入城内,泊在楼前楼后。回想起来,满眼皆是水城风貌。
  数年过去,脱胎换骨的雍阳城,又会怎样。刘备颇多期待。
  舟行不久。便遥见一座雄城,浮于碧波之上。放眼望去,城外稻田已割过半。雍阳无港,经沽水入环城漕渠。千石商船可经四面水门,直入城中。“沽水漕渠”宽二十余丈,既是繁忙航道,又是护城河。
  见游麟号,帆樯林立,王旗高悬。扼守水门的水砦,遂将门上覆道对折升起。覆道坚木包铁,乃为连接两侧阙楼。只需闸门闭合,覆道落下,重压之下,水门断难开启。覆道内弓弩手,亦可居高下射,击杀船上敌寇。
  既兼顾大船通行,又利于防守。设计的十分合理。
  城内水道如街道,纵横交错。千石商船可并行无阻。两侧高楼林立,鳞次栉比。皆如楼桑八景之白湖水榭一般。户户建有前后环水泊位。泊位前临主水路,可泊千石大船;后为寻常巷陌,可泊两艘五百石小船。
  略作沉思,蓟王已幡然醒悟。只需把“道路”换成“水路”,前后“院落”,换成前后“泊位”。整个雍阳水城,规整如棋盘,立刻尽入眼帘。
  除去东南西北,四条主水路外,纵横的街巷水道,皆可容双船往来。此时,亦看出前后“泊位”的精妙。若遇大船,无法通行,小船可暂泊入空位避让。待大船驶离,再出泊位通行。
  雍阳城,亦设内中外三郭,横八竖六。乃蓟国首屈一指的大城。
  之所以城阔,只因船大。城外不再设港,乃因城内处处可供泊船。换言之,整个雍阳城,便是一座巨大的港城。
  比起旧时,根根朽木,横七竖八支撑起的高脚木楼。新造的汉式楼宇,气象森严,巍峨壮观。玄楼碧波,垩墙石阶。下枕滨水长堤,上顶秦砖汉瓦。往来自有屉舟赤马,搬运借力机关塔吊。塔吊上建仓楼、水塔,不一而足。家家户户,两面坡顶上,晒满鱼获。与稻香及水沫混合而成的腥鲜,充满了渔家的特有风味。
  城内居民,多出自山海之盟的水贼家眷。
  钟繇治下,一视同仁。不过数年,政通人和,民心得安。当为蓟国名守。且钟繇书法,颇有造诣。擅篆、隶、真、行、草多种书体,推动了小楷的发展,被后世尊为“楷书鼻祖”。对后世影响深远,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“钟王”。
  蓟国名产之“蓟书”,钟繇手书(雕)版,更是大卖。仅次于蔡少师之“飞白版”。钟繇月月版税,甚至堪比官俸。足见一斑。
  换言之,钟繇亦善教化育人。
  城内校馆,虽有良师,钟繇亦常,亲身传道。雍阳学子,受益匪浅。
  正因功绩显著,政绩第一。蓟东尹之位,蓟国上下,早已心有所属。先前不过三县,今扩为六县。将薮中民情,皆托付钟繇,蓟王自可安心。
  游麟号上,“赤鹿焰角,三足踆乌”旌旗迎风招展。北门水道,舟船纷纷避入泊位。两侧楼榭上下,已被人群挤满。见刘备矗立甲板,人群纷纷行礼。口呼:“拜见王上。”
  刘备含笑而揖。明主之风,油然而生。
  唯有设身处地,方能以己度人。来时,雍奴薮是何等破败光景。今日今日,又是何等光鲜亮丽。明庭居功至伟,然明主更无可替代。蓟王言行如一。前后水榭,居中主楼。形制皆如楼桑八景之白湖水榭,一般无二。还增设前后泊位。解通行之困。须知,水道两旁地基,皆以舟船运来碎石层层垫高。如此不惜工本,只为贼眷、渔民安居乐业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730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