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787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787/2006

  须臾,便听身下有人媚声逢迎:“陛下抖薮雄风,妾险不支也。”
  再抬头,陛下已昏沉入梦,人事不省。二七美人,这便奋力将陛下掀翻榻上。哪有丝毫不支之象。
  日上三竿。陛下收拾停当,拔营出发。
  队伍继续北上,前往河间国。
  临乡,蓟王寝宫。
  穆夫人一夜承欢,瓜熟蒂落。臀下素纱落英缤纷,触目惊心。酮臂守宫砂,亦消失无踪。果然神奇。蓟王春风数度玉门、阳关、金关及悬索,四关。朔雪砭肌,东风浃髓。春潮带雨晚来急,绿荫庭院燕莺啼。
  一夜娇啼,夜夜娇啼。
  话说,为其善后的女侍医,可谓阅人无数。能凭一己之力,令蓟王厚积薄发。先前唯王妃一人。今有穆夫人并驾齐驱。直令人刮目相看。
  纵欲伤身,积欲亦伤身。蓟王十发十中,神清气爽。早起理政。
  正殿无需去。五楼藏书阁,便是蓟王日常理政之所。先前百子降世。蓟国文武所赠贺帖,堆积如山。刘备命士异、赵娥等女官,细心整理装裱。或编撰成册,或悬挂四壁,或束之高阁。蓟王随翻随阅,受益匪浅。
  比起所谓名人字画的有形价值。文字所承载的真知灼见,才是无价之宝。
  所谓轻重缓急,事急从权,特事特办。一般公文,二位国相批示后,或抄录一份上呈蓟王;或朝会时,例行通报,即可。非一般公文,需蓟王亲自批阅。事关重大,蓟王则需专开朝会,群策群力。
  蓟国千里稻作伊始。乃举国头等大事。明知陛下正步步接近国境,蓟王亦心无旁骛,无暇他顾。且陛下有言在先,待巡视旧宅,便择机往蓟国一游。今,尚在半途,蓟王也无需着急。
  正如贾诩所言。蓟王不知陛下北巡真实用意,泰然自若,从容不迫。反不会令人生疑。
  今日,亦如此这般。
  见蓟王丰神如玉,神采飞扬。又闻昨夜穆夫人自荐枕席。士异、赵娥,自当心领神会。
  蓟王城即蓟王宫。横竖一里。四面起高楼。居中置正殿。说大不大,说小不小。东西南北四宫,长百八十丈。楼高七重,迤逦壮观。所谓天下无不漏风之墙。内宮之事,宮内相传。再说,蓟王亦未曾下噤令。如何能不人尽皆知。
  话说,穆夫人确奉太妃之命。士异与赵娥,亦受类似诏命。
  士异乃大家闺秀。需问过远在交州的父母之命,还需媒妁之言。一来二回,春去秋来。不可着急。或曰,礼不可废。然赵娥父母早亡,先夫早逝。只有独子庞淯,整日耳提面命,追随在右丞贾诩身侧。初次见面,赵娥本就与蓟王惺惺相惜。后蓟王一封手书,召入蓟王宫为女师。寒暑易节,常伴左右。日久生情,亦是人伦常理。若非蓟王未曾主动提及侍寝,赵娥早成入幕之宾。
  依汉律,宫人年老便要放归,各自嫁人。然蓟王宫中,或不等言老,宫官便悉数转为妃嫔。谁让蓟国无内宦呢。
  “陛下已到何处?”正浮想联翩,蓟王忽问。
  左国令士异,急忙收拢心神,起身奏对:“昨日夜宿广宗城内。今日已向河间而行。”
  刘备轻轻颔首:“太仓令奏报,冀州刺史王芬,年内多次赊粮,已远超一州所需。二位国相,可有答复。”
  左国令士异,略作回想,便又答道:“左国相言道,王芬除去开仓放粮,赈济灾民。还数次接济轻车将军曹操之黎阳营。另外,王芬招募义勇,重组郡兵,守备城池,抵御黑山,亦颇费粮草。”
  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王使君为政以来,颇有建树。冀州民心安定,民情向好,王使君功不可没。”蓟王遂认可:“如实回复太仓令。”
  “喏。”士异领命。
  “报——”便有白发宫姬,入阁通禀。“禀主人,洛阳急报。”
  士异起身取来,检视无误,转呈蓟王。刘备打开视之,不由眉头微蹙:“白波渠帅郭太,亲率三千宿贼,翻越太行,赶去与黑山相会。”
  暗思洛阳密信,士异心中一惊:“不好,二贼必为陛下而来。”
  “取图来。”刘备不敢大意。
  细观之后,疑窦丛生:“陛下游山玩水,走走停停。莫非……”
  “诱敌深入。”细看陛下北巡路线,赵娥一语中的。
第104章
扫榻以待
  “若只为剿灭白波、黑山二贼。陛下何须如此弄险。”言语之间,蓟王刘备忽嗅到一丝不同寻常。
  赵娥亦点头:“陛下非雄主。黄巾乱时,置八关都邑,固守洛阳。今为平黑白二贼,竟不惜亲身涉险。如王上所言,此事颇多不同寻常。”
  士异心中暗叹,面色如常:“白波、黑山,远非黄巾。陛下好大喜功,初置西园八校,又御驾亲征,欲旗开得胜,彪炳史册,亦未可知也。”
  刘备却摇头:“王傅曾剿灭四径黑山。杨氏城下,勇为先登,手刃敌酋三十有九。能从王傅手下死里逃生者,皆是奸猾无比之宿贼。今立寨朝歌,背倚丛山,面陈大河。又聚拢黄巾余孽数十万。白波、黑山,背山相靠,互为倚仗。二贼相加,或有百万贼众。比起黄巾最盛时,亦不逞多让。但有风吹草动,便一哄而散,远遁密林。危机过后,重又聚拢到一处。宿贼久已成寇,贼心不死,贼性难改。除去杀人越货,已做不了旁事。深陷群狼环伺之地,陛下只身弄险。智者不为。”
  赵娥遂问道:“王上意欲何为。”
  “召王傅、横海将军,及八校,专开朝会。二位国相,蓟都尹列席。”蓟王一声令下。
  “喏。”左国令士异,遂传王命。
  蓟国八校:荡寇、讨虏,锦帆、楼船,破贼、扬武,鹰扬、折冲。
  各有营士二千五百,辅兵及营官二千五百,计四万人。蓟国八校,分属蓟国双壁。其中,荡寇、讨虏,鹰扬、折冲,四校分属护军将军,王傅黄忠。锦帆、楼船,破贼、扬武,四校分属横海将军黄盖。蓟国双壁麾下,亦各有一营,共计五万人。
  此外还有蓟王从陇右募得,幕府精锐五万人。正由幕府五校麾下司马、假司马,军候、假候,统领,分驻各城大营。
  且与蓟国八校,精兵、辅兵各占一半不同。蓟王百里挑一,从五百万羌氐诸胡中募集的精锐,皆是实打实的精锐之师。换言之,返回蓟国的五万“西州兵”,皆是以一当十之虎狼上士。无有辅兵,更无营官。日常皆由各曲抽调兵士,依次充任。
  入蓟国后,王傅大刀阔斧,进行整编。辅兵、营官、机关兵车、粮草辎重,配备齐全。拆分成二十营,计十万众。平日仍由营中军司马、假司马(仟户),军候、假候(伍伯),队率(佰户)、什长、伍长,等各级军官统帅。战时,可凭蓟王军令虎符调动。
  换言之。此次此刻,蓟国内有驻军,十五万人。
  镇守千里国土,易如反掌。出兵剿灭白波、黑山,绰绰有余。
  此还未算,新迁入蓟国的百万三韩、二十万高句丽、四十万扶余族中,暂且被编入民兵部曲的数万勇士。
  在完全不影响国运的前提下。蓟王可轻而易举,组建二十万精锐大军(请注意‘精锐’)。
  此,尚不包括高车十万控弦之士,十万三郡乌桓、南匈奴、鲜卑十四部精骑,五万西域联军。及,虎踞洛阳函园的一万幕府精中之锐。
  幽州外有漠北没鹿回部、漠南高车十二部,内有三郡乌桓、半岛扶余属国、南北沃沮;并州南匈奴、鲜卑十四部;凉州五百万羌氐诸胡;冀州六国,与蓟国暗中结盟。此四州,大半以蓟王马首是瞻。
  只需蓟王一声令下。可在顷刻之间,齐聚“赤鹿焰角并三足金乌”,王旗之下。
  何后曾言,蓟王坐拥四州之力。正是此因。
  即便如此,何后还漏算了西域都护府。
  究其原因。遥远的绿洲,实在过于遥远。非大汉十三州之土为其一。凉州,朝廷都欲舍弃,更何况玉门之外的西域,为其二也。朝廷内外,除去蓟王刘备,无人将西域乃至西凉,视为帝国核心利益。
  如前所说。帝国文明当以农耕为主,兼顾绿洲、游牧、海岛、乃至丛林,等诸多次生文明。
  时下。
  绿洲文明,最核心诉求。一言蔽之,便是“陆上丝绸之路”。
  海岛文明,最核心诉求。一言蔽之,便是“海上丝绸之路”。
  绿洲作为沙漠孤岛,与海上孤岛,有极为类似的迫切生存所需。资源匮乏,自给能力不足。必须用贸易来交换,一切所需。
  文明如何孕育。窥一斑而知全豹。
  比如。
  有各城博士,问蒙学童子:待长成,何所为(长大了想干什么)?
  若是先前,童子答曰:或出仕,或从军,或学医、或学技。不一而足。然,时下已有童子言道:待长成,当与三五好友,泛舟海上。
  此足可证明。航海文明正在蓟国之中,悄然滋生,茁壮成长。
  文明的多样性,会随人、物的交流,不断融合互补。终成一体。
  言归正传。
  王宫正殿。蓟国,双壁、八校,左右国相,蓟都尹,齐聚一堂。
  “诸位以为如何?”蓟王居高下问。
  蓟都尹娄圭起身奏道:“陛下北巡,兹事体大。时下亦无皇命传达。若陈兵国境,恐自取其祸。”
  此正是两难之处。
  陛下北巡,一切如常。既有重兵护佑,周遭又风平浪静。百里之内,并无蟊贼踪迹。若此时蓟国举兵,究竟是护驾还是谋逆。事发万一,百口莫辩。
  故二位国相,亦如娄圭所想。
  “娄府君及二位国相,所言极是。”王傅言道:“然,兹事体大,不可不防。何不遣使国境,清理馆舍,扫榻相迎。静候陛下驾临。”
  “王傅之言。正和孤意。”刘备欣然点头,环视坐下,旋即笑道:“四弟、五弟。”
  “臣弟在。”新任鹰扬、折冲二校尉,齐齐出列。
  “命你二人为使,各领麾下锐士,前往高阳国境,清扫馆舍,恭候圣驾。”
  “喏!”太史慈,黄叙心领神会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787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