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812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812/2006

  正因如此,何后才心生忌惮。
  论出身,论名望。论方方面面,何氏皆差袁氏远矣。
  “辩儿之事,可有消息。”心念至此,何后忽问。
  “临晋侯遣人回话,言,丧不论婚。”何进答曰。
  “杨彪乃永乐宫官。又逢老司空辞世。假言拒绝,亦无可指摘。”何后一声冷哼:“然若论家世,能与汝南袁氏相媲美者,唯弘农杨氏。人云:‘自(杨)震至(杨)赐,三世太尉,德业相继,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。’杨彪今已是中二千石官。不出数年,当位列三公。或‘四世太尉’亦未可知。辩儿这门亲事,大将军定要放在心上。”
  “臣,敢不从命。”大将军辩解道:“守丧以三年为期。三年后,辩儿亦不足十五。那时,临晋侯当再难推脱。”
  “临晋侯,亦不可久为永乐宫官。大将军当寻机进言,举为九卿。远避永乐宫,方才便于行事。”何后又道。
  “臣,遵命。”大将军再拜。
  “陛下欲将甘陵国相刘虞升任宗正,刘焉迁为太常。还有一众汉室宗亲,或入朝为郎,或外派为刺史、郡守。”何后虽避入西邸,然对朝中大事,却悉数知晓:“任人唯亲之心,比先帝不遑多让。”
  “正是蓟王力排众议,改‘父死子继’为‘兄终弟及’,将陛下扶上大位。有此美誉在前,新帝自当重用汉室宗亲。”何进亦不意外。与前汉相比,今汉自桓灵以来,最大的威胁,始终是外戚。
  “大将军,亦需结好刘焉等人,切莫让宗室心向永乐。”
  “臣,遵命。”大将军三拜。
  大事言毕。何后这才看向一直静默的二兄何苗。
  “荆州刺史王叡,上疏劾奏南阳太守秦颉,贪墨军粮,中饱私囊。陛下震怒,欲遣人往南阳一行。二兄可愿往。”何后笑问。
  “南阳乃陪都,繁华鼎盛不输洛阳。臣,愿往。”何苗大喜下拜。
  “此去若奏劾属实,南阳太守一职,非二兄莫属。”何后谆谆善诱。
  “皇后……何意?”何苗仍未领悟。
  何后这便言道:“南阳郡,三十七城,户五十二万八千五百五十一,口二百四十三万九千六百一十八。黄巾乱后,或仍有百万之众。二兄以此为基,引为助力。所得钱货,足可供辩儿登基所需。”
  何苗这便醒悟,惊问道:“皇后欲迁我为外官乎!”
  “二兄须知,此一时,彼一时也。”何后道出心声:“今帝不比先帝。与我家并无半分干系,又何来半分情意。二兄外放离京,乃外出避祸也。”
  大将军何进亦劝道:“京中一切有我,二弟只管放心。此去,当以大局为重。”
  何后亦劝:“南阳本就是我家世代所居,此去自有亲朋故交相帮。须知,若非事急从权,南阳太守,如何能轮到南阳人氏。”
  “臣……领命便是。”一想着调离浮华若梦的洛阳京畿,何苗满心沮丧。
  “此去,还需何人作伴?”何后好意提醒。
  何苗终不负所望:“求与长水校尉袁术同行。”
  “甚好。”何后自帘后欣然一笑。
  洛阳西郭,函陵。
  骠骑将军别馆。
  车骑将军曹操,如约来见。
  “拜见董骠骑。”
  “孟德免礼。”董重自得万余西州精兵,权势日盛。万余西州强兵驻扎北军大营,骁将张绣,勇冠三军。北军五校再无人敢心向大将军何进。
  宾主落座,董重遂看向长史孔融。
  孔融心领神会,起身笑问:“曹车骑,可知今日之时局乎?”
  “愿闻其详。”曹操肃容相问。
  “新帝继位,将娶袁氏妻。何后与大将军,坐卧不安,此其一也。宫中以黄门少令为首,中黄门、小黄门多委以重用,十常侍皆不得宠,亦愤愤不平。今宫中内外,势如水火矣。”孔融言道。
  曹操试问:“既如此,我辈该当如何?”
  孔融笑答:“何不远而辟祸。”
  不等曹操答话。董重这便言道:“今有东郡太守一职空缺。孟德可愿往。”
  曹操笑道:“不瞒将军,末将舍不得营中数千兵马。”
  董重亦笑:“东郡群盗蜂起,正是用兵之地。黎阳营士,不宜轻动。然孟德所募私兵,可尽数带走。”
  孔融又劝道:“孟德先为太守,待保境安民,再立功勋,当表为兖州刺史。或迁一州之牧,亦未可知。”
  曹操焉能还不醒悟:“骠骑欲引为外助乎。”
  “某,正有此意也!”董重一语道破。
  音犹在耳。堂内三人已相视而笑。
  如前所说。新帝继位,权力洗牌。废史立牧,已无可避免。于是各色人等,纷纷出手,圈占地盘。
  先为一郡之守,再升一州之牧。合情合理,最易达成。
  何进与董重,不分先后,皆想到此策。何苗出为南阳太守,所谋正是荆州。董重门内无人,唯有委任同党。曹孟德素与大将军何进不和,又与董重亲近。乃兖州牧,最适之选。
  再有蓟王欲表凉州刺史阎忠为凉州牧。三人各分得一州之地。余下数州,各人亦有心仪之选。当徐徐图之。
  一言蔽之。洛阳内斗,欲分胜负,还需外镇诸侯,鼎力相助。
  乱世之中,地盘的重要性,不言而喻。
  夜宴后,送出别馆。脚步虚浮,目光游离的曹操,车驾出府,醉意遂消。
  透过帘缝,仰望二崤城。曹操忽低语道:“乱世将起,福祸相倚。”
第138章
一席之地
  临乡,薊王宫。
  累日风雪,今日始晴。
  蓟囯在帝国之北。酷暑凛冬,四季分明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。楼桑的风土人情,造就了薊王的爱恨分明。
  扶余四加,虽已抢在落雪前,安置完毕。然距安居乐业还差很远。高句丽亦是一样。暂居流民营地,待来年开春,再分批迁入新宅安居。
  与北地先零羌类似,高句丽亦行分拆安置。
  先入住各流民大营,调理身体,治疗病患。隔离观察,确保未将病疫带入,乃重中之重。营中还有完善的新移民培训体系。在薊国生活的日常所需,事无巨细,皆会提前告知。益于新民融入。
  如前所言,四夷皆以汉化为荣。能举族迁入大汉第一强国,高句丽,至上而下,尤其是普通民众,全无抵触,欣然接受。替薊王省去诸多麻烦。
  除去,薊王威信天下。四夷口碑,亦很重要。往来游商更将薊国各种美好,口口相传。早已深入人心。
  薊国,乃薊王白手起家,从一片白地,凭空建起。
  民多迁入。
  旧时体系皆已支离破碎。多以家庭、宗族为单位,与来自天南海北,乡音未改,风俗各异的新移民一起,重建新家园。
  薊国文明的多样性,不言而喻。
  正因如此。薊国自上而下,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,兼容并蓄,海纳百川。吸引八方客来。
  人口持续增长。经济日渐繁盛。科技不断攀升。国力蒸蒸日上。增益效应持续放大。
  此,便是广义上的种田。
  封建时代,人口等同于生产力。
  乱世之中,能有一处安全的避风港。令农人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;百工居肆,匠人营城;吏治清明,上行下效;物尽其用,人尽其责。
  尤为珍贵。
  此消彼长。冉冉升起的薊国,与江河日下的今汉。反差尤为强烈,对比何其明显。
  如何能不令天下有识之士,心向往之。
  沐浴更衣,步入餐厅。娇妻美妾,以恭候多时。除去有孕在身,睡意昏沉。皆早起陪夫君用膳。
  华室暖风徐徐,温润如春。美人如玉,秀色可餐。
  薊王与王妃,对坐而食。余下美人,众星拱月。
  餐品银琅满目,陈列四周,任凭取选。人皆一样,别无不同。唯一区别,薊王在时,餐品更多。荤素搭配,四时进补。女庖厨艺精湛,多随嫁而来。尤其是西域五十六公主,陪嫁队伍,各色人等,林林总总,不一而足。再经蓟国将作馆、国医馆等国立机构,研习进修,技艺突飞猛进,足可应付王宫日常所需。
  “娶妻娶贤,纳妾纳色”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812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