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813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813/2006

  对利益双方而言。婚姻是最高等级的人质,血缘是天然的固化纽带。
  一言蔽之,相互支撑起的安全感。才是时下,最弥足珍贵的持有。被蓟王纳入后宫只是第一步。所谓“入门”,便是如此。后续针对性的自我修养及能力提升。方为立足之本。
  红颜易逝,与子偕老。才是可以预期的完美人生。
  为蓟王诞下子嗣,诸妃终是彻底安心。远嫁万里,立命安身。若无公孙长姐与七位小姐姐那般,与刘备自幼相识,相依为命。诞下子嗣,便是唯一捷径。而对各自背后的家族乃至王国而言,更是极大利好。西域诸国,尤为明显。正如陈丞相四百年前使一计,匈奴南归,漠北再无王庭。与蓟王和亲,又诞下子嗣,西域诸国,何必见外。汉化程度,日益精进。
  古往今来。结婚,从不是两个人的事。
  心挂朝会,只吃了碗白粥,蓟王便并箸净口,起身离席。诸妃起身相送,又各自落座,继续进食不提。夫君夫君,既是夫,又是君。
  所谓开诚布公,宜早不宜迟。
  太妃已有言在先:凡我儿孙,无分长幼,不论男女,皆有汤沐食邑。
  于是,家和万事兴。
  “王上为君兴——”左国令士异,高声唱喝。
  百官起身,恭迎蓟王仪仗入殿。
  “百官就坐——”蓟王回礼,士异再唱。
  待蓟王稳坐,百官才依次落座。
  能在蓟王当面,有一席之地。足可羡煞旁人。
  轻重缓急。后难先易。
  先由二位国相,例行通禀,诸多国相权限之内的待批事宜。便是所谓“轻急”。凡遇内外不决之大事,待二位国相禀毕,再上呈蓟王,由蓟王问计群臣。便是所谓“缓重”。
  若遇十万火急,则需专开朝议。取千石、二千石及以上重臣,出席。
  五日小朝,多理要政。十日大朝,内政外交,事无巨细。
  二位国相,将一旬国政,娓娓道来。既通禀主公,又告知同僚。列席百官,细细聆听。既长见识,增治政。又可共督内外国政,权衡利弊得失。若遇存疑,亦可当堂指正。二位国相,亦会给予解答。
  换言之。十日大朝,除去知晓国中详情。亦是难得的论政之机。所谓触类旁通,一隅三反。凡知晓一事之政,类似事件,百官便皆可处理得当。蓟国乃新兴之地。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各类突发事件,层出不穷。又苦无先例可循。正如二位国相,举荐太学生刘晔为大夏令时所言。新兴事物,别开生面。
  正因如此,蓟国才多“少年长吏”。
  只需心存春秋大义,为国谋利,为民做主。因地制宜,不偏不倚。政令所出,水到渠成。便有参差,稍加亦可完善。
  蓟国薮中,筑列城七十又三,纳岛夷百万。新增北平等数县,纳濊貊六十万民。沓氏列港,孤悬在外,亦在顶风冒雪,加紧督造。还有海外诸港,遣使通商。大事小情,乃近日朝政,重中之重。
  百官同商共议,气氛融洽。
  政通人和,不过如此。
  聚精会神,智机百转。午膳时段,便成了难得的消遣。
  与同僚天南海北,异事奇谈。街谈巷议,家长里短。说到兴浓,蓟王亦会插言。殿上殿下,一时俱欢颜。
  午后小憩,洗漱更衣(如厕),百官就位,朝议再起。
  晚宴前,多半会散朝。约三五同僚,馆中小酌。便是多饮几杯亦无妨。明日正当休沐。
  因十日一大朝的关系,逢五休一的“休沐假”,在蓟国亦酌情更改。大朝会后,例行休假一日。对比六百石以下,无需参加朝会的官吏而言,仍“逢五休一”。对比六百石及以上,只需列席大朝会的官吏而言,亦是“十二休二”。对比千石及以上,大小朝会皆需出席的高官而言,全年无休,需用轮休,或年假来补。
  终归是重任在肩,能者多劳。
第139章
开枝散叶
  正因封建时代,人口等同于生产力。
  于是不得不再提,中山靖王陪葬明器:“枝丫”状双头铜祖。
  此物,无论从构造,还是器型,皆足以说明,乃是礼器,而非“实用器”。换言之,多是供奉祈福之用。其来历,或为古老的“根崇拜”,后世亦称“生殖崇拜”。
  独特的“枝丫”造型,或寓意着,“开枝散叶”。
  因而,螽斯衍庆,绝对是时下令所有人羡慕的福瑞。无可争议。
  蓟王年不过双十有余,子女已过三百。照此速度,若不计“工本”,不及而立,当可儿女过千。
  此,亦是母系社会必然向父系过渡的主因。若人口等同于生产力。男性繁衍后代的效率,要远高于女性。成年女性十月怀胎,一朝分娩。换言之,无论多少伴侣为其受孕,女性足需十月才能诞生一子或数子。
  反过来。同等条件,同等地位,同等资源,同样在伴侣充足的条件下。一个成年男性,十个月中,能繁衍多少后代。蓟王刘备,足见一般。
  单就生殖效率而言,父系乃母系,不能望背也。一个主母,终其一生,所生继承人,屈指可数。然一个主公,终其一生,诞下百子,轻而易举。换言之,母系社会,主母后宫豢养大量男宠,确实阻碍了生产力的进步。绝大多数强壮男人的优势基因,皆亡于相爱相杀。难有用武之地。
  一言蔽之。氏族社会,婚姻乃是生产关系的体现。为适应生产力而不断演变。
  或有人反驳:男女总数一定,即便适龄女子,皆受孕,同一时间,诞生的婴儿亦少有相差。与何种制度无关。
  然此种观点,却忘记了氏族社会,私有制的存在。“剩余生产力”被少数人,大量占有。强壮男人,皆被女首领收入后宫。让剩下富余生产力大量“空置”,未能高效利用。
  可以预见。随科技进步,情况亦会再次反转。当科技取代人类,成为第一生产力时。少子化渐成趋势。同样是生产关系的体现:高昂的养育成本,与廉价的产出,让人类不约而同,选择高效低耗,性价比更优的机器,取代养育子女。婚姻关系的维系,亦会随少子化而被重新定义。那时,或许便意味着氏族体系的彻底终结。
  趋利避祸,人之常情。
  刨除各种人为属性,及附加定义,单从生产力的发展历程来看。蓟王螽斯衍庆,乃大势所趋。符合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“现阶段匹配”。堪称:相得益彰。
  世界一片黑暗。唯我大汉光辉灿烂。蓟王百子,任重而道远。
  “苍之免相后,老,口中无齿,食乳,女子为乳母。妻妾以百数,尝孕者不复幸。”话说“台鼎之光,寿如张苍”的前汉名相,之所以“孕者不复幸”的原因,莫非只为食乳。亦或者如新帝那般,有特殊癖好,亦不得而知了。
  言归正传。
  自披香博士穆夫人奉命侍寝,深得蓟王宠幸。不出数月,花容月貌,雍容华贵,与先前不可同日而语。与仙姿佚貌,和光同尘的王妃,竟有并驱之貌。实属罕见。因常往来长安宫城,传授汉宫仪。机缘巧合。四方馆长朱建平车驾与其偶遇,惊鸿一瞥,惊为天人。铁口神断:贵极不可言。
  太妃闻言,急忙召来相见。询问,何为“贵极”。
  朱建平伏地答曰:乃帝后之姿也。
  若是旁人,太妃自当将信将疑。
  然出四方馆长,神断朱建平之铁口,太妃焉能不信。
  这便下令噤声。只言片语,皆不可外传。而后又寻机,封穆夫人为“昭阳贵人”。昭阳本是前汉时,未央八殿之一。今汉成帝宠赵飞燕,为其建昭阳宫。后赵飞燕为后,昭阳宫遂成后宫正宫。
  仿今汉制式,太妃所居西宫,内建昭阳殿。东西分设二阁,以廊桥与昭阳殿连接。东阁内设含光殿,西阁内建凉风殿。廊阁之间,悬流飞瀑,溪水潺潺。迭石耸立,花木成荫,别有洞天。
  与函园贵人,亚马逊女王一样,昭阳贵人穆夫人金印紫绶,因而显贵。
  须知。横竖一里的蓟王城,东西南北四宫,相互通联,绵延四里。分隔七层,其内,既有大平层,又有复式、跃层,“殿中殿”,“楼中楼”,国中能工巧匠,信手拈来,巧夺天工。奇思妙想,层出不穷。直令人叹为观止。
  换言之,蓟王比照号称六九城的洛阳皇宫,搭积木般,层层堆叠。变平地铺广,为纵向堆高。七层宫殿,可分拆成七座规模相当,横竖一里的“回”字型宫城。
  亦可简单视作,蓟王宫其实是一座横竖七里的大平层宫殿。叠在一起。
  窥一斑,而知全豹。
  蓟国楼高成夏。居住面积,十分可观。堪称阔绰。
  水火卫编制日益健全,水洗水暖水淋设施齐备,天梯的普及,还有防灾结构、营造工艺的不断精进,让楼居迅速风靡。即便是在农邑,各式农作机关器的熟练应用,亦让农人爱上楼居。
  此风盛行,又何止国民。便是院中药圃,亦搭成重垄叠畦。量增三倍,收益翻倍。量高价低,亘古不变之规律。收入倍增,药价却只及原先一半。自当利国利民。
  全琉璃温室,造价太高,尚未普及。牛羊软革,足可透光保暖。正当大用。
  治疗烈性传染病。就时下医术而言。无非两种:扼杀传染源头,切断传播途径。已感染的重症患,隔离治疗。安然辞世后,将遗物一同火化,掩埋。
  只需确保不大面积传播,所谓大疫,便不会发生。
  蓟国所有城池,在营造之初,便行水污分流。家家建有双瓮化粪池,连通污水管。城内皆建有水洗“路厕(公厕)”,道上还有专人搜集马粪等牲畜粪便,就近投入公用化粪池,汇入污水管。车水马龙,却无积粪之臭。再加道路两旁广置花木,即便偶有遗落,捡取稍有不及,亦不觉臭。
  对城市卫生状况的维系,蓟王可谓不惜工本。
第140章
添兵增灶
  年前薊王上表。为彻查先帝死因,求解禁广宗城。
  新帝欣然应允。自黄巾乱后,便一直封存的机关大阵废墟。终得见天日。
  蓟王此举,并不意外。
  先帝之死,过于蹊跷。以蓟王之为人。如何能不彻查,令水落石出,真相大白于天下。
  先帝与蓟王,相交莫逆,远盛君臣之谊。乃世人皆知。先帝连遭奸人陷害,崩于沙丘台上。于公于私,为人为己。蓟王又岂能不为先帝报仇雪恨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813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