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830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830/2006

  目送舫舟顺流而去,陈宫笑问:“明公可是心有不舍。”
  “非也。”曹操眉头微蹙:“只是百思不解,因何会在亭舍,与子慎先生及一众旧友偶遇。”
  “哦?”陈宫略作沉思,这便轻轻颔首:“说机缘巧合,或难自圆。然,以(陈)宫之见,子慎先生乃赤诚君子,绝非心机叵测之辈。”
  “话虽如此,却不可不防。我当亲书一封,快马送往蓟国。”曹操已打定主意。
  “明公此举亦无不妥。”陈宫言道:“然,蓟王身边谋臣如雨,料想其中厉害,当心知肚明。”
  曹操点头道:“我与玄德,恩若兄弟。即便多此一举,亦不可不为。”
  “宫,已尽知。”陈宫再拜。
  “此去东郡讨贼安民。该如何行事,还请公台教我。”曹操笑着扶起。
  “宫,当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”
  回望身后五百敖仓精兵,曹操豪气自生:“且去与部曲汇合,再做计较。”
  “明公有私兵多少?”陈宫随口一问。
  “黎阳健勇三千。”曹操笑答:“人马具装,兵车齐备。皆出蓟国制式。”
  “如此,大事可成矣。”陈宫亦笑。蓟国兵器,何须多言。
  蓟国,临乡城,蓟王宫。
  收曹操手书,悉知详情,蓟王刘备一声长叹。真希望能与曹操、袁术等人,相逢一笑,初心未改。
  “主公?”见刘备一时神游天外,左丞崔钧起身试问。正如今汉“下臣”之意,比同“外臣”。外臣称刘备为“王上”。家臣则呼“主公”。
  “国相,且说。”刘备闻声回神。
  “真番马韩属国都尉,遣人来报。言,开春后,滨海列岛常见倭人踪迹。或是狗奴国船队。”崔钧掌外事,凡对外事宜,皆通禀左国相。
  马韩五十四国,已去五十又三。只剩辰王所辖月支国数万众,立为真番马韩属国。三韩百万之众,被抄掠一空,南部半岛,仅余数万月支国众。马韩与倭国,乃兄弟之邦,同源同种。见马韩势弱却仍据南部之土。倭人焉能不意动。
  此乃开门揖盗之计。
  蓟国乃天朝上邦。受先帝赐加黄钺。代主攻无道而伐不义。自当“师出有名”。
  狗奴不来则罢。若胆敢占大汉属国之土。作为大汉一藩,蓟王自当出兵讨伐。兼其众,灭其国。
  “命水军驱离,不可滥杀。”刘备居高言道。
  “喏。”崔钧这便领命。
  “启禀主公,老臣想举荐一人。”正是上庠令郑玄。
  “郑公,欲荐何人?”蓟王和颜悦色。
  “荥阳服子慎。”郑玄起身奏报。
  “子慎先生何在?”蓟王乃卢植门下高徒,焉能不知服虔之名。
  “昨日将至,借宿在老臣舍中。”郑玄答曰。
  “公业,速去请来相见。”刘备这便言道。
  陪坐侧席的门下督郑泰,遂起身领命:“喏。”
  待郑泰领命而出,蓟王向百官道明心意:“诸位皆知,门下五吏,乃孤之私臣。然家国天下,家事亦国事。故,孤欲仿效先帝置‘侍中庐’,另立‘门下署’。”
  侍中庐,又称侍中寺,乃先帝所立。“入侍天子,故日侍中。”“侍中本丞相史也,使五人往来殿内,东厢奏事,故谓之侍中。”《汉官仪》:“侍中,左蝉右貂,本秦丞相史,往来殿中,故谓之侍中。”
  “侍中,比二千石。本注曰:无员。掌侍左右,赞导众事,顾问应对,法驾出,多识者一人参乘,余皆骑马在乘舆车后。本有仆射一人,(光武)中兴转为祭酒,或置或否。”
  素为天子近密之臣。
第163章
双料博士
  “主公,欲将门下属吏,编为一署,亦无不可。”蓟都尹娄圭言道:“如此,家国大事,泾渭分明,井井有条。乃‘平政之举’。”
  “平政”,意为修明政治。语出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故君人者,欲安,则莫若平政爱民矣。”《后汉书·梁统传》亦有:“大狱一起,无辜者众,死囚久系,纤微成大,非所以顺迎和气,平政成化也。”
  正如蓟王所言,家事亦国事。大汉朝郡国并行,列候次减。今蓟王家大业大。下辖二十七县,三百余城,九百万民。后宫妃嫔数百,还有各自身后的王国、部族,氏族,林林总总,不一而足。门下署,与侍中寺功能类似:往来宫廷,掌侍左右,赞导众事,顾问应对。
  待门下署设立,蓟王家事皆交由门下属吏打理。如此国事家事,泾渭分明。二位国相亦减去许多负担。
  “今汉变‘侍中仆射’为‘侍中祭酒’。时三公四府、郡县令长门下,亦置‘门下掾祭酒’。”上庠令郑玄言道:“主公或可置‘门下祭酒’一职。”
  “郑公所言极是。”刘备欣然点头:“孤,亦如此想。以门下祭酒为首吏,下置:门下掾、门下督、主簿、诸曹、书佐、孝子、偱行、议生、游徼等属吏。”
  郑玄亦点头道:“主公皆已虑及。臣,无异议。”
  门下署一旦设立,诸如辅汉将军府之“幕府游缴”,皆变为“门下游缴”。私臣乃是近臣,与主公刘备意气相投,英雄同契。换言之,“门下”虽不具佐世治民,安邦定国之才,却为世间豪杰。刘备于公,不可授予公职。然却可于私,收入门下。
  此举,当最大程度招募人才。正如门下督郑泰,主簿孙乾。执政安民,力有不逮。然接人待物,奉命出使,却堪称良才。
  “门下祭酒,当秩比二千石。门下五吏,可领食比千石俸。书佐、孝子、偱行、议生、游徼等,酌情递减。”右国相言道。
  “国相之言,亦与孤同。”刘备笑道:“门下祭酒,可称‘门下令’,理孤王家事。当为蓟国第十三令。”
  “主公明见。”百官下拜。
  “敢问主公。门下令,当委以何人。”右国相起身奏问。
  “尚未有心仪之选。”刘备笑道:“权且空置。待觅得良才,再授予不迟。”
  “门下官署,又当置于何处。”耿雍再问。
  “在宫城北门外,兴署寺。”刘备居于北宫。凡事皆可就近通禀。
  “喏。”
  诸事已毕。门下督郑泰,遂引服虔入殿。
  “拜见王上。”
  “子慎先生请起。”刘备伸手虚扶:“请坐。”
  “谢王上。”女官捧来坐席,服虔称谢落座。
  “闻先生已著成《春秋左氏传解》。”刘备笑问。
  “正是。”服虔答曰:“故北投蓟国,请郑公转呈王上。”言下之意,先请郑玄过目,若无谬误,再转呈刘备,以为进身之阶。
  如前所说。汉时始兴“春秋决狱”。有此《决狱工具书》,蓟国百官、学子,自当受益匪浅。
  郑玄遂取装有厚厚一卷绢书的囊袋,呈给蓟王:“老臣连夜拜读,字字珠玑。无一处疏漏。”
  左国令士异,肃容上前,捧盘接过,转呈蓟王。
  古往今来,献书皆是大礼。
  《国语·周语·上》:“瞽献曲,史献书。”注曰:“《周礼》:外史掌三皇、五帝之书。”《汉书》亦有:“汉兴,改秦之败,大收篇籍,广开献书之路。”然历来,多献佚书。如服虔这般,将呕心沥血之著作献出,实属罕见。
  正因兹事体大,蓟王并未轻易过目。传令道:“来人,沐浴更衣。”
  “喏。”
  沐浴后,更换冕服,重入大殿。这才解开书囊,将绢书取出。
  细细观摩,不觉入迷。蓟王“冠冕观书”遂成典故。与“快意观帖”,异曲同工。
  “子慎先生果然大才。”一气呵成,毕览全书,竟已华灯初上。
  “王上谬赞。”所谓高山流水觅知音。蓟王刘备自幼家传渊源,又得卢植真传。才学极高,自能领会。
  “此书足以传世。”刘备言道:“不知子慎先生可否割爱,将书稿交由鄙国将作馆雕版刊印,传学后世。”
  “固所愿也,不敢请耳。”服虔欣然下拜。
  郑玄笑道:“服子慎,乃世之良才,主公当善用。”
  刘备从谏如流:“子慎先生可愿屈就太学坛,为博士祭酒,兼领王子馆‘博士祭酒’。”
  双博士,双祭酒。领双(比)千石俸。
  “臣,遵命!”服虔肃容下拜,行认主大礼。狂喜之情,溢于言表。
  蓟国双食俸,已天下皆知。今蓟王又开双博士之先河。服虔遂为双博士之第一人。足见《春秋左氏传解》之持重。蓟王再觅良才,遂开夜宴。一为服虔接风洗尘,二为君臣同庆。
  此风一开。天下士人,闻风而动。携毕生心血,北上蓟国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830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