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84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84/2006

  刘备要外出贩马的消息,恩师也早早知晓。
  从恩师递来的往来书信中,刘备得知。去年十一月,会稽郡人许生、许昭父子聚众而反。许生自称‘越王’。许昭自称‘大将军’,聚众数万人,攻打郡县。朝廷遣扬州刺史臧旻、丹阳太守陈夤率军进讨。
  战况胶着。
  反叛已不新鲜。然而这些反贼自封的封号,却一次比一次夸大。自封为‘大将军’的许昭,不久之后干脆封自己为‘阳明皇帝’。
  有道是官逼民反。
  冒天下之大不韪,铤而走险。老实说,刘备对这些人的感情,是复杂的。
  恩师见他默不作声,这便说道:“江南贼反不断,为师恐不能独善其身。”
  刘备轻轻点头:“弟子知道。此去右北平,自当快去快回。”
  卢植的言外之意,是说自己很快就会被朝廷派去平乱。那时,他希望刘备也能一同前往。内政和军事,缺一不可。刘备都要掌握。
  刘备之所以能放开手脚。侍奉在母亲左右的公孙氏,居功至伟。若没有她的护佑,刘备断不敢远行。
  对于儿女之情。刘备还无特别感悟。对于这门母亲定下的亲事,刘备心中更多的是一种姐姐般的依赖。如今再回想,那些练剑时的情景,历历在目。刘备心中渐生出些许不一样的情愫。
  想着历史上未曾被记录的糟糠之妻,刘备忽然有一些无法自控的慌张。公孙氏的结局究竟如何,这是他必须要慎重对待的事情。
  还有自己的母亲。
  刘备也从未曾想过,会是这样一位人物。
  对于这位母亲。史书上也只有寥寥数语。《三国志·蜀志·先主传》:“年十五,母使行学。”
  然,单此一句,便可窥一斑而知全豹。
  楼桑村与刘备同龄的小伙伴,年十五,多半已下地务农,分担起家务。而母亲即便织席贩履,却仍要让自己去‘行学’。纵然是后世,贫困家庭的孩子成年后也多半外出打工,少有能外出求学。更何况父亲早亡,母亲又无持家之长的刘备?
  有此慈母。拼尽一生,刘备也要护阿母周全。
  这个世界,还有谁能让刘备惦念着好。这个人,只有母亲。
  恩师说刘备心有猛虎,恶极噬人。可谓一语中的。知行远超常人,堪称世间罕有的麒麟子,若百无禁忌,又该兴起多大的风浪?
  半月后,阎柔复归。
  一路风尘,尽显疲惫。刘备不忍他过于操劳,便又歇了数日,这才登上辽东田氏泊在白湖内的舫舟,出水砦,驶向下游。清溪大体算是涞水的支流。船入涞水,便可东行渤海。
  涞水,后世称拒马河,是一条经年不断的丰沛河流。
  此时,黄河还未改道,也不似后世这般浑浊。被世人称为‘大河’。此时的涞水,也是条一等一的大河。水大流急,船行其间,竟有‘泛舟江上’的缥缈之感。辽东田氏通商南北,多用船舶。对这条内河航线,十分熟悉。刘备越发觉得,走水路是正确的选择。
  航行一日后,岸边芦苇野林渐渐消失,两侧多峡谷陡峭。
  猛昂头,忽见一座雄关矗立山巅。问过方知,那便是有名的五阮关。
  雄关漫道,据山扼水。很有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。
  马有证,车有牌,船有旗。
  打着田氏旗号的舫舟一路通行,未受刁难。入渔阳郡不久,便驶出内河,入了渤海。
  早有几艘大型楼船,泊在近海。看旗号,正是田氏所有。
  船上起重楼,船高首宽,外观似楼,所以叫楼船。秦时已有,汉时规模、形制均较秦时大得多。不过楼船多用于大型内河,和近海。由于楼船重心高,抗风浪能力差,不宜用于远海航行。
  估计正是此因,这几艘田氏海船的甲板,只起了二层楼。
  换登楼船,方知船上空间有多阔。甲板上,甚至能并行车马!
  须知,甲板两侧还设有桨位,并起有高楼!
  此时的造船术,已强悍如斯了吗。
第102章
平波水砦
  刘备是第一次出海。这个时代的大海,白浪无垠,碧波千里。一路海鸟相随,不时还有鱼群跃出。心情自然畅意无比。
  此去亦不独行。
  不仅有数艘田氏海船相随,航线上还有其他商队的商船往来通行。刘备这才想起,士异曾从疆域最南端之日南郡的比景港,接回大将军霜妻。而朝廷将犯官家眷徙于比景,也是常有的事。若能从京都洛阳,沿大河出海,一直航行到比景。足可说明,海运已十分发达。
  楼船不仅悬帆,还设有排桨。从种类上说,楼船应算是排桨帆船。无风时靠桨手划船。这条航线通行日久,舵手已十分熟络。甚至少有的几个无风区,舵手都能提前告知桨手,先行划船,积累航速。
  事实上,若计算总成本的话,船运是当下最便捷的运输方式。远比牛车来的快捷又节省。
  五日后,船队抵达右北平郡海域。船队中的其余船只仍旧东行,前往辽东。独独泊下了载着刘备等人的这艘。
  此时的右北平郡,并无成型海港。只有草草建起的临时港口。一座面积颇大的水砦,横跨海岸。砦中旌旗招展,人马嘶鸣。正中坞堡上悬一面大旗,书‘平波’二字。往来兵士,穿着皮甲,头包赤帻,却并未统一着装。看上去,这应是某个豪强,或者水匪的营砦。
  见刘备面露疑虑,陪同前来的田氏商肆主事,这便笑道:“少君侯切勿担忧。此处名叫‘平波砦’。此砦主人,乃本地一等一的豪强。素来乐善好施,广交各路朋友,尤重士人。往来海船多在此修整补给,未闻有失。”
  打量着守卫森严,进出有度的临海水砦,身侧的黄盖欣然点头:“必是豪杰。”
  刘备这便问道:“此砦主人究竟是谁?”
  “程普,程德谋。”主事脱口而出。
  刘备不由心中一动。这个名字,也很熟悉啊。必是知名人物。
  黄盖笑道:“少主,此人当可一见。”
  刘备点头称善。
  这是一座野渡,里面还有野集。听闻这位砦主,本就是州郡小吏,又是此地豪强,所以才能建起这座水砦。往来商船,附近渔船,多泊于此港。贩卖南北货物,水产海鲜。水砦收入颇丰。
  水砦,水陆各半。一半深入海岸,一半坐落岸边。待楼船靠岸,刘备便和黄盖等人走下甲板。沿一条两车并行的长堤,入了港集。便被熙熙攘攘的人流淹没。
  好热闹的野集!
  虽比不了楼桑,却也十分繁华。
  田氏在此处也有产业。为了方便补给,转运货物,田氏便向水砦主人租了块场地,建起一座私家邸舍。底层货仓,二楼住宿。楼上前半段是大堂通铺,歇息船员,水手。后半段是一间间独立的精舍。为管事、贵客落脚暂住。
  刘备自是贵客。早有田氏家仆前来搬运行李,安排住宿。殷勤备至。
  除却贴身护卫刘备的白毦精卒,和千人敌的黄盖。随船而来的众刺奸,已先行散开。化妆成水手、散客,分布在水砦之内,搜集传闻,打听消息不提。
  安顿好之后,阎柔先行离去,寻找买马的接头人。
  本以为右北平无处落脚,不料竟有此砦。刘备不禁感叹。和自己的封邑一样,这个时代的人情风物,断不是后世寥寥几本传记能一并概括。如同这座未被记载,却活生生的立在眼前的平波砦一般。
  盖因竹简篇幅所限,作者们各个惜字如金。所录多是年代大事,也就少了诸多的生活琐事。
  少了生活,也就少了鲜活。风土人情一概全无,读起来甚是乏味。
  在刘备看来,时代风物才是最有趣的历史。
  水砦鱼龙混杂,各方势力汇聚。不仅有汉人、乌桓人、鲜卑人、扶余人,甚至还有一些刘备无从辨认的‘野人’。这里的野人,乃指来自海外诸岛的‘化外之民’。
  刘备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之多的,异族。
  装束各异,语言不通。却都乐于交流。手舞足蹈,口吐唾沫。互相挨得很近。费劲的说着各自的乡音俚语,都希望对方能听懂。目睹了一场异族与异族的交易,刘备竟替双方感到欣喜。
  当真不容易。
  这就看出,市侩的重要性。有个能听懂双方语言的中介,生意必定加倍顺利。
  话说,能建起这座鱼龙混杂的水砦,必是豪杰。
  之所以鱼龙混杂,是因异族多,汉人少。水砦在土垠县内。土垠是右北平郡硕果仅存的四县之一。幸有长城关隘阻挡,未被鲜卑侵占。水砦又近海边,守卫森严,故能长久。
  这个时代,胡人和汉人的体质,相差不大。甚至北地汉人还更显高壮。
  装备更远胜一筹。争斗互有胜负,汉人赢多负少。乌桓内迁,多被鲜卑所迫。胡人之间也是争斗不休。朝廷分而化之,成效显著。
  涿县马市胡商,竟是上谷乌桓王的代理人。
  如此说来,他从刘备这里重金购买的果冻,必定是转送给了上谷乌桓王,或是乌桓王的近臣。所得,也一定远超买果冻的二十金。想想就明白。乌桓王随便抬抬手,赐些良马,也远超付出的金价。
  难怪明知有诈,还要二次行骗。
  盘桓数日,阎柔乃归。
  已联络上了右北平乌桓的接头人。
  刘备随口问了下马价,比涿县便宜一半。
  五百万钱,能买良马五十匹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84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