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842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842/2006

  “我等一介女流,与贵教并无仇怨。与仙姑素未蒙面。为何置我等于死地。”
  “刺破喉咙,竟还能出声。”女道咬牙稳住心神,飞身后撤。
  两眼一花。慧妃一张似笑非笑,惨白无血的绝色娇颜,竟近在咫尺。鼻尖险碰鼻尖。
  情急之下,女道再退。
  长袖善舞,寒芒四射!
  袖中暗器打的慧妃浑身血崩,却仍无动于衷,平静发问:“我等一介女流,与贵教并无仇怨。与仙姑素未蒙面。为何置我等于死地。”
  疾风拂面,两眼一花。娇颜对娇颜,鼻尖碰鼻尖。
  所谓同道中人。
  此时此刻,女道焉能不知:“何方神圣,何不报上名来。”
  慧妃嫣然一笑,却令女道寒毛直立:“西獂释比,翟姜。”
  “西獂释比……”女道幡然醒悟:“麦积山!”
  噗——
  慧妃张口喷出一股血雾。女道不急躲闪,浑身血染。
  一时头昏脑涨,手足无力。数息之后,竟浑身绵软,摇摇欲坠。
  睡意袭来,难以抗拒。
  女道想咬破舌尖,不料脸颊竟被人一把捏紧:“不在山中好好修炼,早死托生。偏要装神弄鬼,祸害人间。天师道,传至尔等之辈,果然大不如前。”
  女道难以抗拒。一声悲鸣,意识彻底陷入黑暗。
  须臾,待血雾散尽。织室重开。慧妃与素昔二美人,相伴而出。难不成,先前三人皆是幻觉。
  “慧妃莫惊,刺客已昏迷,若无解药,断难清醒。”黑暗中有人言道。
  “翟师可知,此是何人?”慧妃问道。
  翟师这便娓娓道来:“张玉兰者,天师道,张陵之孙,嗣师张衡之女。”幼而洁素,不茹荤血。十七岁那年,梦见红光天降,光中有金字篆文,缭绕几十尺,随红光入口。玉兰自觉不安,竟有身孕。母亲责问,却始终未曾说破,唯贴身婢女知晓。
  一日,对婢女说:“我不能忍辱而活,死后剖腹,以明我心。”晚上,玉兰无病而死。婢女遂如实告知其母。张母不忍违背女儿遗愿,也希望洗清心中疑问。却不知该如何下手。便在此时,忽见莲花自玉兰腹中钻出。花瓣次第开放,得白绢金字《本际经》十卷,白绢长二丈余,宽六七寸,其文鲜丽优美,不似人工所写。玉兰死后旬月,肉身不腐,常有异香。于是门徒争相抄录经文,安葬玉兰。百余日,大风雷雨,天昏地暗,《本际经》忽不见,玉兰坟茔自开,棺盖飞悬树上。人们近前一观,只剩空棺。或曰,玉兰尸解成仙。
  此事在天师道徒中,广为流传,神乎其神。
  只是想不到,本该成仙的张玉兰,竟好端端活在人间。
  不知过了多久,女道悠悠转醒。
  挣扎欲起,却发现身穿钢丝囚衣,锁在地牢之内。
  须臾,牢门开启。慧妃等人,鱼贯入内。
  “醒否?”慧妃随口一问。
  “醒了。”背后人随口一答。
  女道毛骨悚然,却不知身后竟还潜伏一人。
  “如何?”慧妃熟视无睹。
  “确曾剖腹产经。”身后旁若无人。
  慧妃轻轻颔首:“经从何来?”
  “雕虫小技。”身后人笑道:“鱼腹藏书,篝火狐鸣。陈胜、吴广皆会,何况天师道。不过是将《本际经》白绢,先行吞入腹中,再剖腹取出罢了。”
  “原来如此。”命狱中云霞卫,搬动机关,将女道吊起。慧妃平视发问:“何人命你行刺。”
  “五斗米师,张脩(修)。”
  “夫君在时,张修百般奉承,不敢忤逆。今夫君东归,便欲行不轨。”慧妃笑问:“前恭后倨,又是何故?”
  “牵一发而动全身。”女道如实作答:“汉庭命荡寇将军周慎,引兵入汉中。生死之际,存亡关头,张修欲乱陇右而自保。”
  “果然如此。”一切皆不出慧妃所料:“五斗米道,虽脱出天师道,却是张修另立门户。不知与仙姑何干?”
  “逼不得已,造化弄人。”女道依旧不愿提及。
  慧妃轻轻颔首:“仙姑既不愿说,亦不强求。既是天师道高人,生死便由不得我做主。”
  “慧妃意欲何为?”女道忽心生惊惧。
第181章
歪门邪道
  “你既说是张玉兰,乃灵真天师之女。想必定识卢暒。”慧妃言道。
  “乃我母也。”女道答曰。
  “你可知,卢暒今在蓟王后宫,深受宠爱,已为夫君诞下一子,得封美人位。”慧妃又道。
  “实不知也。”女道表情已说明一切。母亲竟改嫁蓟王,为何无人提及。
  “若知母另嫁,还行刺否?”慧妃笑问。
  “逼不得已,造化弄人。”女道一如先前,守口如瓶。
  “既如此。待见你母,一切当自有分晓。”慧妃言尽于此。遂命槛车快马,送女道往蓟国。
  深春三月。
  四海群仙,如约而至。自太平道,绝迹蓟国后,刘备还从未见过如此多的江湖方士齐聚。对彼此门派,烂熟于心。便是初见,三言两语,亦可轻易续上交情。待坐而论道,不出三日,遂成同道好友。果然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。天下修仙,皆一家。
  话说少年时,太平道,越演越烈。天下追随者云集,扶老携幼,障塞于道。然蓟王刘备,却力排众议,乾纲独断。首当其冲,将太平道列为旁门左道。凡国中有信教者,若不洗心革面,痛改前非,皆夷三族。
  蓟王雷厉风行,说一不二。麾下豪杰齐聚,生死无改。
  不等利刃加颈,歪门邪道,望风逃窜。如何还敢明目张胆,招摇过市!
  还闲死的不够快。
  亦如前言:“统治不够,宗教来凑”。对如刘备这般,有道明君而言,宗教非但全然无用,反是累赘。断不可轻易沾染。
  女道还在快马送来。六百里加急书信,已先行抵达。
  过目之后,遂命宫人去唤。许师钟瑷、冥蝶骆晹、幽姬卢暒,春睡迟迟,美人倦怠。一夜承欢,险错过午餐。
  本想养精蓄锐,再待挑灯夜战。岂料事发突然,急忙梳妆来见。
  各自艰难落座,将慧妃手书,当面细观。冥蝶骆晹、幽姬卢暒,四目相对,不由心生感叹。
  卢暒柔然下拜:“启禀夫君,此乃我教隐秘,又是陈年旧事。故未曾告知,请夫君恕罪。”
  “无妨。”刘备宽慰道:“若事不相干,无需勉强。”蓟王言下之意。若无关联,即便现在不愿说,也不打紧。
  “先前不说,今时今日,又岂还不说。”卢暒知无不言,遂将天师道中隐秘,娓娓道来。
  原来。此事需从多年前,天师道尚未分裂时说起。
  时二代目天师,“嗣师”张衡坐下有三大门徒:骆矅、张角、张修。学成下山,奉师命,分往各地传播教义,招募信徒。此事,史上亦有记载。
  “熹平中(172-177年),妖贼大起,三辅有骆矅。光和中(178-183年),东方有张角,汉中有张修。骆矅教民缅匿法,角为太平道,修为五斗米道。”
  又说:“时巫人张修疗病,愈者雇以五斗米,号为五斗米师。”
  二代天师,嗣师张衡,子承父业,于汉永寿二年(156年)袭教,光和二年(179年)正月,羽化飞升前,以“祖传印剑”付子(张)鲁,与妻卢氏得道于阳平山。嘱子(张)鲁曰:“汝祖以天地为心,生灵为念,诚敬忠孝为本,周行天下除妖孽之害。嗣吾教者,非诚无以得道,非敬无以立德,非忠无以事国,非孝无以事亲。”
  也即是说。按照二代目的遗愿,天师大位,当传与长子张鲁。奈何天不遂人愿,二代天师“飞升”后,天师道分崩离析,大师兄骆矅,率先离教。先行前往三辅,联络信徒,准备举事。后因行事不密,案发被杀。
  朝廷海捕同党。天师道剩下教徒,被迫无奈,唯改头换面,另立旗号。稍后,张角自回冀州,亲传太平道,张修也在汉中,暗播五斗米道。
  一言蔽之。嗣师张衡,非妖言惑众,暗行不轨之徒。
  “骆矅、张角、张修三人,本性纯良,天资聪慧。各有专攻。待道法初成,嗣师命其各自下山,遍访民间疾苦,尝遍人世百味,以修炼道心,筑羽化飞升之基。然而……”卢暒欲言又止。
  剩下的事,刘备已能想到:
  少年英才,本性纯良。初出茅庐,涉世未深。心怀济世之心,骤然下山,不料饿殍遍地,易子而食。天灾人祸,满眼末世之景。于是悲上心来,怒从心起。奋然造反,欲另造清平盛世。
  其中细节,诸如,三人究竟是后天黑化,还是先天不轨。时过境迁,已无从知晓。然听卢暒所言,可以肯定的是:二代天师张衡,本不愿如此。奈何天师道,一分成三。张修本奉命护总教,不料亦违背师命,夺篡大位后改称五斗米教。终率众谋反。
  “嗣师自知时日无多,见张修野心毕露,欲行不轨。恐身后家人性命不保,遂心生一计。”卢暒又道。
  “令女玉兰,腹生莲花,自产天书。”刘备言道:“以为震慑。”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842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