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841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841/2006

  “仙姑当知。若钟妃无端毙命,陇右必乱。陇右生乱,则汉中得安。”道人再拜:“此乃牵一发而动全身也。”
  “取人性命。”
  “然也。”道人言道:“若仙姑一击而中,则誓成。从今往后,再无瓜葛。”
  “一言为定。”古钟自下喷出一股浓烟。不等浓烟散去,古钟竟化为白衣素裙,一闪而逝。
  道人长揖及地:“恭送仙姑。”
第179章
瑞轮蓂荚
  蓟国将作馆。
  蓟王刘备亲临。与右国令夏馥,将作令苏伯,武库令苏越,及一众大匠师,参看从洛阳灵台送来的“水运浑象仪”构造图。
  刘备初临洛阳时,登高俯瞰洛阳城。见夜幕下许多高楼,夜放豪光。那时便暗下决心,要将洛阳城内“奇观”,逐一看遍。尤其是闻名遐迩的帝国天文台——灵台。奈何,天不遂人愿。岁月蹉跎,至今未能如愿以偿。于是,刘备上表。索要灵台内藏诸多机关重器构造图。新帝欣然允许。命灵台属吏加紧整理,分批送来蓟国。
  夏时,天文台称清台,商称神台,周改称灵台。洛阳灵台,东西围有墙垣,南北中开二门。墙垣内中心建筑,为一方形高台,即灵台。台高十丈,四周有上下二层平台,平台间以坡道相连。台内各建大殿十余间。灵台顶部乃观天之所,四周建有官舍。灵台规模庞大,功能齐备。张衡,张平子,便在此处设计并制造了“水运浑天仪”和“候风地动仪”,并写出了《浑天仪图注》和《灵宪》等,不朽著作。
  洛阳灵台,一直沿用至魏晋,直到北魏时才被废弃。
  而浑象仪历史悠久,亦非今汉首创。
  后世《晋书·天文志》曾有细述:“《虞书》曰:‘在旋玑玉衡,以齐七政。’《考灵曜》云:‘分寸之咎,代天气生,以制方员。方员以成,参以规矩。昏明主时,乃命中星观玉仪之游。’郑玄谓以玉为浑仪也。《春秋文曜钩》云:‘唐尧既位,羲和立浑仪。’此则仪象之设,其来远矣。绵代相传,史官禁密,学者不睹,故故宣、盖沸腾。
  暨汉太初(武帝太初年间),落下闳、鲜于妄人、耿寿昌等造员仪以考历度。后至和帝时,贾选逵系作,又加黄道。
  至顺帝时,张衡又制浑象,具内外规、南北极、黄赤道,列二十四气、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及日月五纬,以漏水转之于殿上室内,星中出没与天相应。因其关戾,又转‘瑞轮蓂荚’于阶下,随月虚盈,依历开落。”
  换言之。从洛阳灵台送来的“水运浑象仪”构造图,乃张平子,集历代能工巧匠之大成,又加墨门机关术,改良而成。
  如图所示。水运浑象的主体,乃用一空心大铜球,以示天球。上布星辰,一半球身隐没在地平圈下,另一半显露在地平圈上,如同常人看到的天穹一般。
  水运浑象,以补偿式“滴漏壶”的流水为动力,利用“滴漏壶”的等时性,经由浑象内部一套齿轮传动装置驱动,可自动演示天体的周期运动。
  张衡首创水运浑象,乃是有明确记载的,世界第一座用水力推动运转的天文仪器。亦是现代天象仪的前身,堪称人类史上第一座天文钟。欧洲直到十二世纪,才有相同原理的机械性计时器问世(大汉便是如此。随便一项技艺拿出来,皆领先世界千年)。
  此外。浑象还额外驱动一座称为“瑞轮蓂荚”的机械日历。可随月亮的盈亏,演示一个朔望月中,日期的推移:模仿神话中一种奇树,蓂荚的特征,靠流水推动,从每月初一开始,一天出现一片叶子,到满月时(十五)出齐十五片,然后每天再收起一片,到月末为止,循环开合。
  蓂荚,是传说中的一种树。每月从初一至十五,日结一荚;又从十六至月终,每日落一荚。如此反复。从荚数多少,便可知是何日。故又名“历荚”。
  受此启发,张衡创造了“瑞轮蓂荚”。内设机关:在一立轴上,装十五个具有凸轮作用的拨板。使它们依次分别作用十五个蓂荚,按应有时刻,升起、降落。
  这座瑞轮蓂荚,如今正放在浑天仪殿房外阶台旁。上接滴漏壶,利用流水与浑天仪联动。
  “昼夜轮机”,日夜不休:瑞轮蓂荚从每月初一起,每天转出一片荚叶,到十五日共转出十五片,然后每天再转入一片,依次减少,直到月落为止。
  这套精密的组合机关器,不仅能表示日期,还能表示月相。即,按照阴历中的朔日、上弦、望日、下弦、晦日等顺序,循环开合。让灵台的史官,单从瑞轮蓂荚,便可看出精确日历。
  将图纸上的机械构造,理解清楚。刘备不由心潮澎湃,极为震撼。
  简而言之。瑞轮蓂荚,可称“日钟”。每月的准确日期,只需数蓂荚的叶片,便可悉知。
  然而,蓟王刘备却不满足于此:“夏公,能以此图为据,造出‘时荚(时钟)’否?”
  “敢问主公,何为‘时荚’?”夏馥问道。不出意料,凡世间奇巧之物,主公但有所见,必有所得。
  “便是……能准确指示一天中,十二个时辰的盘面。”略作思量,刘备在图板上随手画出:“滴漏壶与漏刻一致,将一天十二个时辰,精确到一刻还不足够。一刻之下,再细分成‘分’、‘秒’。于是在同一‘瑞轮蓂荚’上,可显示出秒荚(秒钟)、分荚(分钟)、刻荚(刻钟)、时荚(时钟)。将水运浑象上,只能表示‘日’的历荚,精确到‘秒’。”
  “禾芒曰‘秒’。”夏馥欣然点头:“主公以‘禾芒’以示时之短。”
  “然也。”刘备暗道一声好险。一时忘形,险祸从口出啊。
  “敢问主公,‘分’又做何解?”苏伯又问。
  “分,一刻十分也。”刘备灵光一现。时下,一刻为十分钟。“一刻十等分”,便是后世一分钟。
  “原来如此。”众良匠幡然醒悟。
  “‘分’、‘秒’,又做何计?”夏馥再问。
  刘备已然想好:“再分曰‘秒’。”分钟再往下分,便是秒。
  “一分几秒?”夏馥三问。
  “且看人力所能及。”刘备并未给出答案。言下之意,按照现有技术手段,能细分到多少秒,便做多少秒。不一定非取六十秒为一分钟。
  “臣等,领命。”夏馥这便领将作馆良匠,试造新式“瑞轮蓂荚”。
  话说。刘备受“水运浑象仪”启发,随手绘制的图板,其实是史上第一台“擒纵器”。乃钟表最核心的机构。当然,即便无刘备手绘神鬼图板,将作馆的匠师们,亦会自行造出。原理皆通,不过时间长短而已。
  刘备想在穿楼桑而过的桥楼归市,造史上第一座“水运计时器”。而精确计时的重要性,不言而喻。
  待造成。
  “瑞轮蓂荚,分秒不差”,遂成典故,流传后世。
第180章
同道中人
  “瑞轮蓂荚”水运计时器,距后世能随身携带的“怀表”,还很远。然原理皆通。只需精工细作,不断缩减尺寸。终有一日,大汉当领先世界千年,获得可随身携带的精确计时器。
  陇右大震关,云霞殿。
  云霞织室,机杼声不断。
  慧妃与当素、当昔二美人,正相伴而织。蓟王东归前,慧妃命宫女置备织机,营造织室。言道,待夫君东去,便领宫中妃嫔,夜夜织布,以待君归。
  蓟王东去后,一切皆如先前所言。所织丝锦,多用来为夫君,量体裁衣。刘备虽远在蓟国,然身形尺寸,慧妃等夜夜丈量,如何能不心知肚明,深入髓里。
  大震关首,戒备森严。云霞殿中,五步一岗,十步一哨。云霞女卫,素纱套装贴身,内穿百花战裙,上罩金麟宝铠,外裹雪狼短皮氅。披身宝甲,乃是刘备先前命将作馆良匠,不计工本,为亚马逊御卫量身锻造的“猎神套装”。亚马逊随蓟王东归,殿中陈设,亦归云霞卫所用。人数亦相当,皆是三百人。
  “姐姐,夜已深。且去安寝吧。”当昔停下机杼。
  “好。”机织一夜,慧妃亦显疲惫。
  三人整理好织机,相伴出室,返回寝宫。
  廊内宫女,或坐或立,悄无声息。本以为熟睡,岂料刚过转角,忽见一人,白衣独立。
  “你是何人?”当昔厉声发问。
  “天师道,张玉兰。”白衣人自报家门。
  当素浑身一凛:“意欲何为!”
  白衣女道,身如鬼魅,一闪近前:“取你性命。”
  话音未落,寒芒惯胸。
  当素美目圆睁,登时气绝。
  随手拔剑,带出一抹血箭。顺势一抹,割断当昔咽喉。
  当素、当昔,不分先后,倒地毙命。
  只剩当中慧妃一人:“我等一介女流,与贵教并无仇怨。与仙姑素未蒙面。为何置我等于死地。”
  白衣女道眸中愧色一闪而逝:“逼不得已,造化弄人。”
  音犹在耳,寒芒惯胸而入,透背而出。
  惨叫尚未出喉,便被热血所堵。女道咬牙拔剑。
  慧妃猛喷一口血箭,仰面倒地。目眦欲裂,气绝身亡。
  徐徐撤袖,移开斑斑血迹。女道垂首默哀,片刻后转身离去。
  “嗯?”将走数步,忽觉身后有异。猛回头,只见胸口热血长流的慧妃,竟挣扎起身。
  想也不想,一剑追身。
  仍从创口刺入。又转腕将心腔绞碎。
  任凭胸前热血喷涌,慧妃竟无动于衷:“我等一介女流,与贵教并无仇怨。与仙姑素未蒙面。为何置我等于死地。”
  声调、语气,轻慢、缓急。皆与先前一般无二。
  女道毛骨悚然,却又急忙屏气凝神:“逼不得已,造化弄人!”
  反手拔出,又一剑刺穿慧妃咽喉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841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