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871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871/2006

  反戈一击的理由很充分。蓟王刘备在罗马所作所为,必被二大盟友看在眼里,记在心上。试想,若安息、贵霜的奴隶,也被蓟王解放,后果不堪设想。
  兔死狐悲,物伤其类。设身处地,蓟王解放了罗马,会不会东西夹攻,再灭安息、贵霜。一统寰宇。
  答案不言自明。
  细思下来,远征并非一帆风顺。当中,困难重重。举蓟国之力,断难达成。若有朝一日,继任大汉帝位。倾尽大汉全力,以一敌三,或可实现。
  西征战略构思,已在蓟王脑海不时浮现。从大汉帝国时下无与伦比的制度优越性入手,乃此战之关键。
  正因如此,蓟王刘备才大开奴隶贸易,方便之门。将域外奴隶,不断迁入西域。除去补充新鲜血液,充实都护府人口基数。为西征造势,奠定舆论基础,及仁政美名。亦是重要因素。
  试想。凡贩卖到遥远绿洲的奴隶,皆获得自由美好的新生活。消息随丝路商人,不断传播。不出数载,丝路沿线人尽皆知。仁慈而英俊的绿洲主人,拥有大汉皇室血统的刘备大人,必然获得“神乎其神”的歌颂与敬仰。
  潜移默化,名扬四海。待大势已成,一蹴而就。排山倒海,席卷天下。
  西域不仅是大汉之藩屏,还是西征之前沿。其战略地位,丝毫不亚于关东。
  将安居绿洲的域外奴隶,迅速汉化。乃刘备交给都护府的首要政务。
  四夷皆以汉化为荣。
  作为强势文明,大汉的吸引力,毋庸置疑。
  都护府治下百万编民,正如饥似渴,潜移默化,转变成汉人。
  何为地狱难度,或者“双传奇”难度。便是要开启“拯救模式”。拯救的,不仅是刘备自己的人生,还有华夏文明的延续,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走向。
  一言蔽之: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
  刘备的人生,已走到二阶段末,三阶段初。
  太史公:“列侯称家也。”司马贞《史记索隐》:“时诸王称‘国’,列侯称‘家’也,故云‘家皇子’为尊卑失序。”
  家中有主,称主为“公”,便是“主公”。刘备少复祖爵,后并土封王,一路走来,所收皆是“家臣”。
  三国鼎立,唯有刘备。切记。
  东郡,顿丘,车骑将军大营。
  卫兹引黑山三渠帅,入大帐相见。
  “拜见明公,臣,幸不辱命。”卫兹马到功成,说三将来降。
  “子许轻车解东郡兵祸,救万民于水火。真乃高士也!”曹操离席搀扶。
  “容臣为明公引荐。”卫兹这便引于毒、眭固、白绕三帅,与曹操相见。
  见曹操礼贤下士,既往不咎。三人这才稍稍心安。
  如卫兹所料,黑山三将,自不会北投蓟王。然亦出乎所料,不投非不愿,而是奉命而为,不可逆也。
  曹操设宴,为卫兹等人,接风洗尘。
  席间,问及黑山诸多内情。于毒等人,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
  黑山果有老弱三十余万。宿贼三千,精壮三万。老弱可安置在东郡诸县,令其屯田自养。三万精壮,稍加训练,便可成军。三千百战宿贼,当交由于毒、眭固、白绕三人统领。三人皆可为校尉。
  三人当即跪地认主,投入孟德麾下。
  于是,最后一支黑山贼,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。
  白波、黑山,尽灭。河北再无匪患。
  待约定时日,三人回西山大营,引黑山众下山安居。曹操遂上表,言,平定东郡。
  洛阳,永乐宫。
  永乐少府,临晋侯杨彪,骠骑将军董重,奉诏入宫。
  董太后自帘后言道:“灵思皇后,凭空孕身。传闻乃是‘麒麟子’。声势复起,该当如何?”
  见杨彪不语,董重勉强对曰:“太后何不……暂避锋芒。”
  “好一个暂避锋芒。”董太后怒气自生:“朕还需忍气吞声到几时。”
  又看了眼默不作声的杨彪,董重灵机一动:“陛下废史立牧,天下十三州,皆有所属。王允为幽州牧,桓典为冀州牧,董卓为并州牧。蓟王又表阎忠为凉州牧。今车骑将军兼领东郡太守曹孟德,剿灭黑山余贼,得老少三十万,精兵三万。有功焉能不赏。何不,表为兖州牧。”
  “孟德父(曹)嵩,先前曾暗赂张让,愿捐‘修宫钱’一亿,为三公。恰逢先帝北巡……”偷眼看董太后表情,见神色如常,董重这才壮胆言道:“待陛下继位,遂断卖官之路。前日,孟德来函,愿走太后门路,为父求三公之位。”
  董太后轻轻颔首,目视杨彪:“君侯以为如何?”
  杨彪起身奏道:“此乃‘投石问路’之计也。若得太后应允,谯县曹氏,自当效犬马之劳。”
  杨彪此语,正中下怀。董太后欣然点头:“若能得曹氏父子效忠,引为外镇诸侯。朕,自当高枕无忧。”
  “太后明见。”董重谄媚一笑。
  正如外藩必遣侍子入朝。名为陪侍大汉天子,修习汉家文化。实为人质也。
  曹操为老父求官。亦是以朝中老父一家老小为质。投靠董氏外戚,如愿获“外镇诸侯”之位。
  羽翼渐丰,将露枭雄之姿。
第020章
皇命加身
  诸王称“国”,列侯称“家”,名门称“氏”。
  如“弘农杨氏”、“汝南袁氏”、“泰山羊氏”等,不一而足。时下尚无世家,更无门阀。
  九江郡,安风县,淮水航道。
  一支大汉水军,正乘夜行船,逆流而进。
  年初,新帝命西园中军校尉孙坚,回江东募兵平乱,顺带讨伐两岸山贼水匪。山越六司马,为避孙坚虎威,这才背井离乡,携宗族北上,投靠蓟王。
  孙坚抵达吴郡,择城中郡兵百人,一战荡平本郡黄巾,阵斩黄巾别帅,砍杀黄巾宿贼百人。余众皆溃。孙坚乘胜追击,破其山砦。尽收辎重粮草,金玉珠宝。择黄巾力士三百入列。兵出会稽,再灭会稽黄巾余孽。如此这般,四处征讨。粮草、财货、辎重、人马,滚雪球般,不断壮大。
  有莒县徐盛,字文向,避乱迁居吴县,与同县宋谦,字元恭,并以勇气闻名。时为郡兵,二人皆入选百人队,随孙坚讨伐黄巾,临阵必一左一右,冲杀在前,屡立战功,同升军司马。
  有会稽余姚人,董袭,字元代,身高八尺,武力过人。孙坚攻会稽黄巾,扎营高迁亭。闻有少年勇士自投营前,便引来一见。见袭甚为奇伟,孙坚十分欣赏,遂收入帐下,领黄巾力士。为营中虎贲。
  有会稽山阴人贺齐,字公苗,时任郡吏。奉命往来孙坚营中,接济粮草辎重。见他谈吐不凡,胆略过人。虽召入军中,为别部司马。
  另有徐州彭城人,张昭,字子布,为避战乱而南渡扬州。孙坚任命其为参军。委以重任。
  又闻扬州黄巾,攻打舒县,焚烧城郭。孙坚出兵荡平,尽收精兵粮草。以战养战,江东猛虎如鱼得水。何其畅快。
  此时,孙坚已得精兵一万,黄巾力士千人。余下老弱十万,皆编为辅兵,据守吴郡、会稽各处老砦,屯田自养。
  孙坚此行,乃奉皇命募兵讨贼。有皇命加身。州郡唯命是从,不敢忤逆。遂将原先黄巾营寨所据山林陂泽,悉数划归乌程侯帐下。助其养兵自给。称“乌程侯砦”。
  此次渡江入淮,驰援安凤。乃因有渠帅戴风,领万余贼众反,围攻县城。收郡县急报,孙坚马不停蹄,奔赴安凤。自重返江东,孙坚屡战屡胜,正气势如虹。
  舟船靠岸,与接应会面。问清所在,孙坚一马当先,领兵直扑敌营而去。
  江东健儿,皆通水性。南人乘舟,犹如北人骑马。虽舟行一日夜,却各个养精蓄税,虎虎生风,随孙坚杀奔敌营而去。
  鸡鸣时分,已至安风城下。
  贼人草创大营,防御稀松。不知猛虎匍匐身侧,犹在酣睡。徐盛、宋谦、董袭、贺齐,各领精兵千人,四面冲杀放火,杀声震天。
  贼人大梦初醒,乱作一团。
  孙坚却与参军张昭,骑马并立高处。冷眼旁观。
  俯瞰贼众丢盔弃甲,抱头鼠窜。还是张昭眼尖:“君侯且看!”
  只见一将,披挂出帐。呵斥身边乱军无果,遂领亲信翻身上马,欲寻路逃亡。不用说,此人便是贼酋戴风。
  “保护参军。”话音未落,孙坚已电射而出。胯下良驹,乃蓟王所赠。骑乘日久,颇通人性。虽不敢称日行千里,却亦不远矣。营前鹿角飞身越过,奔冲入营,直追戴风而去。
  四周乱军,手起刀落。斜刺长矛,随手抓过。掂了掂重量,奋力掷出。
  “呔!”
  人借马势,虎啸山林。长矛破空,直取后心。
  “渠帅!”便有心腹横身抵挡,穿胸洞背,飞坠马下。被踏成烂泥。
  连头带颈,热血一激。戴风猛回头,一时目眦尽裂。
  遥见一骑,骏马奔冲,寒光交错。身后心腹,四分五裂。肚肠齐出,散落马下。竟无一合之敌。上身齐腰碎去,双腿犹紧夹马腹。腔血喷高数丈。战马吃痛,四处狂奔。一时血洒成雾,遮障身后,目不能穿。
  血雾追身。拖后骑士,接连惨叫崩血,被吞噬其中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871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