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923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923/2006

  “见过黄渠帅。”
  四目相对,一切尽在不言中。
  “谨遵神师号令,率众归降‘宗王’。”黄邵再拜。
  “谨遵神师号令,特来恭候渠帅大驾。”宋奇回拜:“且与我入城吧。”
  “喏!”黄邵一时唏嘘不已。山中岁月,寒暑自知。
  见明庭与黄邵,把臂同行,共入城中。城头一时鸦雀无声。屡败官兵豪强,神出鬼没,杀人如麻。撒豆成兵,来去如风。只需看上一眼便魂飞魄散的妖贼黄邵,就这么……降了?
  县尉粗声一笑:“诸君且随我,城下相迎。”
  “同去,同去。”黄邵只身入城,又岂是诈降。
  待十万黄巾,拖家带口,列队入城。病患暂入流民营地,各家分批安置于空宅之内。一万黄巾精卒,最后入驻城北大营,以备整编。满城肃然。
  阳翟百姓,关门闭户,各自窃窃私语,又惊又俱,亦喜亦忧。
  车入官舍,明庭当众宣读敕令。赦免黄邵之罪,拜为阳翟县丞,兼领长公主洗马。一万黄巾宿贼,悉数留用。
  又过数日,便有南阳兵甲车队,源源不断运抵县中。
  城内兵营,整日磨刀霍霍,杀声震天。
第094章
与王雷同
  汉人处处以高为贵。
  身高、位高、才高、名高、德高,诸如此类。
  以及崇高。
  当来自洛阳的贵公子,豪掷百万,不为求财,不为求名,只为找回“天家体面”时。这个崇高的目标,以及为此目标所采取的行动,及产生的后果。皆超出了阳翟百姓的预期。
  属于不可估量的“知障”。
  于是乎,当贵公子抱着此崇高目标,悬扁市中街巷,张榜城门亭舍,招降黄巾余众。而屡败官兵、神出鬼没、杀人如麻、撒豆成兵、来去如风,被看上一眼便魂飞魄散的妖贼黄邵,举众来降时。
  整个“崇高逻辑环”,随之完满成立。并被阳翟百姓当做经验积累。无人敢生疑。
  贵公子豪掷百万,找回天家体面。果真应验。
  为何如此?
  只因平常百姓,习惯仰望洛阳。自无法想象,高高在上的权贵,所思所想,所欲所求。
  于是乎。当平常思维逻辑,及一般生活经验,不再成立时。自然而然,将其拔升到更高的层次。是为“崇高”也。
  就此事而言。
  阳翟百姓与城外豪强宗贼,皆不认为:单凭一道敕令,妖贼黄邵便会举众来降。然却出乎所有人预料。妖贼黄邵,当真来降。此事何解?
  没错。洛阳贵公子的“崇高”,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  此乃,我等无法匹及的,高贵。
  宋奇出身扶风名门,曾为外戚,贵为濦强侯。自幼熏染的高贵,又岂能假冒。
  如此一来,当宋奇待人接物,如沐春风。俯问民间疾苦,走访鳏寡孤独。送衣赠粮,施医喂药时。那股来自洛阳的高贵,足以温暖人心。
  宋奇二下敕令,城中百姓官吏之“通贼者”,只需痛改前非,则既往不咎。
  只因阳翟功曹、主簿等人密告。前任县令及丞,与城外豪强,暗通曲款,狼狈成奸。克扣官俸军资,属吏敢怒不敢言。知新任县令到任,又将库中钱财席卷一空,弃官而逃。故才半年,未能领食俸禄。
  又道,城中官吏,多为豪强耳目。需雷霆铲除。
  宋奇这才二下敕令。
  效果斐然。
  官吏痛哭流涕,皆来请罪。宋奇好言宽慰,悉数赦免。又叮嘱道,前罪可免,后罪难逃。如若再犯,数罪并罚。
  一众罪官,指天为誓,绝不再犯。
  安抚民心,整顿吏治,招降贼众,厉兵秣马。不出半月,内外气象,为之一新。
  宋奇三下敕令,请阳翟豪强大姓,城内赴宴。
  收到请简(请柬),坞内豪强,日夜不安,如坐针毡。明知是“鸿门宴”,然却又不敢忤逆。
  只因县令高贵,黄邵凶狠。
  十万黄巾,一万宿贼,皆换披南阳精工兵甲,为县令所用。如此强兵,久踞阳翟,对城外地形、各坞守备,知之甚详,如数家珍。如何能敌。
  “县令身份,可曾知晓?”城外各堡主,紧急密会。
  “出身豪门,配五县令印。此来,乃为长社、益阳、阳安、颍阴、阳翟,五位长公主取食。”急切间,也只打听到个大概。
  “配五县令印,为五县主取食。”单此一项,足令各堡主心惊齿寒。
  “十万黄巾,粮从何来?”便有人想到据守顽抗。
  “乃城内粮商,开仓放粮。据说,足可支撑到来年解冻。县令已许诺,以蓟国新谷,三倍赠还。”
  “嘶——”众人无不抽气。
  便有堡主叹道:“县令行事,与蓟王颇多雷同。”
  不说还好。此言一出,士气更衰。
  “此宴,去是不去?”又有人问道。
  坞堡有近有远。家底有厚有薄。强者不愿屈就,弱者降意已生。难有共识。于是不欢而散。
  约定之日。果有临近县城之堡主,如约而至。人数约莫少半。大半堡主借口未至。
  宴会设在长公主行宫。与会诸人,受宠若惊。长公主虽久居洛阳,不常往来行宫。然宫中用度,皆类比藩王。此等席面,闻所未闻,见所未见。
  又见县令,颐指气使。宫中奴婢,俯首帖耳。丝毫不敢忤逆。
  诸堡主众目相对,苦乐自知。
  酒过三巡,菜过五味。
  县令举杯起身:“诸位皆知,宋某此来,乃为长公主办事。所谓‘杀人偿命,欠债还钱’。长公主身居洛阳,不知民间疾苦。县中属吏,宫中奴婢,竟绝俸半载。又闻蓟王言‘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’。诸位,以为然否?”
  便有堡主起身答话:“明廷所言极是。先前之所以拒不纳赋,只因外有黄巾流寇,内有贪官污吏。可谓外忧而内患。如今外忧内患,悉数剪灭。我等自当足额补齐。”
  “诸位,以为如何?”
  “我等,皆如此想。”
  县令欣然点头:“又闻县中百姓,多避入坞堡,沦为奴仆佃户。可有此事?”
  “确有……此事。”贵人当面,如何敢隐瞒。
  “悉数放归,既往不咎。如若隐藏,数罪并罚。”县令掷地有声。
  “喏!”
  “与我满饮此杯,请。”县令举杯相邀。
  “请——”众宾客同声回敬。
  落杯后,县令目视东席:“黄丞何在。”
  “黄邵在。”黄邵起身答话。
  “今日未赴宴者,明日请来一见。”县令轻描淡写。
  “喏!”黄邵杀气腾腾。
  夜宴欢声笑语,尽兴而归。
  翌日破晓,数千精卒,坚兵利甲,杀奔而出。
  所向披靡,攻破坞堡。将一未曾赴宴堡主,举家押回。堡中积粮,皆分与奴仆。兼并良田,皆还于佃户。又迁千户黄巾众入住堡中,屯田自守。
  如此反复。三日破五堡。分迁黄巾五千户。得金玉珠宝,丝绸铜钱,兵器甲胄无数。县令犒赏三军,一时欢声雷动。士气冲冠。
  以战养战,黄巾得心应手。与先前之大不同,便在“师出有名”。
  县令乘胜追击。四下敕令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923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