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927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927/2006

  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。一晃数载已过。荀采年近双十,仍未出嫁。
  初,其父荀爽,尚有书信催促。然近二年,却绝口不提。欲结亲者,踏破家门。然荀爽却尽数回绝。只说小女远赴蓟国,何时回乡,并无定期。求亲之人,怏怏而回。只“远赴蓟国”一句,荀爽心意,众人已尽知矣。强求亦是无用。
  荀爽,颍川颍阴人,字慈明,一名谞,号硕儒。经学大家,荀淑六子。时有“荀氏八龙,慈明无双”,赞其为“荀氏八龙”之首。足见高才。
  既是慈明无双之女,才学自无可挑剔。然行走宫中,需慎而又慎。刘备又询问士贵人。
  士贵人言道:荀采信守,不贰其心。当可担此大任。
  刘备遂召荀采入宫,拜为中书仆射。南宫正式成为女官办公、起居之所。披香殿为少府,十五属寺,皆位列其中。宫官围绕而居。与蓟国百官一样,女官享有休沐等法定假期及春腊二赐等,各项福利。原则上,女官嫁娶随意。然,所谓“近水楼台先得月,向阳花木易为春”。除非刘氏宗女,南宫女官,又岂能轻易外嫁旁人。
  连名士荀爽,都不能免俗。更何况常人。结亲如结盟。乱世将至,谨慎择友。万勿“一失足成千古恨”。
  陈县,陈王宫,正殿。
  宋奇趋步入殿:“下臣拜见王上。”
  “你便是配五县令印,为五县主取食之人?”陈王宠正值壮年,雄壮英武。
  “正是下臣。”宋奇答曰。
  “所为何来?”
  “乃为求援。”说着,宋奇将漆木手匣呈上:“区区薄礼,聊表心意。”
  侍从接过,查看无误,转呈陈王。
  打开视之,乃是琉璃宝钞一块,面值千万。
  “如此重礼,受之有愧。”陈王神态如常:“却不知尊驾,替何人所送。”
  宋奇答曰:“乃替‘宗主’所献。”
  “尊驾‘宗主’,是何人也?”陈王追问。
  “天下共主也。”宋奇又答。
  “果然如此。”陈王轻轻颔首:“五县主绝享食俸,举债度日。出手焉能如此阔绰。尊驾既不愿明言,孤亦不强求。然送礼之人,身份已呼之欲出。”跟着,话锋一转:“传闻,冀州六国,与‘尊主’相交莫逆,早已暗结盟约。不知然否?”
  “冀州之事,下臣不便多言。”宋奇再拜。
  “既如此,尊驾此来,只为五县主取食乎?”
  “乱世将至,人心思变。存亡之际,汉室宗亲,自当休戚与共。王上何不先与五县主‘联手对敌’。”宋奇言简意赅。
  “好一个联手对敌。”陈王心领神会:“如尊驾所知,豫州下辖颍川、汝南、鲁,三郡,亦有梁、沛、陈,三国。又与徐州下邳、彭城、琅邪、东海,四国毗邻。七国连横,乃一州之地。不知‘五主’,愿与七国联手取食否?”
  “诸侯联盟,兹事体大。下臣不敢妄断,需禀报宗主。”饶是宋奇,亦未曾料到,陈王宠竟有此布局。换言之,类比河北七国联盟,河南诸侯王,亦早有盟约。很有可能,亦是七国联盟:梁、沛、陈、下邳、彭城、东海、琅邪!
  “孤醒得。”陈王宠笑道:“如此,先解长社县主之忧。”显然,陈王宠将宋奇,视为蓟王代言人,方才吐露心迹。河南七国,与河北七国,南北合纵,上下夹攻,天下可定乎?
  “谢王上。”宋奇再拜。
  避入陈国的原长社百姓,被陈王宠悉数放归。又赠送足量过冬粮秣辎重,随队同返。人手充足,物料齐备。趁大雪封路前,修缮城池,待来年开春,便可恢复生产。
  连定二县,宋奇与郭嘉,顾不得庆祝。遂将陈王结盟邀约,六百里发往洛阳蜃楼。秦太仓经暗渠水道,送往地宫耳室。请右丞定夺。
  十里函园,二崤城,中堡,瑶光殿。
  贾诩将宋奇手书,传阅众人。这便言道:“诸位以为如何?”
  细看幕府主记室,记室掾亲自呈来的陈王宠生平。左丞荀攸言道:“陈王宠,素有大志。熹平二年(173年),陈国国相师迁,追奏前任国相魏愔,曾与陈王宠共祭天神,有不法企图,实属大逆不道之罪。便有御史上奏,当遣使者,案查此事。时灵帝刚刚诛杀勃海王刘悝满门,不忍再施罪行与宗室。于是诏命槛车押魏愔、师迁,入黄门北寺诏狱,遣中常侍王甫与尚书令、侍御史等,共同拷问。魏愔借口说,乃是与陈王,共祭‘黄老君’,求长生之福而已,并无不法企图。王甫等遂奏称,魏愔为国相,职责在于匡扶国主,然却行为不端;师迁诬告国主,乃大逆罔上,于是二人皆杀。灵帝遂下诏,赦免刘宠,不予追究。”
  “如此说来,前国相魏愔,与陈王宠共祭天神。必事出有因。”田丰亦道。
  “正是如此。”荀攸轻轻颔首:“今日所见,陈王宠,早有预谋。许十二年前,便有所图谋。”
  “此人心机深沉,自觉勇武过人,而有恃无恐。然行事不密,早有先例。若与之结盟,非我主之福。”田丰一语中的。
  “元皓所言极是。”荀攸亦赞同。见贾诩一言不发,遂笑问:“文和,以为如何?”
  贾诩笑道:“此乃先帝时,陈年旧案。中常侍王甫与尚书令曹节,二人主审。然,不分青红皂白,将魏愔、师迁,前后两任国相,一同扑杀。此举,更像是灭口。”
  “文和言之有理。”荀攸轻轻颔首:“为今之计,若能从曹节口中,问出陈年隐秘。我等方可依计行事。”
  “我去。”贾诩言道:“料想,时至今日,曹节当不会再做隐瞒。”
  十里函园,曹节别馆。
  车驾停于后巷。右丞贾诩,熟门熟路,登堂拜见。
  大长秋兼领尚书令,大宦官曹节,正在榻上小憩。
  贾诩立于廊下,耐心等待不提。
第100章
通明达照
  蓟国营城术,天下第一。函园便利一如蓟国。水暖水洗水淋齐备。便是隆冬时节,室内亦温润如春。水绿琉璃,窗明几净。虽不比白琉璃,纤毫毕现。然透光足以。
  琉璃器的使用,蓟王亦非第一人。那位据说能作掌上舞的赵飞燕,居住在“昭阳殿”时,“窗扉多是绿琉璃,亦皆照达,毛发不得藏焉”。汉武帝“起祠神屋”时,门窗也皆用“琉璃为之,光照洞彻”。可见,“窗明几净”的居室,汉时已有。
  只不过,蓟国将琉璃烧造技艺,发扬光大。多年前,售卖翠玉琼浆与琉璃香露时,蓟王便上表,请开琉璃之禁。让百姓亦能享用琉璃器。此亦符合惯例,故先帝欣然应允。
  正如汉初时,百姓一律不得穿各色彩衣,只能穿本色麻布。直到前汉末,才允许平民服“青绿之衣”。各式绿琉璃,随之风靡蓟国。然,因烧造困难,故价格不菲。
  以琉璃窗为例。
  用竖直棂条,做成的窗扇,棂条一般为奇数,七自十三根不等。若棂条过长,则需在半腰上加横棂。如蓟国常用“一码三箭窗”,便是在竖棂条的上、中、下部,装三根水平横棂。单个“箭窗”大小的绿琉璃,作价一万钱。试想,一栋宅院装下来,耗费几何。
  曹节别馆,直棂门窗,皆用双层水绿琉璃。何其奢侈。
  即便室外飞雪连天,曹节亦春衫高卧,暖意横生。
  所谓“千金难买回笼觉”。又曰“老不以筋骨为能”。到了曹节这般年岁,睡眠质量,尤显重要。
  故贾诩立于廊下,耐心等待,未曾叨扰。直到曹节自醒,大氅已被披满残雪。听闻右丞已恭候多时,曹节急忙命人迎入。
  贾诩除大氅,着常服入内。见贾诩面色红润,立于雪窟却毫无寒意。曹节不禁询问。
  贾诩言道,内穿毳裘中衣,袖悬被中香炉,裹足羊毛冬袜,故丝毫不觉寒意。
  曹节欣然点头:“闻蓟王常冬季兴兵,本以为北疆勇士,能耐极寒。今日方知,得利于防寒保暖。”
  贾诩笑道:“鄙国在北,四季分明。春暖秋凉,酷暑隆冬。幸有我主励精图治,解民生之苦。”
  “蓟王天家麒麟,自毋需多言。”曹节笑问:“右丞此来,所为何事?”
  “老大人当知,自先帝崩后,《子钱集簿》,便落入我主之手。洛阳子钱家,皆以我主马首是瞻。”贾诩开门见山。
  如前所说。曹节、程璜,历经数帝,在洛阳朝野,可谓根深蒂固。《子钱集簿》之事,如何能瞒得过此二人。
  果然,见贾诩实言相告,曹节欣然一笑:“老朽亦有听闻。幸得蓟王出手,否则洛阳子钱家,必兴‘子钱之乱’。洛阳满城权贵,举债度日者,十有八九。一旦欠债不还,必轰动朝野。那时,朝中各派,必你来我往,争相检举劾奏。轻则百官罢黜,重则朝政崩坏。”
  “一切皆瞒不过老大人。”贾诩拜服。
  “天家贵胄,竟沦落至此,老朽亦心有戚戚。”曹节摇头叹道。
  “正因如此,我主才想方设法,护天家贵胄以周全。五县主之事,想必老大人亦有耳闻。”
  “洛阳人尽皆知。”曹节轻轻颔首。
  贾诩这便道出此行关键:“黄巾乱时,长社大火,县内化为一片焦土。后又历经战乱,民众多举家逃难。避入陈国者,十有八九。敢问老大人,前相魏愔与陈王宠‘共祭天神’之事……”
  “右丞因何又此问?”
  见曹节面色如常,贾诩这便笃定:“只因长社令前往陈国索要流民,陈王虽许之,然却……”
  “欲与蓟王暗结共盟。”曹节一语道破。
  “正是如此。”贾诩再拜:“人心不古,忠奸莫辨。不知陈王,是忠是奸。”
  “若知陈王之事,还需提及三人。”曹节言道:“勃海王刘悝、长乐太仆侯览、会稽妖贼许生。”
  此三人,天南海北。八竿子打不着,如何相干?贾诩急忙请教:“愿闻其详。”
  “勃海王刘悝,惨遭冤杀,全家毙命。先帝因梦中受桓帝斥责,日夜忧扰。时听闻勃海王,尚有遗腹子,先帝本欲重立为藩。然却被中常侍王甫,百般阻挠。”
  “正是王甫命人诬告,才令勃海王身死除国。”
  “然也。王甫之所以能得逞,乃因勃海王亦犯藩王大忌。”
  贾诩这便言道:“传闻,桓帝崩后,皇太后窦妙并大将军窦武,策立时为解渎亭侯之先帝,继承大统,并遣人往河间国迎驾。民间流言,说勃海王愤恨皇兄(桓帝)未能传位与己,故欲擅自发兵,抢夺迎驾诏书。”
  “确实如此。”曹节言道:“正是老朽持节,前往河间国迎驾。‘兄终弟及’,亦合乎古法。勃海王之怒,老朽自能体会。本欲大事化小,隐瞒不报。不料此事被王甫得知。时中常侍郑飒、中黄门董腾与勃海王,关系甚佳,王甫暗中调查,窃以为此中另有隐情,便将此事告之司隶校尉段颎。段颎遂将郑飒捕入黄门北寺狱,严刑拷打。王甫又指使尚书令廉忠诬奏郑飒等人阴谋篡位,欲立刘悝为帝。乃至先帝发雷霆之怒,灭勃海王满门。”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927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