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934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934/2006

  三人并肩入城。城内城外,皆长出一口气。郭嘉笑中,尽是深意。
  一如阳翟。城内大营,已清扫完备。空置民居,亦修缮一新。先入瓮城营地,洗漱更衣,剔除病患。分批入城安居。城外坞堡宗贼,待饱食足睡,更换兵甲装备,再摧枯拉朽,一战破之。
  “此地可有良才?”宋奇问道。
  “颍阴荀氏,皆迁居蓟国。唯剩荀彧东行访友,至今未归。”郭嘉答曰。
  “我亦有耳闻。传闻幕府左丞荀攸,遍举族中良才,唯此人未至。”宋奇试问:“奉孝可知何故?”
  郭嘉叹道:“文若曾与我私语:我观今汉,气数未尽,就此盖棺,何其急也。”
  略作思量,宋奇亦心领神会:“莫非不欲见大汉三兴?”
  “许或如此。”郭嘉答曰:“文若此去兖州,必事出有因。”
  “兖州牧乃曹孟德。”宋奇心中一动:“奉孝可知,荀彧受何人所邀。”
  “好友程立。”郭嘉与荀彧,必是好友。
  “此人如何?”
  “程立有谋,能断大事。”郭嘉评价颇高。
  “何以知之?”
  郭嘉这便娓娓道来。
  程立,字仲德。东郡东阿人。黄巾乱时,东阿县丞王度,烧县库从贼。县令逾墙逃走,吏民负老携幼,东逃渠丘山中避难。时,程昱尚在故里,暗中命人侦敌。见王度等人得城而不能守,出城西五六里外屯兵。
  于是向县中大户薛房等人说道:“今贼人既得城郭,却不能屯居。不过想趁机虏掠财物,全无坚甲利兵以盈攻守之志。我等何不回城守之。且城高郭厚,又多谷米,今若果还,寻县令坚守,王度必不能久持。那时再出城相击,贼人必破。”
  薛房等,皆以为然,吏民却不肯相从。程昱无奈叹息:“愚民不可共计大事。”遂心生一计。密遣数骑,在渠丘山顶,高举贼人幡旗,令薛房等人望见大呼:“贼兵已至!”吏民见势,争相奔逃入城,寻县令一同坚守。王度仓促来攻,不能胜,正欲退走。程昱率吏民出城追击,王度大败。东阿由此保全。
  “此人今何在?”宋奇再问。
  “传闻已被兖州牧曹孟德,举为寿张令。”郭嘉答曰。
  “可惜,可惜……”宋奇摇头道:“荀彧所投非人也。”
  “明庭何有此言?”郭嘉不禁问道。
  “秦失其鹿,天下共逐之。汉室式微,人心思变。若王上不能力挽狂澜,必鹿死他人之手。”宋奇深看郭嘉一眼:“熙熙攘攘,利来利往。论取天下大利,自当是‘逐鹿之利’。无可出其右也。亦无人能免俗也。”
第111章
义高于律
  “所谓‘郦寄卖友,见利忘义’。”郭嘉轻轻颔首:“明庭之意,嘉已尽知。”
  “荀彧想保今汉社稷,故欲寻一明主佐之。奈何逐鹿大利,又有几人能免俗。”宋奇叹了口气:“举世皆浊,何人独清;众人皆醉,谁能独醒。谓‘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’。试想,便是身边鸡犬,亦不会令得道之人,将锦绣河山,拱手相让。”
  “明廷有先见之明。”郭嘉拜服。
  趁黄巾众入城恢复元气。宋奇命有司整理好田宅集簿,传命各坞堡宗贼,如期归还。若苦主全家流亡,则收归公田。至于所签卖地券书,凭春秋决狱,“乘人之危,非仁也”,“非其有而取之,非义也”,悉数判为无效。
  城内苦主,喜极而泣。
  城外堡主,苦不堪言。
  洛阳贵公子佩五县令印,又身兼五县主家令。必出身权贵。论大义,不及。论权柄,更不及。论兵卒,远远不及。却又难舍坞外无数良田,左右为难。首鼠两端,一时竟不知该如何是好。
  券书引自汉律,然春秋决狱却出自大义。大义高于汉律。若执此律而有违大义者,皆可判负。毋庸置疑。
  换言之,虽依照汉律,双方签订田宅买卖券书。然签订时,苦主并非自愿,或为情势所逼,或为人所胁迫,皆不成立。一言蔽之,法有所限,道义盖顶。此,便是我煌煌天汉,有道,有义。
  三日后。何仪,何曼并黄邵所部,三路齐出,上下夹击。尽灭颍阴宗贼。槛车发往洛阳,交由右丞定夺不提。堡中屯粮、牛马、机关器,悉数分与屯户。一时欢声雷动。
  “山中无老虎,猴子称大王”。三县乃长公主食邑。明廷既为长公主取食,攻破坞壁,抄尽豪强,天经地义。至于堡中存粮积财,如何使用。全凭贵公子独断。便是悉数划归长公主所有,亦无可厚非。今却散于流民,如何能不令人感激涕零。齐称:公子高义。
  掐头去尾,不过月余。宋奇已尽收三县民心。长淮两岸,豫州大地,无数流民正拖家带口,齐奔三县而来。
  宋奇纳郭嘉之言,将流民亦编为屯户。与黄巾屯户杂居。数万黄巾卒,则就地军屯。除去数千精卒,守备县城,余下兵丁,皆散布于各处军堡,且耕且战。宋奇又表何仪,何曼,为左右屯田都尉,领三县屯田诸事。再表黄邵为“武猛都尉”,统帅三县之兵。
  “及选茂才、孝廉、贤良方正、惇朴、有道、明经、宽博、武猛、治剧,此皆名自命而号自定。”其中“名自命”、“号自定”,便是“典农校尉”、“屯田都尉”、“武猛都尉”之来由。
  因是长公主汤邑。置二千石校尉、都尉,亦无不可。又谓事急从权。只需汤邑财政足够支付,洛阳朝堂亦乐见其成。
  毕竟,五县主生活拮据,入不敷出,举债度日。不得已将“荒县”质押子钱家,换来五千万大钱,及十年食俸的内中隐情,天家三后少帝,皆心知肚明。虽理有所欠,然情有可原。还能当真坐视五县主,举家饿死不成。
  宋奇虽不过是千石县令,却兼长公主家令。疏到郡中,自有二千石太守代为举荐。校尉、都尉,皆比二千石,由郡守保举,正当适宜。
  里魁、亭长、邑宰,皆交由郭嘉招募。郭嘉天纵奇才。治区区一县,百里之地,何其易耳。话说,庞统初投刘先主,被任命为耒阳一县之令,彼情彼景,亦如此这般啊。
  诚然。之所以政通人和,与宋奇的神上使身份,亦大有干系。此时的黄巾众,早已蜕变成一个半军事化的组织。令行禁止,渠帅之命,不可违。转为军民屯田,既保留了原先隶属,又得安身立命。何乐而不为。
  黄巾屯田,着实是一着妙棋。
  三县既定,颍川亦安。
  五长公主汤邑中,位于豫州者,只剩汝南郡阳安一县。数县相距不远,快马半日往来。即便异地办公,亦无不可。于是携五百黄巾卫,宋奇、郭嘉,择日启程,南下阳安。阳安县,曾三为阳安侯国。“徙封大国,为阳安侯”,仅此一句,便知阳安曾富可敌国。
  封为长公主汤邑,自在情理之中。
  与颍川三县不同。汝南郡中,除去黄巾余部,还有一部宗贼,实力强悍。
  “此人名唤李通,字文达,小字万亿。年方十九。”麾下黄巾别帅,这便将汝南诸情,娓娓道来。
  李通,江夏平春人,以游侠闻名于江汝之地,趁黄巾大乱,和同郡人陈恭起兵于朗陵,少年多附之。时有宗贼周直,众两千余户,与陈恭、李通,外和内违。李通欲杀周直而陈恭难之。知陈恭无断,李通乃独定策,置酒会,趁酒酣杀之。众人大惊,李通诛其党帅,尽并其营。后陈恭妻弟陈郃,杀陈恭而据其众。李通怒而兴兵,破陈郃营寨,斩陈郃首级祭奠陈恭。时汝南大饥,李通倾家荡产赈灾救民,与士平分糟糠,众皆争相归附,至此后,盗贼皆不敢来犯。
  “此乃豪杰。”郭嘉言道。
  “李通立营何处?”宋奇又问。
  “安昌城中。”
  成帝河平四年(前25年),于朗陵县西北立安昌侯国;绥和二年(前7年),东北境又建阳安侯国。今汉省安昌入朗陵。
  换言之,若去阳安,当经李通大营。
  “李通与黄巾关系如何?”郭嘉忽问。
  别帅言道:“与大帅吴霸,颇有仇怨。”黄巾渠帅之下,称“大帅”。大帅之下,称“别帅”。如此说来,吴霸实力不弱。或亦有数万之众。
  “却不知李通此人,是否愿降。”宋奇言道。
  “明廷无需多虑。且容我入城相劝。”郭嘉毛遂自荐。
  宋奇大惊:“奉孝乃王佐之才,岂可只身涉险。”
  “无妨。”郭嘉笑道:“李通此人,忠义双全,大义独断。起兵朗陵,乃不得已而为之。乱世之中,能保一方百姓。且与士平分糟糠,又岂会害我一介书生。明廷且安心,此去即便无成,亦性命无忧。”
  “如此,有劳奉孝。”宋奇仍不忘叮嘱道:“若事不可为,宜当速归,切莫强求。”
  “遵命。”郭嘉这便领命。
第112章
不辱君命
  “(沙沟水)东南径安昌城西,汉成帝河平四年封丞相张禹为侯国”。初始元年(8年),王莽废安昌侯国为县。今汉省安昌入朗陵县。
  李通为防汝南、颍川黄巾,立营城中。所部称“义军”,或称“义贼”。与“宗贼”最大不同,便是一个“义”字。
  义贼和宗贼,皆属私兵性质。朱儁为交州刺史时,亦曾在本郡检选家兵五千,携往平叛。然与朱儁家兵最大不同,义贼和宗贼首领,并无诰命在身。属于非法组织。然若声势浩大,屡败官兵,终归会等来一册诰命。如白波、黑山首领,皆获朝廷任命,便循此例。后世美其名曰:“招安”。
  正应了那句:“窃钩者诛,窃国者侯。”又说: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?”
  黄巾逆乱,群盗蜂起。郡县秩序,荡然无存。长吏多弃官,翻墙而去,乡民唯有依附豪强大姓,结社自保。比起豪强地主,乡野百姓更愿依附豪杰。李通便是如此。
  安昌城外。郭嘉儒服缣巾,单人匹马,赶到城下。
  门前乡勇,握缰喝问:“何人入城!”
  “在下阳翟郭嘉,奉我家公子命,拜见李渠帅。”郭嘉顺势下马。
  “你家公子,是何人也?”乡勇又问。
  “洛阳宋公子。”郭嘉笑道。
  “洛阳……宋公子。”乡勇似有所悟:“等着!”
  小跑入城,须臾又狂奔而出:“足下请随我来。”
  “请。”郭嘉含笑点头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934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