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948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948/2006

第131章
鸠占鹊巢
  汉寿位于洞庭西畔,益阳位于洞庭之南。二地毗邻,可经由沅水及资水汇聚之“益阳江口”,相互往来。漕运十分便利。
  荆州刺史王叡,曾上疏劾奏南阳太守秦颉,贪墨军粮,中饱私囊。这才引出何苗与袁术,南阳之行。及江夏赵慈兵谏败逃汝南。究竟南阳太守秦颉,为谁所害。赵慈称并不知晓。
  换言之,很有可能,秦颉死于乱军之下,亦或是遭人暗算。究竟是不是何苗授意,袁术动手。如今已无从可知。
  船泊汉寿港,随行楼船大舡,纷纷下锚各自泊位,旌旗招展,鼓乐喧天。船肆开张,海市自成。城内百姓,扶老携幼,皆奔蓟国海市而来。
  汉寿,地处水陆要冲。东临益阳,西靠临沅,后世称“西楚唇齿、川黔咽喉、云贵门户”。境内沅水、澧水、沧水、浪水、酉水等,诸多枝津故渎,纵横交织,陂泽湖淀,星罗棋布。通江达海,物阜民丰。正因富庶,益阳才被封为长公主汤邑。
  朱治,字君理。丹杨故鄣人,初为县吏,后举孝廉,州里辟其为从事。随荆州刺史王叡,讨伐黄巾,多有功勋。宋奇身份特殊,且明为五县主取食,实则为蓟王效力。故此行,当避刺史王叡,拜会从事朱治,正当时宜。
  由海市令,投帖相约,市中舡垆相见。市有长吏,称市长。蓟国百业繁盛,商贸发达。市中百工、商贾日渐增多。市籍过万户,便除长置令。称“市令”,秩六百石,可称“令君”。海市,亦如此般。蓟国有船民十万户。其中已有万户,改舡成肆,入籍海市。故海市长吏,亦称令。
  舡垆即酒垆。舡舍即客舍。舡池即汤池。船,俗作舡。换言之,凡民用,多称“舡”。除民用外,多称“船”。
  按蓟国划分。甲板之上,方可迎宾送客。甲板之下,乃船夫舟子自用,及安置机关诸器,辎重存储所需。
  民用大舡,一般无舯楼。自首至尾,一层排建长屋。二层分置艏楼与艉楼。中空部分,乃为中甲板。艉楼独建第三层。对应军舰之庐、飞庐、爵室。
  艏楼二层包厢,市吏引朱治入内,与宋奇、郭嘉相见。
  “见过治中。”宋奇先行礼。朱治位卑权重,乃是州官。
  “见过明廷。”朱治忙回礼。宋奇乃洛阳贵公子,为五县主取食。朱治亦不敢托大。
  宋奇又引郭嘉相见。
  待众人落座,海市令为三人斟满耳杯,便告罪离去,轻轻闭合直棂门。
  宋奇举杯相敬:“治中当知,鄙人此来,乃为益阳长公主取食。奈何长沙宗贼当道,南蛮阻路。今孤身前来,无兵讨贼。当如何行事,还请治中,不吝赐教。”
  三人对饮。不等落杯,朱治已言道:“苏代虽据长沙,实乃一介武夫,不足为虑。其人本是吴郡豪强,颇有资财。豢养门客,圈占山田,霸占一方。后趁黄巾之乱,大肆收拢佃户流民。亦曾携部曲私兵数千,渡江北上,助取荆州黄巾。颇得王使君(王叡)所赖。又奉命南下长沙,名为募兵,实则霸占城池,私吞赋税,输为王使君所用。”
  “莫非王刺史,有不臣之心?”宋奇问道。
  “非也。所谓‘事急从权’。我朝刺史,只有监察之职,并无治政之权。先时黄巾逆乱,王使君缺兵少粮,郡县各有匪患,郡兵捉襟见肘,自顾不暇,颇多瞻前顾后,阳奉阴违,不尊调遣。故使君才不得已而为之。命苏代、贝羽等人,取而代之。集各郡物力人力,一举平定荆州黄巾。”朱治言道。
  “原来如此。”宋奇问道:“如此说来,年后王使君被一道敕令,调入京畿。必与此擅权之举,大有干系。”
  “然也。”朱治反问道:“传闻,朝堂有意在荆州,亦兴废史立牧。不知然否?”
  “然也。”宋奇轻轻颔首:“如不出意料。首任荆州牧,当是宗室俊杰,‘八俊’之刘表。”
  “新帝时,曾拜太常刘焉为益州刺史。侍御史刘瑶为扬州刺史。侍中刘岱为青州刺史。今少帝再拜刘表为荆州牧,重用宗室之心,一脉相承。”朱治言道。
  宋奇轻轻颔首:“天下逆乱,人心思变。危难关头,宗室自当出力,力挽狂澜。诚如蓟王这般。”
  “言之有理。”朱治又道:“苏代、贝羽等人,乃王使君任命。必阳奉阴违,不听州牧号令。逼急必反。传闻,正是苏代暗中贿赂长沙蛮,逐走前任太守,鹊巢鸠占,取而代之。苏代在长沙广募党羽。所谓‘卧榻之侧,岂容他人鼾睡’。明廷此去益阳为长公主取食,苏代必遣蛮人生乱。断不能容明廷,轻易如愿。”
  “治中可有良策。”宋奇肃容求教。
  “驱虎吞狼。”朱治早有定计:“区氏为长沙大姓,首领区星,与苏代颇有积怨。明廷若能暗中结好此人,再重资笼络蛮人。只需长沙蛮作壁上观,不裹挟其中,益阳可定也。”
  郭嘉却道:“苏代不除,益阳难安。”
  宋奇轻轻颔首,遂出言相邀:“治中可否与我,引见区星。”
  “不瞒明廷。王使君既去,我等一众属吏,人人自危。鄙人亦不例外。正准备收拾行囊,弃官而去。”朱治自嘲一笑: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。烦请明廷恕罪。”难怪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原来早已打定主意,弃官而去。故无所顾忌。
  宋奇言道:“荆南四郡,宗贼遍地,蛮人盘踞。群贼环伺,鹰睃狼顾。益阳一县,如何能独善其身。宋某身负王命,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。不敢有一日之疏。治中既已弃官,何不与我同行。”
  说完,便从袖中取留白敕令,徐徐展开。郭嘉遂取笔墨侍奉。
  “明廷何意?”朱治大惊。
  “我欲表治中为‘治粟都尉’,不知意下如何?”宋奇提笔笑问。
  治粟都尉,汉初置,武帝时又名搜粟都尉,掌领大农,主天下盐铁等。《史记·平准书》:“桑弘羊为治粟都尉,领大农,尽代僅筦(管)天下盐铁。”韩信亦曾任此职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滕公(夏侯婴)奇其(韩信)言,壮其貌,释而不斩。与语,大说(悦)之。言於上,上拜以为治粟都尉,上未之奇也。”
  今汉虽不常置。然亦无不可。
  真不愧是洛阳贵公子。留白敕令,竟事先加盖九卿之宗正寺卿大印。宗正,掌汉室宗亲及外戚勋贵等相关事宜。换言之,宋奇如假包换,确是为益阳长公主取食。然治粟都尉一职,绝非只是长公主家将。掌州郡大农、盐铁。亦可为百姓谋福利。且秩比二千石,远非治中从事可比。
  朱治欣然领命:“敢不从命!”
第132章
谨遵医嘱
  既领要职,朱治自当不吐不快:“督邮庞季,乃江夏人氏。素有大才,却不得重用。若能同行,遣其劝降,江夏贼张虎、陈生麾下数千义贼,当可为明廷一用。”
  “都尉以为,当授何职。”宋奇又取一卷留白敕令。行事如此利落,实令朱治钦佩不已。
  “既如此……”朱治亦不见外。略作思量,这便试言道:“长沙太守,可乎。”
  “可也。”宋奇挥毫而就。新任长沙太守,新鲜出炉。事不宜迟,这便交由朱治,前往招募庞季。
  宗正位列九卿。虽无三公开府徵辟之权,却可当朝举荐贤良。更何况,牵扯益阳长公主。无需蓟王出面,疏报尚书台,自当手到擒来。区区二千石太守,少帝自然舍得。
  庞季仕途不顺,心灰意冷之时,骤得二千石高位,焉能不效死力。连夜赶来与宋奇、郭嘉相见,众人促膝长谈,引为知己。不等天光大亮,便又单骑往张虎、陈生水砦说降。
  十日后。张虎、陈生,率大小船只数百艘,水贼三千来投。拜为左、右治粟司马。皆大欢喜。
  于海市订购蓟国水军制式兵甲,粮草辎重,改造机关舟船,诸如此类。稍作整备。宋奇、郭嘉等人,携部众赴益阳,占据要津,接管城防。张榜安民,补足食俸,固守城池不提。城外宗贼,先不急讨伐。待蓟国水军初代角端兵甲运到,三千兵卒悉数换装毕。宋奇这才命人投书区星,入城相见。
  岂料却吃了一记闭门羹。
  问过方知。区星独子,身患大疫。腹胀如鼓,卧床不起。城中医者言,乃“水症”、“虫瘕”等,不一而足。亦有蛮人巫祝称之为“蛊胀”。
  民间俗语谓“水瘟”,后世称之为“吸血虫病”。
  益阳,因处沅水及资水汇聚江口,水流和缓,水体温和,乃令血吸虫滋生。再加水患频发,人畜相继侵害,乃至前汉初元元年(前48年),因水瘟大疫,十室九空。益阳竟由县降为亭,足见为祸之烈。
  时至今日,方才恢复元气。不料大疫又有泛滥趋势。
  自刘备南下讨贼。悠悠十余载,蓟国亦多有山蛮举族迁徙。多年前流民营地,便见此症。遂隔离治疗。华大夫领衔国医馆,治疗此症,颇有心得。归纳整理出:杀虫、吐下、逐瘀、逐水、扶正等五法。
  配有五蛊丸、雄黄丸、神金丸、积块丸、大戟丸、吐酒石散等,各式丸药方剂。只需针对不同症状,综合用药,当有良效。尤其吐酒石散,乃方技馆搜罗天下方技,偶然得之。被华大夫死马当活马医,作为“吐下法”,试用重症患者。岂料竟起死回生,成为特效药。神医奇药,兼而有之。故此病,在蓟国渐已绝迹。
  究其原因,蓟国地处河北,四季分明,酷暑寒冬。吸血虫,无法存活。加之城邑卫生防护及医疗救治,皆冠绝大汉。故即便不幸身染不治之症,尤安乐死一人而已,断不会造成大面积传播。
  生活习惯,亦是重点。时至今日,蓟国已无人食鱼脍等生鲜,亦无人饮生水。最大程度杜绝“病从口入”。
  只可惜。蓟国诸多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的“习以为常”,荆南大地,仍未能普及。
  欲尽收益阳民心,需从区星始。
  快船驶回海市,请来蓟国船医。为区星独子诊治。
  “如何?”区星忙问。
  “此症救治不难。”船医当场下药。
  “是否将我儿诊籍,快马送回蓟国……”区星仍不放心。
  “此症何须恩师劳神。”船医不悦:“若不能愈,我陪你性命便是。”
  “如此,有劳先生。”区星岂敢多言。
  药到病除,不敢托大。然药入见效,却立竿见影。
  上吐下泻,腹胀渐消。秽物倾入白垩消毒,再掘深坑掩埋。断不可令其二次污染。
  见独子转圜,区星涕泗横流,纳头便拜:“先生妙手回春,恩同再造。请受区某一拜!”
  船医已见惯不怪。坦然受之,谆谆善诱:“切勿食生,绝饮生水。春秋时节亦不宜入污泽戏水。切记,切记。”
  “谨遵先生所嘱。”区星如何能不,铭记肺腑。
  “江南之地,春秋皆不宜入水。只因水温不曝不寒,毒虫滋生。此地若行圩田,当筑堤排水,骄阳暴晒成铁板一块。待秋季水冷,再放水滋田。”船医言道。
  “多谢先生指点。”宋奇大喜。足额奉上诊金,将船医送回。
  独子转危为安,区星心结尽释。所谓“大恩不言谢”。这便当堂下拜,唯宋奇马首是瞻。
  “苏代挟威渡江,笼络蛮人。暗中结好零、桂诸郡之周朝、郭石、苏马等,大姓宗贼。却独与我家,势不两立。”区星面露得意。
  宋奇心领神会:“一山不容二虎。”
  “明廷所言极是。”区星傲然一笑:“苏代欲独霸长沙,又岂容我家,分一杯羹。”
  “为今之计,该当如何。”宋奇正色求教。
  区星却是不答,反问道:“敢问明廷,此来只为长公主取食乎。”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948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