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960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960/2006

  陇右驻军,虽不见涨。然牢城羌户,只需一声令下,便可披甲上马。十日内,大震关下,集五十万陇右轻骑,亦不在话下。
  再加漠北没鹿回部,及大漠南北十二姓六氏鲜卑。
  不算不知道。蓟王已能组百万联军。
  只需不遇诸如“官渡”“赤壁”之“剧情杀”。待天下有变,兴百万仁义之师,一举定乾坤。当易如反掌耳。
  宋奇轻车出洛。连平六县。为舞阳君及五长公主取食。六县各有屯民过万户。正筑城造楼,修路圩田。书报洛阳,满城皆惊。时至今日,方知金市子钱家之手眼通天。须知,今汉租赋,乃定额征收。无论丰歉灾异,即便是颗粒无收,亦足额缴纳。当然,郡县若遭大灾,自可上疏陈情。陛下酌情减免。然天灾人祸,常杯水车薪。
  子钱家,与五县主所签“租县券”,亦是比照先前食俸,以两汉五铢,足年支付。因黄巾之乱,州郡残破。先帝曾免豫州三年税赋。种种利好之下,如今再看,子钱家凭租种六县十载,获利何止十倍!
  尤其天下谷价,已增至三百大钱(一千五百两汉五铢)。
  金市子钱十家,为帝都百姓所津津乐道。堪比前汉长安子钱家毋盐氏。
  正因时人目光所及,皆是子钱十家。却忽略了诸多细节。比如豫州黄巾,因何望风而降。蓟国券钞,因何大行其道。此中关窍,虽瞒过升斗百姓,又如何能逃出有识之士之慧眼。
  洛阳渐起风传。言,乃蓟王不忍坐视宗室无食,而暗施援手。
  不其县,因境内有不其山而得名。
  光武建武六年,改不其县为不其侯国。封伏湛为不其侯,食三千六百。世代相袭,已传八代。今不其侯伏完,娶桓帝长女,阳安长公主刘华为妻,生六子一女。六子:伏德、伏雅、伏均、伏尊、伏朗、伏典,一女:伏寿。
  先前困居洛阳,举债度日。得洛阳子钱家相帮,这才转危为安。
  不其侯国,亦租给洛阳子钱家,为期十年。
  “不其城,汉置,古城约周十余里。”
  内外二郭,城外环以濠沟,城内街衢纵横。
  西南水门外,墨水入海口,不其港。
  旌旗蔽日,帆樯如林。有蓟国无极船,南下经停,遂成海市。不其城内民众,扶老携幼,争相登船。采购蓟国名产。不其令童恢,投帖来见。海市令不敢怠慢,这便请入旗船相见。
  “明廷所为何事?”见受万民敬仰之父母官,面露悲色。海市令急忙相问。
  “海市良医,不知在否。”童恢问道。
  “莫非明廷染疾。”海市令又问。
  “非是我病,乃我弟也。”童恢弟,童翊,字汉文,名高于恢,本先与兄长,为公府所辟。却忽身染暴疾,卧榻不起,口不能言,故未曾出仕。“年初,本就孝廉,授须昌长。岂料沉疴复起,命在旦夕。县中医者,束手无策。不得已,来求蓟国良医。还望令君,仗义相救。”
  “明廷莫急,令弟何在。”此乃义不容辞。
  “便在船下公车之中。”
  “且让市医一观。”
  海市良医,诊后言道:“令弟乃患‘虫瘕’之症。腹中有虫,欲成内疽,食腥所致也。”虫瘕(chóng
jiǎ),乃指虫积肠道,腹部结块,阻碍气机,聚散不定之寄生虫病。
  “可有良方续命?”海市令忙问。
  “有。”良医笑道:“此症在我蓟国,早已绝迹。当作吐下汤药二升,先服一升,斯须尽服之。食顷,当吐赤虫数升。”
  果如良医所言。
  汤药入腹,吐虫三升,赤头皆动。
  众人无不大骇。
  “何以至此?”童恢忙问。
  “乃生食鱼鲜所致。”良医答曰:“腹中赤虫未尽,三年后当复发。那时,非我恩师,不可救也。”
  “这可如何是好……”
  情急间,细观童恢面色。良医言道:“明廷亦有此症。”
第150章
为国秉笔
  蓟王威天下,不以兵革之利。
  除去蓟钞,还有檄文。
  所谓暗行苟且。阴谋诡计,如何敢明目张胆。正如先前夷王子所为。凡丑事大白于天下,众目睽睽,受千夫所指。唯有痛改前非,洗心革面,重新做人。甚至不惜大义灭亲。三人成市虎。“积羽沉舟,群轻折轴;众口铄金,积毁销骨。”足见时下舆论之锋利,人言之可畏。
  “文休。”月初大朝,蓟王居高下问。
  “臣在。”便有门下功曹掾许靖,自侧席起身,入正堂参拜。如前所说,门下署,除门下祭酒司马徽外,皆排列侧席。
  刘备笑问:“孤闻,文休曾与从弟(许)邵,俱以品评人物而著名,世称‘汝南月旦评’。不知然否。”
  许靖面露涩色:“年少轻狂之举,竟入我主之耳。”
  刘备又笑:“莫非有难言之隐。”
  门下祭酒司马徽,起身笑答:“回禀主公。时,朝政日非,奸佞弄权。为正国风,抑恶扬善,许氏兄弟,每月初一命题清议,评论乡党,褒贬时政。不虚美,不隐恶,不中伤,辩人之好坏,分忠奸善恶。朝野皆在品评之列。评后得证,众皆信服。凡得好评之人,无不名声大振。一时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,竞‘领二许一字之评’以为荣。‘月旦评’因而名噪一时。凡被许家兄弟‘所称如龙之升,所贬如坠于渊,清论风行,高唱草偃,为众所服。’号‘月旦春秋’。”
  “司马公谬赞。”许靖惭愧再拜:“主公当面,不敢隐瞒。自天下大乱,群盗蜂起。眼看汝南百姓,万民饥流,裹挟从贼,那时方知,先前所为,不过摇唇鼓舌,擅生是非,以迷天下无知之辈。今窃居千石高位,大彻大悟,清谈误国。”
  刘备宽慰道:“我曾去信本初,言及文休。本初答曰:‘先前,去濮阳令归,车徒甚盛,将入郡界,忽想月旦评语之利,遂谢遣宾客,私语左右曰:吾舆服岂可使许文休见。遂以单车归家。’本初,乃公族豪侠,尚且忌惮如此,足见文休‘月旦评’之锋利。”
  “主公谬赞。”许靖汗颜。
  “月前,孤传檄天下,夷王子即刻改弦更张。足见大义之锋利,尤胜刀兵耳。”
  门下祭酒司马徽,心领神会:“主公欲兴‘清谈’否?”
  “非也。”刘备断然摇头:“正如文休所言,清谈误国。诸位,且看此物。”
  中书令赵娥,遂命宫人,捧入大殿。
  承盘内,乃是一节节,堆叠整齐之三尺竹筒。
  群臣逐一取来,打开视之。顿时交头接耳,议论纷纷。
  竹筒内藏一纸卷。纸上分门别类,印满蝇头小楷。
  时政要闻,军国大事,名家名篇,街头巷议,分门别类,琳琅满目。甚至还夹杂有各式招募券书,闲文逸趣,广而告之。
  “此是何物?主公何意?”司马徽面色凝重。如此杂乱无章,非明主所为。
  “此乃,孤仿朝廷‘邸报’,命人编撰之蓟国‘日报’。”
  “一日一报乎?”司马徽又问。
  “然也。”刘备欣然点头。
  “莫非将国政民情,悉数罗列在此‘一日之报’中。”上庠令郑玄,亦难免动容。百官更无不骇然。
  “孤,正有此意。”刘备又语出惊人:“虽不能人手一报,却也要遍及大街小巷,蓟国全境。广为百姓所知。”
  “若如此,日日须勘印……”郑玄不由深思。
  “暂印五千份。”刘备掷地有声:“左国令何在。”
  “臣在。”左国令黄承彦,并将作令苏伯,双双出列。将所携设计图稿,当众展示。
  “此是何物?”饶是王傅黄忠,亦不禁问道。
  “乃出主公所绘。交由我等研制而成。由‘印钞机’改造,名曰:‘印报机’。可印日报。”黄承彦答曰。
  “二机有何不同。”上庠令追问。
  “印报机,取活动版面,可随意排版;内中文字,亦取活字。”黄承彦手指内部机构,逐一解答。
  “可日印几何?”郑玄急忙追问。
  “只需油墨、纸张、人手、机械足备。日印十万,亦非难事。”
  “主公此举,大利天下!”郑玄肃容下拜。
  “事无不可对人言,公道自在人心。”刘备伸手虚扶:“只需日报在手,日积月累,国政民情,尽在掌握。”
  “日报,书录何人之言?”郑玄起身再问。百官无不屏气。此乃关键之所在。
  “蓟国署寺,皆预留‘版面’。文武畅所欲言,只需于国有利,则百无禁忌。另置如‘名家答疑’等,特殊版块。国内读者,凡有不解,皆可来函。由名儒国士,择一答复。授业、传道、解惑,虽远隔千里,水路并进,一日可达。”刘备早有定计。
  蓟国署寺,皆有版面。终让群臣安心。如主公口出畅所欲言。又谓文无第一。若成一人言堂,乃我辈之耻也。
  “敢问主公,日报何名?”右相耿雍,亦跃跃欲试。
  “名曰‘朝闻’。”刘备笑道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960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