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961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961/2006

  “子曰:‘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’”郑玄拜服。
  《朝闻日报》,正式创刊。
  “当由何人‘为国秉笔’。”右相再问。百官无不跃跃欲试。
  刘备亦有定计:“由门下署,全权负责。新设‘门下报馆’。主,朝闻日报。编撰核审,排版刊印,由文休负责。往来各属寺,传递消息,催促手稿,则交由季礼掌管。”
  “臣,领命。”门下记室掾张节,奋然起身,趋步登堂。
  “记室属吏,若不足用,可从太学生,女校生中,择选。若去异地采风,当遣公车前往。所募少吏,可称‘记佐’。秩百石至二百石。日报刊印前,当交由‘主编’审定。主编,可聘国士大儒兼任。”
  “喏。”许靖、张节,双双下拜。
  主公明以照奸,光融天下。
  凡有所出,皆经深思熟虑。赀库掌国之财富,报馆扼天下喉舌。无不如此。
  “老臣愿兼主编之责。”如此盛事,上庠令郑玄,当仁不让。
  “老臣当为郑公分担。”门下祭酒司马徽,亦不甘人后。
  “武人之事,自少不了黄某。”王傅亦抱拳出列。蓟国文兴武盛,崇文尚武。所谓以武会友。武人自当分去半张版面。
  “报——”便有白发御姬,趋步入殿:“四少师殿外求见。”
  百官心领神会。刘备始料未及:“速请来见。”
  为国秉笔,功莫大焉!
第151章
君臣之约
  “臣等,拜见主公。”蓟国四师,齐齐行礼。
  “诸公免礼。”刘备连忙示意中书令,遣宫人捧入坐席。无需入二千石列。四人独坐,以示优宠。
  “国将兴,必贵师而重傅”。此乃理所应当,自无人指摘。且四师德高望重,于国人心中,堪比商山四皓。理应优待。
  “悉知主公欲刊印邸报。我等星夜前来,责无旁贷。”蔡邕言道。
  陈寔亦道:“先前。老臣等,于轩下听闻,主公欲行‘一日一报’,公之于世。窃以为,兹事体大。虽老眼昏花,亦当仁不让。”
  刘宠接口道:“主公问政于民、问需于民、问策于民,启民智、聚民意、正民风。开华夏三千年施政之先河。功莫大焉。”
  崔寔一语中的:“主公此举,堪比《熹平石经》。”
  “主公,明以照奸,光融天下。乃国之幸甚,民之幸甚,臣等之幸甚。”蔡邕再拜。
  引百官齐声附和。
  “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”刘备这才道破心意:“孤虽远未称‘老迈昏聩’,然有备则无患。为防日后,闭目塞聪,阻塞言路,不恤国政,任用佞臣。故创刊《朝闻日报》,以为警醒。”人老而昏,两汉先帝,比比皆是。便是武帝,亦未能逃脱。
  此言一出,四少师纷纷以袖拭泪。古往今来,再无人君,可与我主相比。
  “如此,当有劳王傅、诸公,代孤妥善把关。”刘备起身行礼。
  百官肃容回礼,立君臣之约。
  门下报馆,随之建立。与风闻奏事,直言进谏之侍御史迥异。古往今来,国政民情,皆层层上报,直达天听。蓟王却反其道而行之。将国策民情,层层下达。公之于众,广而告之。
  一升一逆,高下立判。
  就事论事。于一份报纸而言。主编的作用,毋庸置疑。由创立“月旦评”之门下功曹掾许靖,秉笔操刀。自是上上之选。再加蓟国肱股重臣,中流砥柱,合力把关。当万无一失。蓟王大可放心。
  细细想来。蓟王之所以能达成所愿,原因有三。左伯纸技艺成熟,产量大增,乃其一。活字印刷术,日臻完善,乃其二。大汉民风开放,从不墨守成规,敢于接受新鲜事物,乃其三。
  想着那条“三人以上无故群饮,罚金四两”的汉律,时下早已不用。便可窥知一二。
  更有先帝“好胡饼,京师皆食胡饼”,足见开放习气。此,亦是强势文明之显著特征。兼容并蓄,“集百家之长,成一家之言”;包罗万种,化为天下汉裔。
  当然。家国天下,列候次减。自前汉以来,无为而治之黄老之风,亦让洛阳朝堂,听之任之。未曾责难。
  五千份《朝闻日报》创刊号一出,举国轰动。
  “记佐”,遂成大热职业。虽不过是百石少吏,然却令国中才子,趋之若鹜。三百出仕,二千及冠,自令人心驰神往。然才高八斗者,毕竟万中无一。若能以记佐出仕,亦是我辈上佳之选。试想,驰骋国境,采风、催稿。上拜大儒,下访黎庶。耳濡目染,学业自成。所谓“读万卷书,不如行万里路”。既长见识,又得薪俸。二全齐美,何乐而不为。
  门下署前,列队如龙。整日门庭若市。青年才俊,远道而来,皆为应募记佐一职。
  儒宗郑玄,掌太学坛。墨门钜子,掌将作寺。王充门徒,掌元素馆。道门女仙,掌观天阁。今又遣“月旦春秋”许靖,掌日报馆。物尽其用,人尽其才。蓟王知人善任,足令人称道。
  青州东莱,不其县。
  经海市良医,细心诊治,童翊病症消退,人渐康复。旗船功能齐备。巧匠、良医,一应俱全。尽可好生休养。
  不其令童恢,亦住隔壁。正如良医所言,兄弟二人,皆患虫瘕之症。只不过,尚未病发。童恢、童翊,史上亦是如此。若无蓟国良医诊治,二人皆得暴疾而亡。“壮志未酬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”。
  青徐近海,其人喜食鱼脍生鲜。此病乃颇为常见之地域病。奈何苦无良医,虽能暂时缓解,却终无从根治。且何时复发,亦无定期。救之不及,必死无疑。
  尤其童翊,症状早发。如若再发,普天之下,唯华大夫能救。那时,再北上蓟国,如何来及。童恢遂与海市令商议,可否将胞弟,送回蓟国安心休养,以备万一。
  海市令言:求之不得。令弟既举孝廉,除须昌长。必有真才实学。如入四方馆,当一鸣惊人。三百出仕,手到擒来。
  童恢大喜下拜。
  待童翊暂愈,北上蓟国。凭海市令举荐书信,入四方馆,幸登六层楼。拜为西林港令,比千石俸。西林港距楼桑,不过十里。性命无忧矣。
  作为新任西林港令之举荐人,海市令亦得蓟王褒奖。欣喜之余,又心忧童恢恶疾复发。于是苦劝,待任期满,当出仕蓟国。
  童恢感激不尽,深谢不提。
  蓟国良医,善治虫瘕。随之不胫而走。
  不出数日,便有青州百姓,顺墨水而下,赶来海市寻医问药。
  从一日数人,数十人,乃是数百人。
  医者父母心。所幸医药足备,海市令遂命良医,悉心诊治。
  这日。便有一人家,自琅琊而来。言,乃是前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,长兄今为泰山郡丞。年初卧塌不起,久治不愈。
  良医诊过,实言相告:“此病非是虫瘕,而是水瘟。且病入膏肓,唯吐酒石散可治。然此散,乃虎狼之药。用量多寡,天下唯恩师可万无一失。为今之计,当速往蓟国。迟恐不及也。”
  “如此,如此……”一门老小,尚在家中。患者胞弟,一时难以决断。
  便有十余岁童子,躬身下拜:“叔父自归,我陪阿父,同往蓟国。”
  “瑾儿年幼,如何能担此重任。”叔父摇头。
  “闻太史子义,年不满十,携母归蓟。今已十二,叔父当信我。”少年温良敦厚,目光坚毅。
  “如此,可与父先去。待我理好家中诸事,再去寻你。”叔父不忘叮嘱:“此去,不可生事。若起争执,当礼让三分。以退为进。切记。”
  “喏。”少年再拜。
第152章
涓滴成海
  蓟国季季稻谷,供济天下。内河沿海,凡水路相连,必有商船定期往来。不其港亦不例外。时至今日,沿海港津,皆有客船,如期北上,往来蓟国。泊入勃海泉州港者,十之八九。
  绕行半岛,远赴苍海郡,亦不在少数。熙熙攘攘,利来利往。终归是有利可图。
  将诸葛珪父子,送上客船。诸葛玄这便返乡,打点妥当,再北上蓟国。服侍兄长。
  凡有蓟国海市,停经沿线港津。类似事件,层出不穷。海市十令,见惯不怪。除去南下。亦有海市,定期北上半岛,或顺下倭岛。经停海外港津。将蓟国风物,源源不断贩入蛮荒之地。汉家风尚,冠绝四海。华夏风貌,蛮夷如何能挡。海市不仅贩入汉家造物,亦建起支付体系。将蓟钞的使用范围,及货币规模,不断扩大。贯穿陆地、海上,二条丝绸之路。
  邪马台(yé

tái)国,博多港,渐与蓟国港津无异。衣食住行,好恶时兴,皆与蓟人比同。女王那美,遂求赐国名。因立国都于筑紫岛(九州岛)邪马台地,故刘备亲赐国名为“筑紫国”。邪马台地改称“福冈”。以此类推,倭女王又将三十余附属国,自行更名:筑前、筑后,丰前、丰后,肥前、肥后,壹岐、对马,诸如此类。
  督造博多港城时,大量倭人被雇佣。与蓟国工匠,同吃同住,同工同劳,多半已能听说幽州汉话。汉字虽难,终归勤能补拙。如前所说,人类之所以被视作万物之灵。正因天生慧根。即便如时下倭人,刀耕火种,刳木为舟,以物易物,结绳记事。身长不过六尺,心智宛如幼童……林林总总,不一而足。然却皆拥有与常人无异之学习能力。机关诸器、营造技艺,生而后熟,熟能生巧。
  定居港城的汉化倭人,称“倭户”,与深山密林中的岛夷,渐行渐远。
  编为倭户,享有诸多便利。倭人归属感,油然而生。再随船往来蓟国,对大汉的认知度,不断深刻。饶是半岛南端狗奴国,亦迅速汉化。狗奴好斗勇猛,尊勇者为“熊袭”。刘备遂更其国名为熊袭,定都熊本县,立属国都尉领护。都城熊本,位于筑紫岛中部。引“阿苏山”中热泉,保温采暖。饶是隆冬时节,城中亦温暖如春。水汽升腾,云雾飘渺,故又被岛夷称为“火之国”。
  四夷皆以汉化为荣。
  倭人列岛,不急攻占。先将筑紫岛收归王化不迟。
  就刘备所知。凡岛国地形,居中多山脊,四周多平地。地势自岛中向四缘,不断降低。尤其近海多平原。故而,藏于深山密林中的岛夷,不急征服。先圈占近海平原及边缘山地,分建城池,扼守要津。二城之间,借舟船往来,远比横穿岛屿易。此,亦可借蓟国舟船之利。
  如此一来。先造港津,再扩城邑,而后筑路修桥,通渠圩田,不断向岛屿腹地逆进。只需占据外围,截断出路。十面埋伏,四面合围。鲸吞蚕食,齐头并进。岛夷不想下山投诚,唯有不断向深处逃逸。除此之外,别无他法。
  如此日积月累,不断向化。岛夷悉知汉人无害,亦会主动下山,投奔城邑。人皆向好,无有例外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961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