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962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962/2006

  涓滴成海,众木成林。蓟国风物,正潜移默化,影响世界。
  蓟国貌似,四平八稳,不疾不徐。然凡舶入蓟国风物之地,皆经翻天覆地之巨变。得大汉注火,迅速开化。
  岛夷不例外,蛮夷亦不例外。
  沅水中游,沅陵至辰阳;沅水上游,辰阳至黔阳,逆上镡成水路,全线疏通。海市良匠正全力督造“机关悬楼”,牵舟引路。楼内士卒佐吏,皆就地招募,隶属于水衡都尉。领薪俸百石至二百石不等。除去搭乘过往船只,还有公船定期往返酉口,接送轮休。待遇在五溪人中,首屈一指。
  凡水衡都尉所辖,皆迁居酉口,正全力督造中的酉津城。待酉津城与山上都尉城,连成一体。当为雄城一座。海市往来,互通有无。以此城为据点,汉化不断向周边辐射。五溪蛮人融入蓟国,指日可待。
  洛阳,长信宫,长秋殿。
  何太后身怀六甲,孕味十足。腹中麒麟子,日日长大。何太后越发心平气和。清心寡欲,高屋建瓴,置身于诸事之外。
  先前,之所以事事争先,不甘人后,常忙中出错,自乱阵脚。只因,后位不稳,朝不夕保。如今,母凭子贵,皇长子已为少帝,腹中麒麟子,更贵不可言。还有何惧哉。
  近日常做胎梦。问过千秋观中高人。众口一词,皆说乃是大吉之兆。
  何太后,更加心安。虽说贵为太后,辈分崇高。然论齿龄,不过双十之华,远不及而立之年。
  想我大汉深宫。能年满四十,无疾而终之太后,凤毛麟角。足见,高处不胜寒。
  深宫春秋,个中滋味。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
  熬成孤家寡人,越发显得亲情,弥足珍贵。大将军何进、车骑将军何苗,能四时入宫拜见,何太后亦多欣慰。
  下朝后,常二人同来。
  所谓“兄弟同心,其利断金”。三宫鼎立,二面受敌。互为犄角,联手御敌,自当无往不利。
  “拜见太后。”何氏兄弟,双双行礼。二人皆封万户侯,手握重兵,位极人臣。堪称何太后左膀右臂。
  “二位兄长免礼。”帘后何太后,笑容可掬。
  “太后无恙否。”起身后,大兄何进言道。
  “一切安好。”何太后双手捧腹:“累日常做‘火麒天降殿前,吐出独角童子’之胎梦,不知何故。”
  “此乃火麟童子。”何苗大喜:“太后腹中必是麒麟子无疑!”
  “麒麟乃仁兽也。相传孔子将生之夕,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,上写‘水精之子孙,衰周而素王’。”大将军何进,今为宿臣,岂是不学无术之何苗可比:“汉以火兴。臣窃以为,太后腹中麒麟子,远非素王可比。”
  此话,正中下怀。何太后言道:“既如此,二位兄长,万不可怠慢。天降瑞麟续大汉国祚。稍有不慎,惹怒天帝,降灾异以示警,非我家门之福。”
  “太后,所言极是。”大将军心领神会。
  何苗仍后知后觉:“太后……意欲何为?”
第153章
替父签押
  自家兄弟是骡是马,有几分斤两,何太后焉能不知。这便言道:“王美人贵子,年不过数岁,便获封大国之主。我儿又岂能居后。”
  原来,是为求封国。何苗这便醒悟:“敢问太后,麒麟子当封于何地?”
  何太后遂看向大将军何进:“自当是中原富庶大郡。若能毗邻我何氏原籍,自是喜上加喜。”
  “司隶京畿,不好割取。”大将军何进略作沉思,这便言道:“豫州如何?”
  “豫州何地?”何太后忙问。
  “鲁郡。”大将军何进,似早有腹稿:“前汉高后元年,改薛郡置,治鲁县,领十一城。后文帝撤鲁国,景帝又徙刘余为鲁王。今汉除国为郡,领六县。口四十余万。”
  “六县四十万口。”太后似不满意:“勃海国,七城,口近百万。鲁虽有六城,口却只有一半。食俸亦只取勃海一半。”
  “回禀太后。麒麟子毕竟年幼。大肆封国,恐惹人非议。六县为国,不大不小。正当适宜。待我家麒麟子长成,那时,再增封大国便是。”将许攸之言,原样复述。何进与何苗同出一门。之所以知行倍增,正因群策群力。府中高人辈出。
  果不其然。太后勉强答应:“如此,便封鲁王。”
  “喏!”距麒麟子临盆,尚有三月。足可令太后如愿。
  蓟国,泉州港,巨马水砦。
  诸葛瑾与父,乘船抵达,入住水砦楼船医馆。馆内良医,细看诊集。知身染水温,病入膏肓,复诊无误,遂遣轻舟送往临乡,入国医馆。
  由国医令华大夫,亲施医药。
  吐酒石散,乃出炼丹术。为白色粉末并伴有透明结晶状物。故称“石散”。饮下此物,常人便会狂吐不止。因常被方士用于醒酒洗胃而得名。计量因人而异,唯华大夫能精确掌握。尤其重症患者,体虚气弱。过犹不及,皆无法治愈。乃以毒攻毒之虎狼药。
  病从口入。食生鲜、饮生水,为逞一时之快,而身染恶疾。何苦来哉。茹毛饮血,易内蒸母,皆蛮荒遗留。当悉数舍弃。
  “拜见大夫。”见华佗亲来病舍,诸葛瑾肃容下拜。
  “免礼。”华大夫为国医令,掌国医馆。兼领王宫门大夫,秩双二千石俸。又加民爵十五等之少上造,岁俸七百五十石。授田八十四顷,授地八十四宅。大医治世,乃蓟国宿臣。
  自门下祭酒司马徽,上疏:王家无秩比。蓟王再改品秩。太傅、四少师,左右国相,皆食“中二千石”俸。四少师各为民爵十七等之“驷车庶长”。取“乘驷马之长而为众长”之意。岁俸八百五十石。授田八十八顷,授地八十八宅。
  太傅、与左右国相,劳苦功高。曾被蓟王表为民爵十九等之关内侯。为关内侯者,称“君”。岁俸九百五十石。授田九十五顷,授地九十五宅。关内侯可世袭,但要减等。
  “关内侯子二人为不更(第四等),它子为簪袅(第三等);卿子二人为不更,它子为上造;五大夫子二人为簪袅,它子为上造;公乘、公大夫子二人为上造,它子为公士;官大夫及大夫子为公士;不更至上造子为公卒。”
  中二千石之“中”,即为在朝中任职之意,月俸百八十斛,一岁凡得二千一百六十斛。位在真二千石、二千石、比二千石之上。凡九卿等,皆为中二千石。又“三辅”之京兆尹、左冯翊、右扶风,皆秩中二千石。因三辅亦是朝中直属。
  郡国并行,列候次减。蓟国虽无三辅,却有五尹。五尹品秩稍低,又身兼“(左、中)庶子”,常入王子馆,教导诸王子。故秩双“真二千石”俸,月得谷百五十斛,一岁凡得千八百石。民爵十六等之“大良造(大上造)”,岁俸八百石。授田八十六顷,授地八十六宅。
  四少师与左右国相,虽未得双食俸。然食俸却远高于双食俸。没错,便是春腊二赐。
  “病榻何人?”见舍中只有孺子。华大夫又问:“家人何在?”
  “(继)母于家中照看幼弟妹,随父前来治病,有事唤我便是。”诸葛瑾言道。
  “你父病危,竟只你一人。”华大夫颇多意外:“家中无长辈否?”
  “理好家事,叔父便会赶来。”诸葛瑾再答。
  “依我国法,类你父,需家人签押,以防万一。”华大夫道出关键。
  “敢问大夫,治病救人,因何要签押。”诸葛瑾遂问。
  “生死由命,成败在天。”见他年幼知礼,华大夫遂耐心解释道:“命悬一线,病入膏肓者。寻常药石,已难见效。唯有用虎狼药以攻之。然,即便如此,亦无十足把握。万一治不活,有券书可免医者之责。”
  “原来如此。”诸葛瑾肃容下拜:“小子愿替父签押。”
  “你远未及冠,签押如何能作数?”华大夫笑问。
  “这……”诸葛瑾这便醒悟。自己年不过十二,如何能与人签订券书。然目视榻上父亲,昏睡不醒,似陷弥留。一时心急如焚。深吸一口气,这便言道:“昔,甘罗年十二为上卿,秦舞阳年十二已杀人。今诸葛瑾年十二替父签押,亦无不可。”
  “哦?”华大夫甚奇之:“何不等叔父。”
  “父命悬一线,迟恐不及也。”诸葛瑾心如刀割,却举止有度。
  见他目光坚毅,少年老成,华大夫轻轻颔首:“如此,且替父签押。老夫为你父诊治。若不能活,且陪你一命。”
  “华翁救人无数,乃天下神医。想我诸葛一门,又岂能因一己之私,而枉顾他人性命。既签券书,生死无怨。”诸葛瑾再拜。
  “好一个少年早成。”华大夫为其父诊治不提。
  不出半日。蓟王已得闻。
  “琅琊诸葛瑾。”闻其名,蓟王会心一笑,语意深长:“既是孝子,又敢担当。年十二便可替父签画字押,年二十当可为孤‘指画江山’。”
  众人闻之,无不惊诧。“指画江山”,遂成典故。与“替父签押”,皆出诸葛瑾。
  话说,汉末诸葛氏三兄弟,被史家称为“龙虎狗”。《太平御览》有载:“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,并有盛名,各在一国。于时以为蜀得其龙,吴得其虎,魏得其狗。诞在魏,与夏侯玄齐名。瑾在吴,吴朝服其弘雅。”
  今,诸葛珪救治及时,未曾早逝(187年)。胞弟诸葛玄,不日又将北上。诸葛三杰,当不至分散。
  孤心甚慰。
  诸葛丞相,今岁几何?
第154章
东孝西直
  减等袭爵,好处毋庸置疑。
  民爵自四等不更,至十五等上造,子为“公卒”。公卒今已与齐民无异。即便为十九等关内侯,如此减袭,三代后亦尽归平民。故俗语谓“富不过三代”,便是此因。唯有列候可世袭。然却受推恩令等,诸多律法所限。封国不断缩小,三代以后,尽是弹丸小国,再无先前大国气候。
  洛阳朝堂,之所以按兵不动。只因有恃无恐。蓟王忠义双全,东征西讨,文成武就。如若不反,封国不出三代,支离破碎。不见强藩之貌。如若谋反,则“天下共击之”,身死国除,旦夕之间。洛阳朝野,各色人等,思前想后,皆无不妥。自当,窃据高位,坐看风云变幻;泰然处之,纵览天下时局。
  作壁八关都邑,岂不快哉。
  《朝闻日报》创刊后,兼具书报公示售卖及邮亭功能于一身的新式邮驿,新鲜出炉。因置白琉璃“阅报栏”,将《朝闻日报》公之于众,故邮驿又被国人俗称“报亭”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962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