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973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973/2006

  “喏。”游麟号船大而深,无法抵近河岸。下锚河道,船翼翻转,与大小船只,依次桥接靠岸。
  此处类野渡。岸边有聚落,却无亭长里魁。闻是水衡都尉,巡游至此。野渡人家,急忙列队迎接。队前老者自说,乃汉军后裔。又告知曰:此处,本是前汉朱卢(玉林)旧县,今汉建武十九年,伏波将军马援平交耻,省朱卢。
  周晖又问:“合浦水何在。”
  老者又曰:“便在桂门关后,居此地约二十里。”
  周晖疑道:“其间相去不过二十余里,何不凿渠通舟,以便行旅?”
  老者再曰:“都尉有所不知,二水被大容山所隔。此山,北坂高而南坂低。故圭水北流汇郁水,而合浦却南流于海。若凿渠互通,则北水南流,圭水河道因而拥塞变浅,无法行船。而合浦又因水量大增而溢出河道。故伏波将军弃船登岸,凿桂门关,以通合浦。”
  周晖这便醒悟:“原是地势不利。”
  “正是如此。”老者手指山隘言道:“翻过此关,便可见伏波营。营旁沟渠,可通合浦水。乃先前伏波将军所建。城下泊有渡船,往来合浦,十分便捷。”
  周晖抱拳道谢:“多谢老丈指点。”
  “不敢。”老者这便退下。
  周晖环顾左右,遂言道:“可有良策?”
  便有随船匠师,近前答曰:“可效仿灵渠,设‘斗门’。”
  “何为‘斗门’?”周晖喜问。
  “斗门,亦称陡门,渠内置斗门,每舟入则复闸之,水积而舟以渐进,故能循崖而上,建瓴而下,以通南北之舟楫。”匠师这便娓娓道来。斗门原理,与后世船闸,极为相似。
  “如此,当仿效灵渠,排设斗门,连通二水。”换船如何能忍。
  “此渠何名?”匠师又问。
  “既穿容山,便唤‘容渠’。”周晖灵光一现。
  “喏。”匠师这便领命。
  水路中断,游麟号无从南下。周晖亦不心急。命船队就地驻扎。广发能工巧匠,勘察地形,择址凿渠不提。
  又六百里传书蓟国,细说详情。蓟王遂开朝会,商议通渠之事。
  在蓟王眼中,斗门虽称巧妙,然远不及后世船闸效率之高。
  “……六十里间,置(斗)门九座,舟入一斗,则复闸之,积水而渐进。浮舟过岭,上下贯通。便是千斛之舟,亦可往来。治水巧妙,无如灵渠者。”左国令黄承彦,取图在手,为与会众人,细细道来。
  “二水相距不过二十余里,广置斗门,费时费力。”刘备言道:“可否只开二渠,足令通行船只,往来无阻。”
  “只开二渠……”将作寺一系官吏,纷纷苦思。
  见久无人应答,刘备遂取图板,绘制草图。
  虽有左国令居前,苏伯却下意识上前,双手接过。话说,也是习惯了啊。
  细过之后,略作思量,苏伯便已幡然醒悟:“妙!”
  蓟王所绘草图,乃仿千斤门闸。渠道前后,对置南北二道水闸。旁设翻车,可内外汲水。待船舶列队驶入,后闸下落,截断渠道。若北上,则用翻车注水,待水面上升,与圭水持平甚至超过,再开前闸放行。顺流而下。
  若南下,则先开北闸,待船舶驶入渠道,再先落北闸,再开南闸。凭渠中所积深水,自可顺流而下。
  “此渠何名?”苏伯忙问。
  刘备言道:“便叫‘船闸’,通俗易懂。”
  “主公英明。我等远不及也。”左国令黄承彦亦想通一切。化繁为简,便称高妙。
  “将作寺确定尺寸,物料,将模组六百里传与水衡都尉。”蓟王言道。
  “喏!”
第172章
备思前后
  灵渠,亦称秦凿渠、零渠。后世俗称陡河、兴安运河。由铧堤、铧嘴、陡门、大小天平石堤及南北二渠构成。整体结构,举世闻名。其“陡门”,更被誉为“世界船闸之父”。
  然斗门,只是单闸门。而刘备所绘,却是前后双向闸门。换言之,只有前后闸门同时开启,南北二水才会合流。交替开启,既能正常通行,又解高差之患。游麟号上,百工齐备。只需得图卷及模组。船内工坊,便可依样仿照。绝无差池。
  散朝后,黄承彦等人,乘公船,返回楼桑将作寺。对比斗门与门闸,黄承彦忽有感而发:“管子曰:‘夫民别而听之则愚,合而听之则圣。’王节信亦云:‘君之所以明者,兼听也;其所以暗者,偏信也。’单从此船闸,便可知我主之明也。”
  苏伯问道:“国令此言何意。”
  黄承彦答曰:“旁人尚不能‘瞻前而顾后’。我主已‘备思前后’也。亦如郭奉孝‘凤凰于飞’之计,并有明隐二路。”
  “前后二路。”苏伯这便醒悟:“倍于常人。”
  “然也。”黄承彦轻轻颔首。“备思前后”遂成典故。寓意首尾相顾,谋虑周全。
  苏伯忽笑:“少时,主公每出神鬼草图,我等皆沉迷不拔,乐在其中。将作寺盛于墨门,兴于主公。遥想当年,陷地神术,惊动钜子。遂另眼相待,后不惜亲身前来,悠悠十载,方才有这许多后事。”
  “钜子死得其所。当含笑九泉。”黄承彦叹道:“今黄巾已灭,墨门再兴。我等,当守好将作寺,代代传承,休戚与共。”
  “喏。”苏伯行墨礼。墨门子弟,在蓟国与常人无异。无须遮掩身份。
  门下祭酒司马徽,亦与百夷使者谈妥和亲事宜。时下与异族通婚,唯有汉室宗亲,可称“和亲”。亦做“和戎”、“和蕃”。蕃同“番”,指番邦异族。“藩”,则指诸侯王国,汉室宗亲。若换成常人“与夷为婚,曰:‘遑耶(一说结盟非结亲)’”,“与夷至厚者,谓之‘百世遑耶’”。遑耶二字,乃西南夷人语,意为“儿女亲家”。
  俗语谓“蓟王和亲,为国为民;和亲蓟王,利国利民”。此语,前后半句,看似大同小异。然细细品味,实则有大不同。
  取水衡都尉实地测得之山川地形图。司马徽与百夷使者,先定港津。二疏水路,三造津渡,海市既来,圈建港城。而后能工巧匠,穿山跨水,转运营城机关器。日薪二百大钱,雇部落青壮健妇,筑路穿渠,营城造楼,顺带筑堤圩田。一切皆比照陇右羌人牢营。唯一区别,百夷未反,无需流徙三百里。月月足额领取,绝无拖欠。
  商定“三书六礼”,再行和亲典礼。切莫心急。俗语谓“心急吃不得热豆腐”。南枝向我情如昨,水寒烟淡雾轻薄,吹花嚼蕊愁无托,年华冉冉惊离索。
  白日高悬,绿树荫浓。
  邹氏与杜氏二美人,沐浴更衣,齐赴无极殿用膳。
  荷叶罗裙一色裁,芙蓉向脸两边开(请接下句)。
  蓟王早起,从未例外。言下之意,颇有余力。七位小姐姐中,孟黎乃南蛮出身。宫中,唯蓟王晓其身世。孟黎已问过,百夷使者中,并无孟氏族人。孟黎不过是随口一问,然刘备却颇为上心。命门下祭酒司马徽,旁敲侧击,亦收获甚微。
  刘备隐隐觉得,若融漓便是传说中的“祝融夫人”。孟黎,当是南中夷帅孟氏之女。而非朱提孟氏或建宁孟氏。朱提孟氏,乃前汉时汉人南迁落籍。建宁孟氏,又是朱提孟氏南迁分出。孟黎身具异族血统,绝非南迁汉人。
  换言之。许蛮王孟获,正是娶了“祝融后裔,大巫之女”,才一统蛮族。至于是否被丞相“七擒七纵”,种种缘由,今已不得而知。
  刘备暗思,若和亲融漓,三南命运,是否就此改写。
  经数月筹备,蓟乐府,终在初夏成立。
  蓟乐府,掌“制雅乐,采民风”。乐府令,众望所归,授予“蓟国四奇”之杜夔,杜公良。秩二千石,兼领王宫舍人。四大门徒,邵登、张泰、桑馥,为乐府丞,佐乐府令。陈顽为仆射,主领诸乐人。四人各秩千石,兼领王宫行人。乃为褒奖数年前远去塞外,凿山铸铜之功。
  另有钟官、音监、倡监、游徼等属吏,及倡优伎乐,不一而足。
  与两汉乐府最大不同,蓟国乐府,亦收录羌、胡、蛮、夷之舞乐百戏。且遵循蓟王旨意,胡乐与汉乐比同,不做单独区分。只分门别类,归于钟官、音监、倡监等,各署之下。
  立乐府于南宫门外。蓟国各城皆比照工坊,另置乐坊。设“乐籍”,乐户亦为编户,享受诸多便利。此令一出,国中胡女歌舞姬,喜极而泣。此后,再无需寄身胡姬酒肆,朝不保夕。蓟国乐籍,与后世将罪民、战俘之妻女,籍入贱籍,使之世代从乐,倍受摧残之户籍,不可同日而语。
  蓟国无妓户,切记,切记。
  市中胡姬,纷纷前往各城乐坊,登记入籍。汇总后,竟不下十万人。百人中便有一胡姬。
  怎么可能。
  刘备问过方知,只因蓟国盛和合之风。域外番商,将丝路沿线,妙龄胡姬,高价买来,认作义女。后不远万里,载入蓟国。入名下酒肆、番肆、蕃邸等,歌舞助兴。若有人求之,则依市价,取足额纳征。“纳征者,纳聘财也。征,成也。先纳聘财而后婚成。”
  蓟王耻于蓄奴,天下皆知。贩卖人口,更是国之大忌。于是精明如番商,便巧立名目。改贩奴为嫁女。
  所认义女,视如己出。吃穿用度,衣食住行,无不精益求精。说是骨肉至亲,亦全无破绽。
  且“六礼”,一丝不苟。亦不多取分毫。当然也不可短了分毫。更有甚者,结亲如结盟。番商往来一趟丝路,便载回一女。不出十载,根深蒂固,枝繁叶茂。
  尾大不掉,如之奈何。
  左右国相长吁短叹。求问主公刘备。
  刘备笑道:这有何难。既有义女,必有义亲。且命番商,嫁女时需将义亲一同载回。不可有失人伦。
  如此一来,究竟是买人还是认女,只需当面对质,便水落石出。
  政令一出,此风乃止。滞留家中的义女,待乐籍一出,纷纷入籍乐坊不提。只需觅得良人,郎情妾意。姻婚嫁娶,但凭所需。
第173章
合浦珠还
  支渠四通,在水网倍加密集,枝津故渎遍地的三南,有了更深层的含义。先秦一条神来之笔的灵渠,连通珠江与长江二大水系,贯通南中、荆南、岭南三大地域。
  而刘备要做的,便是精工细作,爬梳剔抉(pá
shū

jué)。仿蓟国水路,将遍及夷区的河川溪流,连成三级水网。能够行万石、千石、百石机关船。此事,皆交由水衡都尉全权负责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973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