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982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982/2006

  “然也。”刘备轻轻落杯:“四海令左翁,秘言王芬同党。有,南阳许攸,沛国周旌,汝南陈逸三人。”
  陈逸实言相告:“如主公所知。臣曾应邀,拜会王使君。席间,与南阳许攸,沛国周旌,平原襄楷,琅邪宫崇,名士陶丘洪等人相识,后又受右国令,临终之托,善待扶风宋公子。”
  刘备心中一动:“琅邪宫崇,可是于吉门徒。”
  “正是于仙人,座下首徒。”陈逸答曰。
  顺帝时,宫崇诣阙献《太平清领书》,被有司奏劾所上妖妄不经,乃收藏之。“后张角颇有其书焉。”群仙会时,于吉亲临。还解前汉谶言“代汉者,当涂高也”,为“宗王”。
  难道说。所谓“三方势力”,乃以王芬为首,于吉等人暗中相助。
  再深思。《太平清领书》,稍后既传于张角,琅邪派于吉,难辞其咎。粗略算来,自从顺帝献书,至此时,已过五十余载。于吉当有百岁。其弟子宫崇,亦年过古稀。
  刘备忽起一念:‘张角可曾入群仙会。’麻姑或许知晓。
  “席间,可曾见过巴郡张修。”刘备又问。
  “未曾得见。”陈逸摇头。
  换言之。必是术士襄楷、宫崇,当中一人,告知张修,陈逸之事。否则,张修远在巴蜀,未曾千里来会,焉能得知,陈逸为王芬座上宾。
  见陈逸所知寥寥,未曾裹挟其中。蓟王遂安心。
  于是,襄楷、宫崇,乃成此事关键。只需寻到二人下落,阴谋当大白于天下。
第187章
得道不易
  心结冰释,主臣尽欢。
  觥筹交错,陈逸大醉而归。刘备亦熏熏然,乘天梯直升观天阁。今日值守的巫山神女派田圣,率众出迎。稍后,倭女王那美,大秦圣祭安娜塔西娅,毛女翟姜,麻姑等,亦闻讯赶回。
  居中灵辉殿,三层之上,以“十字飞阁”与周遭四宫相通。可自由进出东、西、南、北,四处楼上御花园。如前所说,四宫三层以上,呈“凹”字形,居中为御花园。东、西二宫,自四层起,前后包夹御花园的两座大殿,东宫为鸳鸯、飞翔,西宫为昭阳、兰林。西宫御花园,正对太妃居住的增成殿。便是所谓“西宫三殿,增成居中;昭阳、兰林,一上一下”。时下“城”、“成”互用。亦作“增城”。
  “拜见夫君。”先前称刘备为主人的亚马逊,亦皆改口。
  “免礼。”皆是亲密伴侣,自无须多礼。
  侍奉刘备就坐,众女仙各自落座。刘备问麻姑:“历次群仙会,可曾见过平原襄楷,琅邪宫崇,钜鹿张角。”
  “未曾得见。”麻姑摇头道:“此三人虽有薄名,却非出身仙门。群仙会,非传世五百年以上,不可入选。”
  “原来如此。”刘备轻轻颔首:“琅邪于吉,又是何派?”
  “于吉乃出清领派。‘清领’,本为琅邪境内山之名,‘领’亦作‘岭’。又因门下弟子多穿青袍,有别于一般游方术士,蓬头污衣,不修边幅,故又有‘衣领’之意。”
  “‘清领’与‘污衣’。”刘备忽问:“污衣派,何人居首。”
  “乌角先生左慈。”麻姑答曰。
  “殊不知,于吉与左慈,竟有大不同。”电光石火间,刘备似有所悟:“清领与污衣二派,可有宿怨。”
  “并无宿怨。”麻姑答曰:“左慈居皖山(天柱山),习炼丹术。少有神道。撰写《太清丹经》三卷,《九鼎丹经》、《金液丹经》各一卷。群仙会时,献书夫君。于吉居琅邪,于曲阳泉水上得著神书共百余卷,称《太平经》。善施符水、解谶言。年前群仙会,拜于夫君当面。”
  刘备轻轻颔首:“宫崇此人如何。”
  “传闻乃于仙人,自幼收养,亦是琅邪人氏。”麻姑言道:“或是传世之徒,亦未可知。”言下之意,乃于吉飞升后,承其衣钵之人。
  见刘备若有所思,麻姑又言道:“于吉与左慈,虽非出自名门(五百年香火不断),乃因并称天下游士之首,故可入列群仙。”
  “张修此人,可有听闻。”刘备再问。
  “乃天师道张嗣师座下弟子,兼挟鬼道,立五斗米教。”麻姑答曰:“此人亦未得入群仙会。妾不过略有所闻。”
  刘备叹息:“果然,得道不易。”
  线索就此中断。
  刘备最后问道:“天师道,又出‘清领’、‘污衣’中何派?”
  “天地道,集天下门派之大成。数代天师,皆以整合‘清领’、‘污衣’为己任。只可惜,功亏一篑。张嗣师,羽化飞升后,门下弟子,三分天师道。”麻姑答曰:“此事卢暒知之甚祥,夫君一问便知。”
  “也好。”刘备这便当场修书,六百里传去大震关首。卢暒乃张嗣师发妻。今改嫁刘备,对教内之事,自当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
  一直默默旁听的田圣,适时进言道:“禀夫君,仙门少问红尘俗事。故有‘清’、‘浊’之分。于吉仙人,即出清领,多半与此事无关。当以‘污衣’为主。”
  “此言大善。”刘备笑问:“依美人之见,该当如何。”
  “平原襄楷。”田圣言道:“此人久居平原,游走于浊世。必出‘污衣’。只需遣人入平原,多方查探,必可得蛛丝马迹。”田圣之意,只需活在浊世之中,整日走街串巷,为生活奔忙。必然“有迹可循”。
  刘备轻轻颔首:“遣何人为宜?”
  田圣笑道:“当出四方馆长,大相师朱建平门下弟子。”
  “妙极。”刘备抚掌而笑:“得美人,远胜钩弋夫人。”话说,桓帝弥留之际,便是田圣陪伴在侧。故对桓帝兄终弟及,欲立勃海王之事,心知肚明。故为灭口,窦太后当堂杀之。岂料黄门内宦,暗中留命。逃过一劫。田圣经历,亦与钩弋夫人颇多相似。
  “钩弋夫人,齐人也,赵姓,少好清净。病卧六年,右手卷,饮食少。汉武帝时,望气者云东北有贵人气,推而得之,召到。姿色甚伟,武帝发其手而得玉钩,手得展。幸之,生昭帝。武帝寻害之,殡尸不冷而香。一月后,昭帝即位,更葬之,棺空,但有丝履,故名其宫曰钩翼,后避讳改为弋。”
  死后一月,昭帝即位。开棺迁葬,只见丝履,不见尸。必然是宦官留命,被人暗中救走。参见钩弋夫人之经历,“云东北有贵人气”的“望气者”,必是同党。
  如此说来,田圣之事,早有先例。至于钩弋夫人结局如何,已无从得知。然从田圣假死脱身,入巫山神女派,便可窥得一二。钩弋夫人必出自女仙门派。钩弋夫人乃河间国,武垣人。却不知,传奇一生,是否与河间王相关。亦或皆是仙门谋划。
  太始三年(前94年),赵婕妤生下刘弗陵,号称“钩弋子”。据说刘弗陵和上古的尧帝一样,皆是怀胎十四月而生,于是称其所生之门为“尧母门”。
  种种灵异,只为迎合汉武大帝,扶立刘弗陵为太子。
  细思恐极。或许,仙门介入大汉国祚,远超时人所知。
  从武帝时,“望气者言此有奇女”;到光武时,“代汉者,当涂高也”;再到灵帝时,黄巾之乱。随煌煌四百年天汉,仙门妙计迭出,翻掌为云,覆掌为雨。果不是省油的灯。
  心念至此,刘备杀意横生。
  除魔卫道,势在必行。
  张角兄弟已死。污衣左慈自投门下。只有“清领道”,游离在外。若平原襄楷,与于吉无关,便罢了。但凡有所牵连,刘备毕其一生,定当灭尽“清领”。
  小霸王之所以怒杀于吉,是否亦窥破端倪。
  悠悠回神,刘备醉卧榻上。
第188章
突发奇想
  丹药与符水,偏向世俗。天下门派,且相差不大。唯幻术,乃各门不传之秘。亦是门内绝学。
  俗谓“日有所思,夜有所梦”。又谓“耳听为虚,眼见为实”。
  幻药成分中,除去独门致幻药剂,还夹杂有各式特殊粉末。如鱼腥草:“生湿地,山谷阴处亦能蔓生,叶如荞麦而肥,茎紫赤色,江左人好生食,关中谓之菹菜,叶有腥气,故俗称‘鱼腥草’。”
  通过气味、声光、触碰等,施术者令身中幻药者,“突发奇想”。自我营造出,所置“身之幻境”。一言蔽之,『幻境是身中幻毒者,凭空幻想而成』。现实中,并不存在。
  幻听、幻视、幻嗅、幻味及幻触。经由施术者,逐一施展,令身中“幻毒”者,产生自我暗示。并自行构建幻境。达成施术者想要之情景。
  凡高深莫测之幻术师,皆精通易容、口技、拟形等,各式“奇技淫巧”。只为“声情并茂”,“以假乱真”。
  然有毒药,必有解药。
  如“角牙”、“雀胆”等,皆是保命、行刺之手段。且随天师道鬼主与幽姬,身份不同,各有差别。鬼主,多为自保。软玉假牙,内藏息药,称“隐齿”。悬丝鱼膘,内藏醒药,称“苏胆”。
  如前所说。自神农氏遍尝百草,千百年来,历代方士对药理的研究,从未中断。再加凡人对长生乃至不死的极致追求,才会诞生出五花八门的修仙门派。并传承至今。
  而统治阶层,乃至整个上层建筑的推波助澜。亦让方术士在先秦至两汉,大放异彩。
  大震关首,云霞殿。
  蓟王六百里传书,呈递当面。
  确认无误,钟存慧妃启封细观。蓟王来函,面面俱到,言简意赅。细看之后,遂将冥蝶骆晹,幽姬卢暒,许师钟瑷等人,唤至当面。
  将蓟王手书传阅众人,慧妃言道:“日前,左翁自米仓山返,言及张修等人之事。今夫君又书信来问。如何作答,当细思量。”
  为与旧我划清界限,卢暒斟酌言道:“张修虽未叛出门墙,然所作所为,与叛教无异。暗行不端,谋逆天下。人人得而诛之。死有余辜。”
  “天师道,乃天下名门。”骆晹亦如此想:“然却不知,张修因何与关东游术士,同流合污。”言下之意,平原术士襄楷,焉能入天师门人法眼。
  卢暒似受触动。忽有陈年旧事,浮上心头:“多年前,先夫曾受邀西行。时门徒多已学成,游历四方。唯张修留在身侧。遂携他同行。三年后乃归。一来一回,张修道法精进,身形大变。宛如脱胎换骨。却不知,是否与此行相关。”
  “哦?”慧妃问道:“不知张嗣师,应谁之邀,又去往何处?”
  “应西王母之邀,前往昆仑山。”卢暒语出惊人。
  昆仑,乃西羌故地。距钟存羌族,咫尺之遥。饶是钟存慧妃,亦不禁变色:“自前汉武帝后,西王母仙踪难觅。因何传语张嗣师。”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982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