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985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985/2006

  见何进眼中杀气毕露,更加笃定。朝堂纷争又起。刀光剑影,血流成河。几无可免。
  何进忽道:“江东孙坚,领一万兵回。二弟可有把握。”
  “江东健儿,水战无敌。然如何能挡我五千突骑,崩山之击。大兄安心,孙坚毋虑。”何苗傲然一笑。
  “好。”深看何苗一眼,何进便不再言语。
  何太后平旦产子,日出已遍传南北二宫。
  永乐董太皇,辗转反侧,一夜未眠。不等宫门开启,便传命骠骑将军董重,星夜入宫。
  董重不敢怠慢,十万火急,入宫相见。
  永乐宫后殿,董太皇寝宫。
  见董太后凸立帘外,董重急忙俯身参拜:“拜见太皇。”
  “孙坚已抵何处。”
  “文台领麾下健儿,正顺流而下,日夜并进。昨日已入淮水,三日当可抵京。”董重答曰。
  “泊于何处。”董太皇又问。
  “鸿池。月前,臣已命鸿池丞,整修港津,疏通航道。前日,鸿池丞来报,诸事已毕,可泊万石大船。”董重答曰。
  “如此,甚好。”董太皇终露喜色:“随朕来。”
  “喏。”
  随董太皇步入偏殿。绕过蓟王所奉紫琉璃屏风,见殿中逐鬼童子,皆在酣睡。
  在纵横排列的榻间走道,往来穿行。董骠骑趋步躬身,目不斜视。忽见太皇驻足,董重急忙停步。
  “何氏今夜已诞下麟子。累日来,朕常心绪难平,半夜惊醒。唯恐不测,故做万全打算。”董太皇手指榻前熟睡童子:“此乃贵子。”
  董重心领神会。伸头细细观瞻,记下童子身形相貌,再拜言道:“臣已铭记肺腑。”
  董太后又叮嘱道:“朕若身逢不测,当保全贵子。”
  “臣,粉身碎骨,亦护太皇及贵子,万无一失。”董重下拜。
  “好。”董太皇似有些,意兴阑珊:“你且自去。”
  “喏。”董重不疑有他。
  南宫,玉堂殿。
  “陛下?”玉堂署长张让,屏前轻唤。
  “何事。”少帝已醒。
  “启禀陛下,长乐宫传来消息。言,太后剖腹产子,母子平安。”
  “哦。”少帝一声轻吁:“可喜,可贺。”
  细辨少帝遣词,语气。张让无声而笑:“前汉,龙生高祖。今汉,麒麟送子。大汉三兴在望,陛下当稳坐江山。”
  “张常侍可是肺腑之言。”少帝忽问。
  “老奴岂敢欺君。”张让避实就虚。
  少帝再问:“麒麟虽是祥瑞,然素王孔子却‘获麟而死’。泣曰:‘吾道穷矣’。何子(何休)亦说:‘麟者,太平之符,圣人之类,时得麟而死,此亦天告夫子将没之征,故云尔。’遂以‘孔子泣麟’,为哀叹悲泣‘世衰道穷’之典。若如此言,于朕何益?”
  “这……”张让一时词穷:“老奴实不敢胡言乱语。”
  “朕,恕你无罪。”
  “老奴道听途说,太后腹中麟子,非出先帝。种出蓟王。”
  “正因如此,太后才有恃无恐。”少帝果有远见:“先嫁妹,再得种。蓟王纵英雄了得,亦投鼠忌器。”
  “陛下……明见。”张让无话可说。
  “朕之母,为保一门富贵,无所不用其极。当真令朕,五体投地。”屏后少帝一声叹息:“人活不易。能活在大汉南北二宫之中,更殊为不易。”
  此语,发自肺腑。张让感同身受:“陛下,所言极是。老奴斗胆,亦心有戚戚。”
  少帝话锋一转:“洗漱更衣,朕去探视太后。”
  张让心生钦佩:“喏。”
  有其母,必有其子。
  到底是先帝与太后骨肉。论识时务,少帝亦不逞多让。
第192章
猛虎群狼
  “乃生男子,载寝之床。载衣之裳,载弄之璋(玉器)。”又曰:“子生。男子设弧(弓)于门左。”
  三日后,“故男子生,桑弧蓬矢,以射天地四方。天地四方者,男子之所有事也。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,然后敢用谷也,饭食之谓也。”
  三日后,亦可自内室抱出,俗称“接子”。俗规,接子要择三日内吉日,另行祭祀,“诸侯之祭,牲牛,曰太牢;大夫之祭,牲羊,曰少牢;士之祭,牲特豕,曰馈食。”又“国君世子大(太)牢。皆谓长子。其非冢子,则皆降一等。谓冢子之弟,及众妾之子生也。天子诸侯少牢,大夫特豕(成猪),士特豚(小猪),庶人犹特豚也。”
  出生后,还需请族中长辈为其取名,称为“名子”。
  自古以来,是男是女,是嫡是庶,皆大有不同。取名亦需慎重。论朝中宿臣,党魁张俭,当仁不让。大将军何进携重礼登门,呈报生辰。略作沉思,少府张俭,遂大笔一挥,书“儴”字,命其名。称:刘儴(ráng)。
  此名何意?大将军何进,待问过长史许攸,这才幡然醒悟。
  “儴,推也。”谓推手使前拱揖之容也,字亦作“攘”。然又有“侵夺”之义。“诸侯暴乱,擅相攘伐”,又“南夷相攘”。注曰:“谓相侵夺也。”
  不愧高居党魁,出手不凡。待此子长成,究竟是将大汉江山,拱手相儴,还是举兵攘伐。皆在一念之间。
  大将军何进,奔冲入宫。将党魁手书,呈于榻下。
  何太后虽剖腹产子,失血而虚,仰卧榻上。然整个人光华流转,眸中野火燎原。似有一种难以名状的锐芒笼罩。
  侧看儿名,何太后欣然点头,虚声言道:“此名,甚合朕心。宜当,重谢少府。”
  “喏。”何进亦满面红光。要说小妹果然争气。先产少帝,再诞麟子。我何氏一门,必当显贵。
  目送何进,告退而出。何太后又轻唤道:“来人。”
  “老奴在。”长乐太仆郭胜,趋步近前。
  “扶朕坐起。”何太后言道。
  “太医令有言,太后创伤未愈,万毋轻动。”事关太后生死,郭胜岂敢领命。
  “不坐,如何喂食我儿。”太后斥道。
  “宫中食母,何其多……”后颈似被太后目光刺痛,郭胜五体投地,不敢多言。
  “伤在下腹,当不误喂食。”太后又言道:“或无需坐起,仰卧亦可。”
  “喏。”着急一想,郭胜暗自醒悟。传闻,蓟王宫中无食母。三百余子,皆生母喂养。太后此举,当有深意。俗谓“虎毒不食子”。蓟王天下豪杰,焉能“杀其母,立其子”。蓟王磊落。明知先帝行美人计,欲宰割千里国土。然三百麟子,尽皆善待。且早有言在先,待长成,毋论男女,各得一城之邑。焉能独使太后麟子例外。
  只是,太后所求,非蓟国一城,而是大汉万里江山。
  蓟王……肯给乎?
  待安置妥当,郭胜避嫌而出。细听屏后母子连心,不由得一声长吁。
  洛阳四周环山,地势北高南低,内有洛、伊、瀍、涧(谷)四水。瀍、涧西入洛水。伊洛之间,夹河带川,枝津遍地,乃是丰水区;伊洛南北两岸高地,受缺水之困。
  故从夏商,乃至今汉,兴修水利,穿渠四通,历代皇朝,从未停息。光武时,河南尹王梁“穿渠引谷水注洛阳城下,东泻巩川”,因受地势所限,渠成而水不流,未能功成。王梁之后,大司空张纯,主修阳渠:一在城南洛水上建堤堰,阻洛水东流,而北流阳渠,是谓“堰洛通漕”;二是对谷水及城南并城东阳渠,疏淤扩宽。
  此举大获成功。谷水丰沛,城南并城东阳渠,也因洛水注入而水势大增。漕运通便,“百姓得其利”。后阳嘉四年(135年),再疏城东阳渠。“东通河济,南引江淮”,构成了洛阳发达的漕运水网。
  江、河、淮、济,并称“四渎”。洛阳通达四渎,“方贡委输,所由而至”,四方物资皆可水运至此。“大城东有太仓,舱下运船常有千计。即是处也。”谷水周绕郭城、壕堑。城东北有方池,为水衡署漕运码头地。城东南有鸿池陂,“(谷水)又东注鸿池陂。池东西千步,南北千一百步,四周有塘,池中又有东西横塘,水流径通”。设“丞”官一人,年俸二百石。池在“洛阳东二十里”。
  遥见蓟式明轮巨舰,帆樯如林,列队驶入阳渠。打头飞云号,堪比水上坞堡。引众船慌忙规避。
  铁壁铧嘴,如何敢螳臂当车。
  赶来迎接的董骠骑一行,啧啧称奇。先前蓟王游麟号,虽多次往返京师,然毕竟是座舰,兼顾仪轨。那如武装到牙齿的战舰飞云,气势逼人。
  “此船队,值大钱二十亿。”董骠骑顾左右言道:“首舰名‘飞云’。长五十丈,广十二丈七尺,高十丈一尺,楼高五重,比蓟王‘游麟号’而建。排设二十四轮,前后五桅,畜力驱动,外包搪瓷装甲,暗藏钩拒撞角。可容兵士三千,辎重三千石,机关兵车五百驾,艉舱内置水路两用‘攻城舫车’一辆。单此船,便作价十亿大钱。”
  左右无不惊叹:“孙破虏,闻名江左,果非常人也。”
  董骠骑又笑:“来时,右丞贾文和,托我带话。船队可入函园阳港船坞,改为潜轮。倍加利器。”
  “费用几何?”便有人问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985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