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992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992/2006

  “着!”不速客又双手反拍腰际。
  嗤——
  狂风四起,啸声大作。胖大身形,宛如泄气皮囊,急速萎缩。一胀一缩。已将幻药,悉数吹散。
  “抱痛西河。”天台女仙,各乘一朵轻云,翩然下坠:“西河神女,是你何人。”
  抱痛西河,典出《史记·卜商传》:“孔子既没,子夏居西河教授,为魏文侯师。其子死,哭之失明。”原指素王孔子弟子子夏,因在西河丧子而哭瞎双眼之事。用在此处,乃指仙家不二法门。
  “你我素味平生,虽有典故,然与本派绝学,并无迹可循。焉知此术之名!”不速客娇叱:“你等究竟是何人!”
  言下之意,先前使出门内绝学“化形术”,与“抱痛西河”之典故,并无关联。非常人可知其名。此二女,必与本门颇多渊源,故能一语道破。
  “既见‘萦尘’,如何还不知晓,我二人真身。”天台女仙,乘轻云浮于半空。往来绕行阁顶,恰如腾云驾雾。
  “旋波提谟,玄天二女!”不速客,幡然醒悟。
  燕昭王即位二年。广延国,来献善舞者二人,一名“旋波”,一名“提谟”。并玉质凝肤,体轻气馥,绰约而窈窕,绝古无伦(啧啧!)。或行无影迹,或积年不饥。昭王处以单绡华幄,饮以瓀珉之膏,饴以丹泉之粟。王登崇霞台,乃召二人来侧。时香风歘(xū)起,徘徊翔舞,二人容冶妖丽,靡于翔鸾,歌声轻飏。其舞一名“萦尘”,言其体轻,与尘相乱;次曰“集羽”,言其婉转,若羽毛之从风也;末曰“旋怀”,言其支体缅曼,若入怀袖也。
  乃设麟文之席,散华芜之香。以(玉)屑铺地,使二人舞其上,弥日无迹(日下无影),盈车嘉穟。昭王知为神异,处于崇霞之台,设枕席以寝宴,遣人以卫之。王好神仙之术,故玄天之女,托形作二人。
  昭王之末,莫知所在。或游于江汉,或在伊洛之滨,遍行天下,乍近乍远。后迁居天台山,俗称天台二女仙。
  “既窥我二人真身,何不束手就擒。”女仙旋波,容冶妖丽。
  “原是上古仙门,难怪知我派隐秘。”不速客并不打算束手就擒。人非神鬼,焉能浮于微尘。必是身中幻术,入了幻境。暗中嚼碎苏胆,吞入独门醒药,设法脱身。
  解药入腹,瞳孔骤缩。血脉喷张,头痛欲裂。脑际怦然炸响,幻境应声崩碎,化为齑粉。
  无边黑暗中,星光忽现。
  此时不走,更待何时。
  顾不得口鼻溢血,不速客竟纵身跃下高阁。蓟国楼高,举世闻名。如此直坠地面,不速客必死无疑。
  便在此千钧一发间。耳廓乍暖,忽觉耳边有人吐气如兰:“盈车嘉穟。”
  长袖画弧,陡然拉长。幻化成,白鸾孤翔。将喙衔千茎穟(穗),飞投而下。
  恰如投石入湖。时空荡起层层涟漪。
  穟于空中,自生花实,再生根叶。眨眼间,不速客脚下,竟凭空长出丛丛麦穗。一息之前,还飞坠地面。一息之后,已置身麦田。
  蜃境千变,焉能不目眦尽裂。
  不速客,无助仰望晴空。只见,另有女仙提谟,乘云而下,翻掌轻吹。
  一时芬芳四溢,七窍生烟。正是“华芜天香”。
  香风拂过,腐草蔚茂,白骨生机。
  麦穗两岐,密如荆棘,蔽日遮天,将不速客淹没。
  胜负已分,幻境湮灭。如前所说,幻境只存于身中幻毒者脑际。现实并无留存。若不说幻境,只说现实之中,二派斗法,颇多乏善可陈。令人乏味。
  天台二仙,竟是与巫山神女、汉水游女,并著于世之,玄天神女。令一干人等,始料不及。
  斗法前。因何要自报家门,原因便在于此。于施术双方而言,乃为先给对方,投下心理暗示。而后辅以种种门派不传法门,产生特定心里映射。令身中幻毒者,自行想象,身临绝境。
  “西河神女。”待蓟王知晓此事,已天光大亮。正因有观天女仙,宫人方能安枕。平日不显山漏水。偶尔露峥嵘,竟是玄天神女。
  “因何投身为夫榻前。”蓟王笑问。
  “因夫君重筑黄金台。故我姐妹,应谶而出。”女仙旋波,柔声答曰。是了。最初,正是燕昭王筑黄金台。正如释比翟姜,也是刘备误打误撞,解了累世谶言。这才自投大震关,守护云霞殿。引出许多后世。
  不用说。自昭王薨后,便游历天下,暂居天台山的玄天二女。门内累世谶言,必与黄金台相关。
  果不其然。女仙提谟,柔声言道:“金巢重筑,燕燕于归。”
  黄金台又称“金台”、“燕台”。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,延请天下贤士,故名。“燕燕于归”,语出《诗·邶风·燕燕》:“燕燕于飞,差池其羽。之子于归,远送于野。”“燕、燕”,乃指玄天二女。
  燕昭王此人经历,堪比武帝。传闻,西王母亦曾“与昭王游於燧林之下,说炎帝钻火之术。”
  如此看来。
  上古仙门,虽不见于后世记载。然却相伴历代明君贤王左右。更与王朝更迭,如影随形。
  一言蔽之,有迹可循。
第003章
父子相随
  不出所料。
  西河少女派,已投靠西王母。此来亦无恶意,乃为传个消息。
  或有人问。既无恶意,何不现身说法。因何要趁夜而来,翻墙入室。暗行不轨。
  所谓“蛇有蛇道,鼠有鼠路”。若如寻常人等那般,青天白日,自入宫门拜见。何以彰显仙门之神通。
  若能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一场春梦了无痕,醒来却历历皆在目,记忆犹鲜新。
  夜有所梦,日有所思。待日间,询问左右:昨日梦中情景如何如何。
  便有博学多才之人,为其解梦:此乃如何如何。
  一问一答,方才引出正主。而后大张旗鼓,遣使团出访寻仙。历尽千辛万苦,踏遍万水千山。终得如愿以偿,寻着真仙。万千小心,请回真仙。极尽礼遇之能事。
  按此套路,才是仙门正道。历朝历代,仙门行事,大多如此。
  一言蔽之:入梦、解梦、寻梦、追梦、美梦成真。
  此套路,早已约定俗成,屡试不爽。
  当世西王母,萧规曹随,亦按此路数行事。岂料还未来及入梦,门人便折在了同道之手。
  呜呼哀哉。何其不幸哉。蓟王断不可等闲视之哉。
  相者刘良,并术士刘惇,双双北上,登黄金台,入四方馆。
  拜见大相师朱建平。举入四方寺,为四海馆(术)士。稍作休整,遂西去大震关,随左仙人习练仙术。寒来暑往,终得大成。成为四方寺新一代翘楚。
  天下板荡,悖逆纲常。牛鬼蛇神,纷纷出世。只为抢夺先机,再分一杯羹。
  此乃乱世之兆也。
  蓟王爱民如子,行未雨绸缪。广募天下奇人异士,护国之安危。亦是上善之举。自无可厚非。大汉虽有王充门徒,神灭无鬼。然芸芸众生,却深信举头三尺有神明。此乃时代之局限。非人力能强求。
  逆天行事,天必谴之。王莽故事,便是前车之鉴。
  史上,孙曹刘三足鼎立。三家霸主之兴亡,似皆与仙门隐隐相关。戏曹孟德之左慈,咒小霸王之于吉,曾为刘备卜问夷陵之战吉凶之李意。皆隐约见于野史。足可证明。
  如前所说。华夏仙门介入华夏历史之进程,或远超后世想象。
  江湖传闻。能挡西王母者,唯巫山神女一人耳。
  亲身经历“巫山云雨术”的一众女仙,及蓟王刘备本人。皆深有体会。幻术着实,霸道。
  左慈曾进密言,田圣入门太晚,天资一般,不过习得皮毛。还入不了法眼。若是神女亲施云雨,一干人等当朝思暮想,情根深种。此生再不做他想。
  幸得田圣先施。日后蓟王再见神女,便不会被轻易迷惑,丧失心智。
  按照刘备的理解,当是产生了“精神免疫”。果然“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”。
  既是西河少女门人,自无需蓟王施刑。问过详情,知其未曾隐瞒,这便放归。
  即知西河派,已投西王母座下,自当谨慎对待。对方既无恶意,便不宜轻易结仇。
  冤家宜解不宜结。更何况是号令天下群仙之上古仙门。
  族兄刘平密报,亦六百里送达蓟王当面。“子随父相”,此四字足矣。
  刘平与刘备,自幼相伴。刘三墩种种过往,耳熟能详。襁褓中麒麟儿,种出何处,焉能看错。
  天降流火,麒麟送子。能骗过凡夫俗子。如何能诓过名士高人。
  之所以天下皆乐见其成,正因何太后神来之举。将朝政日非的洛阳天家,与宗室第一强藩,以血缘为纽带,捆绑成一体。
  此种形式的结盟,就时下而言,牢不可破。
  一言蔽之,此亦是另一种形式的“和亲”。
  当朝皇太后和亲藩王。
  高明之处便在于,假神鬼之术。超脱世俗之外,不在伦常之列。天下唯捕风捉影,却无可指摘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992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