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的日常(校对)第995部分在线阅读

字体大小: | | 上一章 / 章节目录 / 下一章 / 返回书籍页面 / 当前阅读进度995/2006

  “好一个天降流火,麒麟送子。”董太皇叹道:“朕只顾卖官求货,盈满宫室。却忘了我大汉后宫,终归母凭子贵。到底是小觑了屠户出身的何氏。一着不慎,满盘皆输。何氏一门,气焰滔滔,赫赫威风。如何扭转颓势,诸君可有良策。”
  永乐少府曹嵩,起身奏报:“大将军欲除内官,笼络党人,丰满羽翼。然正如前中常侍吕强,窦太后身前清忠五宦。内官亦多忠良,如何能青红不分,悉数斩杀。老臣窃以为,若从此处入手,或可扭转乾坤。”
  董太皇略作思量,便已醒悟。曹嵩,乃前中常侍,大长秋曹腾养子。
  曹腾,字季兴,沛国谯人。乃前汉相国曹参之后。初为黄门从官,顺帝即位后,升任小黄门、中常侍。后因策立桓帝有功,封费亭侯,升大长秋,加位特进。曹腾侍奉宫闱三十余年,经历四帝,未有显著过失。所举皆为天下名士:陈留虞放、边韶,南阳延固、张温,弘农张奂,颍川堂溪、赵典等。时蜀郡太守,托赴京上计吏,暗中行贿曹腾,不料书信外泄,被益州刺史种暠弹劾。曹腾却称种暠为能吏,并不计较。因此广受赞美。“终无所毁伤”,得以善终。
  细究起来。曹嵩亦算是出身黄门。其子曹操,今为兖州牧。坐拥一州之地。麾下数万兵士。皆已换装楼桑兵甲,正筹措巨资,仿效孙坚,购买蓟式船队。麾下夏侯兄弟,千夫莫敌。陈宫、荀彧,足智多谋。另有程立、卫兹,乐进、李乾等,皆称良才。人才济济,声势渐起。
  曹氏父子,若能为朕所用……
  心念至此,董太皇遂笑问:“曹公有何高见,只管说来。”
  “喏。”曹嵩遂将心中所思,和盘托出:“太皇当知,京畿有十万黄门子弟。其中不乏智机多变,孔武有力者。若能悉数收归,为太皇所用。或为耳目,或为鹰犬,或为爪牙。大将军何进,纵手握八关都邑,然洛阳内外,南北二宫,却鞭长莫及。更何况还有蓟王一万雄兵,镇守函园。幕府五校,皆有万夫不当之勇。蓟王二位义弟,‘关刀莫敌,蛇矛无当’。先前阿阁兵乱,幕府五校数路兵分,一举定乾坤。大将军受张俭蛊惑,以为只诛首恶足以。然老臣窃以为,兵乱一起,断难止息。所谓‘斩草除根’。麾下虎狼之士,必斩尽杀绝,永绝后患。且黄门敛财无数,家中积财众多。兵士受钱财蒙蔽,贪念滋生,杀性大起。十万黄门,散居城郭。与百姓毗邻。若乱军在洛阳城中,大开杀戒,乃至滥杀,殃及无辜。函园精锐,必不会作壁上观。太皇,只需谨守永安,谨防宵小乱入。自有幕府雄兵,收拾残局。大将军‘才略不足,优柔寡断’,‘沐猴冠带,知小谋疆’。乃自取其祸也。”
  一席话,洋洋洒洒,振聋发聩。
  与会人等,目瞪口呆。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。有此真知灼见,何需买官!
  还是董太皇,见多识广:“何人设此谋。”
  曹嵩不敢隐瞒:“乃出孟德麾下,治中陈宫。”
  “曹兖州,亦得其人也。”董太皇稍加思量,便悟得“合纵连横”、“养虎成患”、“以守为攻”、“驱虎吞狼”、“借刀杀人”等,诸多妙计。
  尤其庇护内宦,纳十万黄门为助力。此举,足可抵消被何进广招入京的天下豪杰。黄门在京师洛阳,与宗室、权贵,互结姻亲。树大根深,难以撼动。早已渗入洛阳内外,方方面面。诸如程璜养女刺客,曹节二宫眼线。贩夫走卒,鸡鸣狗盗之辈,何其多也。便是东郭殖货里,辅汉大将军府,亦有黄门细作。
  窥一斑,而知全豹。正因忌惮前大将军窦武,兵败身死故事,何进才广纳豪杰,羽翼未丰前,不敢轻举妄动。
  “敢问太皇,此计可行否?”永乐太仆封谞,急忙问道。事关身家性命,如何能等。
  “可行。”论商贾之术,先帝尽得董太皇真传。董太皇轻轻颔首:“联络黄门之事,便由卫尉负责。”
  永乐卫尉董承,肃容下拜:“喏。”
  董骠骑又道:“窦太皇当面,还需太皇亲往。”
  “朕与窦太皇,曾歃血为盟,共立贵子。大敌当前,自当同仇敌忾。”多事之秋,心腹当面,不必隐瞒。
  “太皇圣明。”众人果皆有喜色。
  熙熙攘攘,利来利往。各路人马,齐聚洛阳,只因洗牌在即。此时,若不能据有利地势,待价而沽。他日尘埃落定,追悔莫及也。
  时局渐渐明朗。
  何太后,得大将军何进、车骑将军何苗,引后将军董卓,武猛都尉丁原,并天下名士党人相助。
  董太皇得骠骑将军董重,轻车将军、领兖州牧曹操,破虏将军、领豫州刺史孙坚,及京都黄门子弟相助。
  窦太皇及少帝,则为宗室宿臣,三公九卿所共佑。如前将军臧旻、右将军田晏、左将军夏育等,帝国宿将,皆忠于朝廷。
  不出二载,三宫鼎立,已成三宫对峙。
  洛阳城风雨欲来,蔽日遮天。
  天下豪雄,齐聚洛阳。
  只等一声霹雳雷霆。
第007章
雌雄莫辨
  先前,四将兵分二路,讨伐黄巾。董卓轻敌冒进,被困长社。战后论功行赏,本居四将之末。岂料暗中行贿张让,私改“轻敌冒进”,为“舍身诱敌”。遂擢升左将军之位。后遭侍御史刘岱弹劾,这才作罢。终位列后将军不提。
  董卓空耗钱财,却徒惹人笑。因此与刘岱、刘瑶等宗室结怨。对张让亦颇多微词。
  陇右,陈仓狭道。麦积山,獂王墓室。尘封的石壁,再被人凿开。
  古棺前,正有一人焚香祭拜。只见此人,后缀豹尾,前配虎齿,蓬发戴(华)胜,长发遮面,不见容貌。自跪棺前,庄重非常。
  麦积山,本由西獂释比一族,世代守护。西獂释比,亦守獂王血咒。唯有解“王祭仇尽”之谶,方可得脱。此谶本意,乃指需始作俑者,杀獂王之秦王祭拜,方可解仇。然四百年前,秦帝国传二世已灭。时至今日,谶言理所当然,为大汉藩王所继承。毋庸置疑。
  蓟王以随身玉佩,换得青稞麦。又误打误撞,解西獂释比一脉血咒。可谓一举两得。毛女翟姜,今为灵辉美人,精通诸多上古巫术。论渊源,似与西王母,伯仲之间。
  “王母,时候不早,当启程了。”少顷,便有同样身披蛮荒装束的女子,入室通禀。
  “好。”祭拜之人,轻轻开口,雌雄莫辨。乃当世“西王母”。
  重砌石墙,再抹岩泥。隔绝最后一丝光亮。一夜烘烤,浑然天成。
  旭日东升,矗立外室,眺望将渭水河谷拦腰截断的燔史新关。西王母言道:“关外(王母视角)便是大汉。传令,更瑶池青衣,除油彩刻画。行汉宫仪。谨言慎行,不可唐突。”
  “喏。”众瑶姬,欣然领命。
  陈仓狭道,夹于大震关、大散关之间。山谷崎岖,本不通车马。后蓟王命人逢山开道,遇水搭桥。凿栈道,架悬楼,天堑遂变通途。早先只为军用。后改民用。往来旅人,可无需与丝路商人争道,抄此近路入关。换言之,陈仓狭道乃是旅途,非商道。
  此举乃极大利好。大震关、大散关,专为商用。尤其蓟王和亲十夷王女,打通蜀身毒道。西南丝路自然延伸,经由大散关,连通关中。西北丝路则经大震关,或走河西道,或入羌中道,往来西域,翻葱岭,远赴大秦。
  为护两条丝路周全。蓟王命钟羌慧妃,坐镇大震关。又命麾下别部假司马高顺、军曲候韩浩率列城陷阵,并於夫罗、呼厨泉所部,驻守大散关。再迁骑都尉安玄,领“常山之蛇”,杨秋、梁兴、张横、成宜、田乐、伍习、阳逵、成公英,等人马,守燔史关。
  多年前,蓟王曾命安玄,领拓荒车队南下,寻觅“越隽羌”。彼时,蓟王心想,若能寻到路径,穿越喜马拉雅,与身毒相通。而无需翻越葱岭。如此,再遣一支远征舰队出合浦、比景。二路大军,齐头并进,东西合围。南亚大陆,唾手可得。
  屡次南下,沿途建驿站、烽堠、坞堡、乃至城邑。再加青稞麦大获成功。高原古羌,纷纷出山相投。屯田河川谷地,逆进高原。筑路通渠,持续汉化。西迁高原的越隽羌,已觅得踪迹。先前之所以行踪难觅,乃因四时迁徙,居无定所。得青稞麦后,越隽古羌,逐渐安定,转向农牧。藏于高原冰川极深处的古羌,皆如越隽羌一般,陆续出山相见。刘备先前命人囤积的皮革暖棚,当有大用。
  换言之,燔史关城,亦是开拓营地。云集四方旅人,为大汉开疆辟土。
  都尉玄,乃安息国人。信奉佛教。故燔史关中颇多僧侣。西王母一行入燔史关时,正遇大队人马出关。
  队中匠人,兴高采烈。海阔天空,谈兴正浓。西王母驻车聆听,此去竟要将麦积山,凿成佛窟。
  这还了得。
  麦积乃獂王陵山。凿成佛窟,何其大不敬也!
  心中愠怒,一闪而逝。本以为异教徒远在西域,足可转圜。岂料西佛已近关中。渗透诸夏心腹之地。
  事不宜迟。西王母遂传口谕:“不入长安,直取洛阳。”
  “喏。”车马列队入关。通关传证,一应俱全。凡遇询问,便说是关外旅人,回乡省亲。守关兵卒,核验无误,这便放行。话说,自蓟王中西域而立幕府。丝路通达,久无战事。各地百姓,常来常往。兵卒见惯不怪。
  出狭道,便是陈仓城。此城虽非蓟王所辖。却早开互市。往来旅人,皆可在此贩购日常所需。乔装改容,深居简出。除去独门易容术,亦无上古幻术加身的西王母一行,混迹在车队之中,并不显眼。不显山漏水,低调行事。
  此去洛阳,乃为参加天降麟子,弥月之喜。弥月礼,便是后世满月礼。时人深信,天人感应。灾异乃上帝示警。黄巾乱后,四海升平。天降麟子,再续汉祚。几成海内共识。如此盛会。怎能无“凡得道授书”,皆朝于昆仑阙之西王母驾临。
  武帝时,“七月初七,王母降”。
  掐指一算,麟子弥月之喜,亦相差不大。
  此时此刻,千里之外,京师洛阳。
  南宫黄门寺。忽有一女子,身长七尺,服青衣,乘祥云,自半空投下。
  中黄门解步呵问:“汝何等人?竟妄入宫掖。”
  女子对曰:“妾乃墉宫玉女王子登。王母遣我为使,七月初七,(王母)降为麟子弥月之喜。”
  解步正欲追问,女子竟化为一缕青烟,因忽不见。
  左右无不骇然。
  话说。此事,解步亦非初见。稍得幸免。急忙奔冲入玉堂殿。将前后诸情,娓娓道来。
  少帝瞠目结舌。
  西王母何其尊贵。武帝尚且伏地叩首,“下席跪诺”。三百年神龙见首不见尾。岂料竟要为“麟子弥月”再次降临。
  “咕咚!”少帝重重吞下口涎。此事,已超出少年天子之想象。
  “速请太皇、太傅、大将军、三公、九卿……殿内相商。”
  “喏。”黄门令左丰,这便领命。
第008章
木公金母
  少顷。太傅杨彪,大将军何进,三公九卿,悉数就位。窦太皇仪仗,遂入帘后。
  少帝并百官,起身相迎。待太皇安坐,才纷纷落座。
  “何事如此急迫。”今日本当休沐,故太皇问道。
  “禀太皇,乃因西王母。”少帝遂命中黄门解步,将先前所见所闻,复述一遍。

< 章节目录 >   < 上一章 >   当前阅读进度995/2006   < 下一章 >   < 返回书籍页面 >